王爱民
(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纪检监察审计室,福建 泉州 362000)
地方高校服务社会是其基本的职能,必须始终体现在大学的办学宗旨和定位方面,当前服务于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是其直接具体的体现。目前,许多民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显露出优势不突出、增长乏力、文化底蕴不足等问题。为此,各地适时抓住两者互补的最佳结合点,陆续出台地方高校服务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政策,顺应高教发展趋势,既推动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繁荣,又促进高校自身建设和完善。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位于泉州市区西南,是福建省唯一一所经贸类公办高职院校,财经专业全省闻名。其所在地泉州位于东南沿海,民营企业占据国民经济重要地位,2012年初泉州提出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战略,调结构,转方式,以此带动并提振泉州乃至全省的经济增长。对于二次创业问题,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杜朝运博士认为“泉州民营企业发展30多年,已经到了由粗放式发展向生态创业也即‘二次创业’转变的时候,‘二次创业’一要靠技术、二要靠制度来提高企业竞争力。”[1]因此,地方高校如何为企业二次创业提供好服务问题的探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姚成郡(2010)的政校企项目平台融合观点。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英国的实业捐资兴办专门的技术应用型及商科专业类院校,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的则要数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时任校长范·海斯提出“服务应成为大学的唯一责任”,“学院的边界就是州的边界”,这就是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2]周文斌(2006)的高校使命观点。“地方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龙头和骨干。地方高校应积极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发挥比较优势,找准学校的定位,坚持学研产结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3]许华荣(2007)的分层定位观点。“高校发展定位的内容分为理念层和行为层两个层面,理念层是学校发展定位的主体,行为层处于定位结构的表层”。[4]该文章侧重于高校于社会的人才培养层次的定位研究。周旭清(2011)的高校生存发展和多元办学观点,“地方高校建设必须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和高等教育办学多样化的必然结果。”[5]以上大部分研究者的成果都主要集中在重要性和必要性方面,对其制度、体制、机制的改革论述得也比较详细,目前在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从参与的主客体的视角方面还没有展开分析研究,对各方的资源也少有分析,双方或多方如何进行对接等问题也论及不多,所以本文在此作进一步的探讨。
研究地方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除了考虑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之外,还要进一步研究其现实性和操作性。其中有四个基本要素:主体、客体、资源、对接。着力解决好这四大要素,对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会有更好的成果显现。
从服务整体而言,高校、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同为服务企业的主体,企业为服务客体。高校在服务企业过程中,是服务活动提供者,服务活动主导者,服务过程协调者,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服务社会是世界各国大学发展中所形成的共识,地方高校只有把自身融入到当地经济发展中去,才能在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体现自身价值。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占居主导地位,是联系地方高校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许多信息、资源、项目都是通过政府牵线搭桥达成的,并得到政策和资源上的支持。科研院所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智力高地,它独立或与地方高校和企业共同研究开发产生的科研成果,转让给企业,转化成生产力。这四个体系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互相转化,共同合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企业,作为客体的作用是能够提供一个多元要素参与的服务平台,有了平台,服务才能顺利对接。高校服务社会发展中,企业作为接受服务的客体(是高校、地方政府、科研院所服务的对象),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又是科研成果转化的主体。2011年,泉州民营经济实现生产总值373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87.3%,工业增加值2363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97.3%。[6]但目前许多企业在二次创业中,由于缺乏人才和智力支撑,遭遇到科技研发的瓶颈,使企业的二次创业受到阻碍。因此,必须借助高校及科研院所等的优势和能力,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资源,在服务企业二次创业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是确保地方高校服务企业二次创业成功的前提。
1.高校。高校拥有许多优势学科和专业,有优秀的教学科研团队,有现代化的教学实验室,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所,其软硬件设施基本能满足内外部需要。如泉州经贸学院是一所以财经商贸类为主,兼顾理工科的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是福建省精品专业,会计与审计、市场营销等课程是全省的精品课程,有一名福建省教学名师,一支福建省优秀教学团队,一个福建省综合改革试验项目。2012年会计与审计专业和国际商务专业分获财政部各20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物流管理获得福建省50万元财政专项经费支持。
2.企业。企业处于生产一线和市场前沿,最大的优势就是熟悉市场,有丰富的生产资源和相对稳定的客户资源,更重要的是有丰富的从业实战经验,这是地方政府、地方高校、科研院所不具备的优势。此外,企业的一些设备和设施可供高校师生在科研和实习实训中使用。
3.科研院所。科研院所具有专业人才队伍的优势,在某些专业方面可能比高校还更贴近于企业,有地方高校所不具备的优势。但劣势在于市场信息不够灵通,研发与生产结合得不够紧密,一些科研成果转化必须依靠企业来完成。
对接的作用在于使有关各方在服务的实质上更进一步,是把想法转变为现实的必由之路。结合实际因时因势因地制宜发挥高校独特优势为企业(社会)开展特色化服务,以项目为牵引带动发展,谋求地方高校服务的更大作为和自身更大发展。
1.发挥地方高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实施校企项目对接,共创发展新优势
我们以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来分析学校利用优势资源对接服务企业的情况。学院正筹建综合大楼,作为一个综合体,除供教学科研实训外,还可以筑巢引凤,起项目对接作用。该综合体功能可以定位为高校科技创业园,或高校科技产业孵化基地,以项目合作方式,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入驻,这就将学院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与外部的实体企业,甚至与电子商务领域网络服务商阿里巴巴等高技术企业结成战略合作联盟,共同打造江南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项目制已渐成为国家实施计划立项审批的先决条件,规划大多是以项目申报形式来完成的,项目是制定和实施各种计划和方案的根本依据,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项目载体。“这里所谓的‘项目’,既不同于宏大的社会建设和发展规划项目,也不同于专业领域的技术和建设项目,而是特指中央对地方或地方对基层的财政转移支付的一种运作和管理方式。项目逐渐成为转移支付的主要方式,这与财政转移支付的‘专项化’演进以及国家部门管理和治理目标的‘项目化’过程密切相关——随着项目资金的规模日益增大,除了工资和日常性支出之外,几乎所有的建设和公共服务资金都‘专项化’和‘项目化’了,同时这还与中央对地方关系向‘多予、少取、放活’改变,政府治理方式向评、考、控转变,以及建设‘运动’的推助有关”。[7]
2.利用区位优势引导产业发展和项目的有机结合,把潜在优势转化成现实
学院地处泉州市鲤城江南新区,行政区划归属于金龙街道,与江南、浮桥、常泰构成了桥南整体。该区域以晋江为中轴线,将鲤城区分隔为核心市区和次核心城区,根据泉州市城市规划设计定位,江南新区以江南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地理中心,以三桥(浮桥、顺济新桥、泉州大桥)南端晋江沿岸观景带为特色和亮点,建设泉州金融商贸流通服务次中心、泉州总部经济区之一,建成宜商宜居的次中心地带,与泉州东海形成两翼齐飞格局。学院选择与企业联合的可行性,一是学院有着地理上得天独厚的优势;二是学院与企业建立了密切联系,有较好的人才和资源优势。这些企业,既有技术型企业,也有传统型企业。如何有效整合资源,实现校企、企企资源优势互补,实现校企之间共同发展,既是摆在各企业面前的一个重大战略选择问题,更是摆在学院面前的严峻挑战。它蕴涵了学院教学、科研、学科、专业和课程改革以及学院办学模式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方向性和前瞻性问题,如果成功对接则于企业、学校、政府都是一件大好事。项目一旦获准,工业园区或产业孵化基地建成,各企业将依托成本低廉和学科专业齐全、人才资源充足的优势,扩大其在泉州及更广泛区域的业务量。学院根据桥南作为泉州未来规划的金融次中心地位,开设金融与证券专业,就是看中金融业在泉州未来发展中的潜力、地位和作用。依托学院这一学科优势,能为泉州各类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二次创业提供良好的投融资解决方案。
地方高校服务社会既是高校的性质和职能所决定的,也是符合地方高校的办学思想定位及理念,是今后地方高校的发展趋势,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相互依存,脱离了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地方高校的办学就缺乏生机和活力,地方高校服务于企业发展还将带来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的变革。
地方高校今后的发展,既要靠体制内的任务和职能,又要靠体制外的项目支撑,体制内泛指国家指令性计划招生指标和财政划拔的经费,体制外的项目是指高校利用国家现有的政策,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学科,科研能力,人才优势和区位优势,所能形成的项目规划一揽子工程。这种项目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形成地方高校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侧重点。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既依赖于自我科研和人才优势,又依赖于企业的资金和项目优势,因为有条件的企业可能争取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专项或项目经费支持。从高校长远和整体规划来考虑,为企业服务或与企业合作是最佳选择,只有规划设计能引起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同时能吸引企业的注意力和兴趣,立项成功就有了理由和可能。地方高校与企业的项目对接合作将日益深化,各地方高校面向企业的合作与服务在今后的发展将进入常态化,双方或多方合作成效将取决于各地方高校有多少优质资源,能否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今后地方高校服务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路子会越走越宽,前景会更加美好。
地方政府对高校的支持力度将因为有企业的需要而不断加大。例如,泉州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是泉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经福建省委省政府批准的一项区域性重大战略决策,承载着泉州包括闽南乃至整个福建省进位赶超,转变提升,绿色崛起的希望。地方高校服务泉州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政府是热切期盼的,从省市出台的政策可以看出支持的力度,企业也是有意愿的,因为这一举措是企业利益所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可把握这一历史机遇,加快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高校服务企业要强化政校企所的对接和合作平台建设,可根据需要设立专门的议事协调机构,由高校、地方政府、企业代表、科研院所的相关人员参与管理,有关各方可指定联络员,尤其是企业联合体成员更要指定人员专门负责与政校所通讯联系,办公场所可设在高校,在试验阶段,可以将其定位为临时机构,人员专兼职均可。整个对接工作主要以校企为主,中间还需有高校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对接,根据需要,任何一方都可提议组织召开协调会,研究和部署项目和成果的计划、论证、立项、申报、组织实施、结题或成果验收,成果使用和转化、收益分配等问题。要注重各专业与企业需求对接,为确保对接的成效,应注重教学与学科专业设置及课程的改革,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契合,注重实践性,引入企业的资金、技术、管理、设备,或者在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使其场地、设备、技术等资源能为我所用。
地方高校在服务企业过程中,要注重发挥科研优长,把科学研究、申报课题与企业实际需求结合起来,鼓励校企、校校、校所跨行业、跨专业联合开展科研攻关,以科研带动教学和生产的发展,着力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提升服务企业创业的质量和层次。
地方高校服务民营企业一定要体现自己的专业特色。例如,根据泉州经贸学院特色性专业,在与地方企业对接时可做以下项目:一是建立泉州地面首个高校所出资设立的会计与审计中心,面向泉州民营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依托学院的师资和在财经专业的知名度,调动广大教师和会计专业的学生的积极性,利用每年学院优秀毕业生实习的机会,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企业帐务和内部审计等,既能使中心运转,使学生在实体企业的财务会计、审计等课目的实务操作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又解决了企业财务会计及内部审计代理市场选择余地的问题,可谓一举多得。二是在学院开设校企合作厂,引入一家有实力和知名度的服装企业进驻,由学院提供场地(厂房)和服装专业学生实习,专业老师跟班跟训,由企业提供设备和指导老师,学生在双方老师指导下学习和实习实训,成立服装设计工作室,发挥服装专业学生设计优长,约定学生的设计作品,知识产权归学生,工厂有使用权,工厂由校企双方共同管理,对外承接订单,在条件成熟时自创品牌。
地方高校服务地方民营企业二次创业重在对接,关键在对接,希望也在对接。高校与企业的对接离不开政府部门和科研院所的指导参与,由此,要积极争取各方参与,并加强互相之间的沟通交流与组织协调工作,把服务对接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1]中国高校之窗.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杜朝运就泉州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接受媒体采访[EB/OL].(2012-02-07)[2012 -11 -02].http:∥www.gx211.com/news/201227/n890088948.html.
[2]姚成郡.中国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0,26(2):102-106.
[3]周文斌.坚持学研产结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18-20.
[4]许华荣.区域经济视角下的地方高校发展定位重构[J].福建论坛,2007(10):35-38.
[5]周旭清.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11(1):44-45,55.
[6]徐钢.加快创新转型步伐 推进民企“二次创业”[N].福建日报,2012-02-28(13).
[7]折晓叶,陈婴婴.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对“项目进村”案例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1(4):12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