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清,李 波,刘 青
(1.西华大学 体育学院,成都 610039;2.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安保部,四川 广汉 618307;3.成都体育学院,成都 610041)
四川、云南、贵州等十二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被统称为西部地区。从整体上来看,西部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具有较高的相似度,同中、东部地区相较而言还存在一定差距,这就注定西部地区青少年体育事业的发展道路必须有自身的特色和方式。有鉴于此,本项目选取四川省作为实证对象,充分利用课题组地处成都的优势,力求在充分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探寻出西部地区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可行、有效措施,针对西部地区青少年体育发展的优先领域与建设重点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四川作为拥有8 700万人口的大省,在体育领域创造了无数辉煌,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的运动员。随着四川省体育事业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建设体育强省过程中,青少年体育发展就成为四川省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但由于我国体育事业中普遍存在的偏重竞技体育的惯性作用,我国青少年体育工作也暴露出许多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诸如“学训矛盾”“输送机制”“人才选拔”“项目失衡”等一系列困扰依然存在。新时期里,四川省青少年体育如何抓住机遇,以践行科学发展观为契机,提高业余训练质量,培养更多的优秀后备人才,尤其是如何把广大从事业余训练的青少年运动员培养成更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已成为当前四川省青少年体育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
青少年体育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业余训练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从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和规律来看,青少年体育的重心应当更多地体现在学校体育方面,但我国体育管理的现状却是学校体育的管理权限隶属于教育行政部门,这种情况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和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精神[1],自2007年5月起,四川省教育厅、省体育局在绵阳联合召开了全省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并联合下发了《关于贯彻实施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的通知》。
以此为契机,四川省各级体育行政部门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共担,荣誉共沾”的原则,紧紧依托教育行政部门,在体教结合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一是市州业余训练体教结合更加密切[2]。大多数市州业余体校学生的文化学习已全部放在学校,还有不少市州也把部分项目训练点直接布到学校,如南充高中的篮球、宜宾三中的篮球、资阳中学的排球等,逐步形成了“体育部门指导选材、训练,教育部门落实就读、升学,学校负责日常学习、生活管理”的合作模式。二是县级业余训练依托学校更加普遍。学校更加重视素质教育,体育意识强,场地条件好,教师水平高,希望通过开展学校课余训练,培养体育尖子,打造特色学校,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学校既为运动队输送了优秀人才,也为大学培养了体育尖子生,取得了双赢的效果。三是传统项目学校命名工作更加有序。通过四川省内各级体、教部门的共同努力,传统项目学校已成为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的重要阵地,目前有体育传统项目示范学校284所(国家级16所),开展了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如足球、健美操、轮滑等。
同学校体育相比,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对业余训练的管理就直接和顺畅得多,特别是业训中的各级体校和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更是目前体育系统“唯一、直接掌控”的青少年体育资源。但其主要任务仍然较为单一地体现在培养和输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方面。
2007年后,四川省的业余训练工作围绕加快实施“七个一工程”,以制定政策和扩大投入为工作着力点,大力推进业余训练规模。一是实施县级业余训练评估工作。制定了《四川省县级业余训练工作评估办法》和实施细则,通过评估,促进县级业余训练的开展。二是开展国家和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创建。2008年底,共15个体校(3个省级单项运动学校)获得国家基地命名,2009年底,有18个市、县级体校获得本周期省级基地的命名,基本形成了奥运年争创国家基地、全运年打造省级基地、省运年评估认定县区的工作模式。三是完善了激励政策。2006年以来,根据全省业训发展和改革要求,对《四川省业余训练奖励办法》进行了修改,2007—2010年间,四川省体育局用于业余训练输送奖和成绩跟踪奖励的经费投入已达600多万元。四是强化教练员培训。按照《2006-2010年四川省教练员培训计划》,有300多人次参加了国家培训,有3 000 余人次参加了省级培训。五是加强硬件建设。新建、改建了一批业余训练场地,完善了训练设施,添置了相关器材,使业余训练得到了基本保证。于2010年启动的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建设,被列入了“四川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省体育局的“十项体育惠民行动”。今年将完成第一批(5所)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的建设任务。六是创办幼儿基地。2008年初,为了实现体育从娃娃抓起,制定了“四川省幼儿体育基地”认定办法,在21个市州建立了22个幼儿体育基地,并进行了经费资助,帮助各地开展幼儿体育活动[3]。
就实际效果而言,尽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在收益人群的“数量”上不如学校体育,在竞赛成绩的“质量”上不如业余训练,但其管理模式却最符合当前政府机构改革的需要,体育行政部门只履行行业监管的角色,通过“购买”的方式来实现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
近几年来,四川省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通过规范日常管理、完善评估机制、巩固师资队伍等措施,为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提供了高效的服务和有力的组织保障,推动了全省青少年体育的不断发展。一是保证质量,稳步发展。截至2010年底,全省201所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全部完成总局网上登记。21个市州中,有10个市州的俱乐部年度经费总收入大于年度经费投入,各节假日活动人数连年增加。二是加强管理,提升质量。修订了《四川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工作评比办法(试行)》,分别从组织管理、申报创建和青少年活动等方面加强了对各市州管理工作的综合考评,并对获奖单位给予表彰奖励。三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截至2010年底,全省共有俱乐部管理人员1 416名,体育师资5 314名。四是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十一五”期间,坚持以“健康第一”为宗旨,倡导“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紧扣“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和“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等主题,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青少年体育活动。
在“十一五”期间,四川省共举办了两届省运会和年度青少年比赛。围绕着这两届省运会和年度青少年比赛,制定了《四川省青少年运动员注册管理办法》,通过从新周期的第一年开始实施运动员注册、指纹建立、照片上网、资格公示等工作,有效地打击了竞赛中的“以外打内”“以大打小”等不良现象。颁布了《四川省青少年体育竞赛管理办法》和《四川省青少年体育项目管理员管理办法》,明确了竞赛管理的内容和要求,强化了承办、参赛、管理单位的责任,加强了对竞赛组织人员的纪律约束,提高了竞赛质量,净化了竞赛环境。特别是刚刚结束的2011年四川省青少年锦标赛中,参赛运动员达到7 300余人,同前一届的5 365人相比,参赛运动员人数大幅增加,展现了全省青少年体育工作的良好发展趋势[4]。
这一目标就是要使体育场地与相关服务的供应保障更加完善,就是要更大限度地实现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让舆论导向更加有利于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为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只有把这些都做好,才能让更多的青少年受益,才能让青少年享受体育发展的成果,促进每一个青少年身心合一的健康发展[5]。
为此需要重点关注四个子目标。首先,学校、社区应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体育锻炼必需的场地、器材、设施和必要的训练指导,为广大青少年创造更多的体育锻炼机会,营造生动活泼、生机勃勃的体育文化环境。
其次,通过各种体育俱乐部、课外体育活动或运动竞赛,充分满足青少年多元化的体育需求和价值取向,让青少年在专业、快乐的氛围中感受体育的激情,享受运动的乐趣。
再次,让青少年成为社区、公园、俱乐部健身的主力军。推进青少年体育的普遍化、经常化、科学化、生活化,唯有当庞大的青少年体育热爱者和参与者出现时,持续下降的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才有可能得以扭转,竞技体育发展才有了更深厚的人才储备。
最后,家长、学校、社会媒体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宽松的舆论条件,克服只重视智育、轻视体育的倾向。要引导和鼓励青少年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让运动成为孩子的成长伙伴,推动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
很长时间以来,在体育教学中一直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体育教学自身的不足,体育课程并没有真正让青少年们体验到体育所带来的欢乐。因此,让青少年分享运动的快乐,就是要使广大青少年学生真正享受到体育活动带来的健康和快乐,让体育在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要实现青少年共享运动带来的快乐,就要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感染学生,通过创造生动活泼、生机勃勃的体育文化环境,进一步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从而避免过去青少年长期从事单一的、强制的、机械和重复的体育运动,无法感受体育带来的乐趣,最终扼杀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情况发生。
体育锻炼的本质是健身,最终目标是育人。开展青少年体育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扩大体育人口、培养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更在于促进广大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落实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的素质教育要求,而推进青少年体育发展,对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重要影响。
在充分肯定青少年体育公益事业属性的同时,要坚持政府在青少年体育发展中的作用,明确政府在青少年体育事务中的责任。这一目标的实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完善青少年体育参与保障机制。体育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抓好学校体育教育、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体育竞赛三个方面,切实做到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为青少年参与体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第二,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青少年体育服务市场的监管。目前青少年体育培训服务市场秩序混乱,管理不规范。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大青少年体育培训和竞赛组织行业的监督管理力度,完善培训机构审批、服务质量规范管理机制,对于严重扰乱市场的违法经营者和违反青少年体育竞赛相关规定的单位和个人从重处罚。
第三,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增加对青少年体育事业的投入。把青少年体育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和公共财政职责,加大对青少年体育事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针对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青少年体育发展条件,要不断加强和创新基层青少年体育工作者的培训质量和方式[6]。
基于我国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西部地区对于全民健身的经费投入十分有限,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严重不足。西部地区的部分中小学还不具备必要的学校体育场地和设施。所以,亟需全面改善青少年体育发展环境和条件,逐步缩小城乡间、区域间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差距,推进青少年体育均等化,普遍增强青少年体质。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对西部的老、少、边、穷地区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的扶持力度,通过对中小学的体育器材设施捐赠,保证学校体育教育的基本需求,不断提高农村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吸引优秀体育教师到农村任教,加强农村体育教师的培养培训,提高农村体育教师待遇,造就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扶持欠发达地区青少年体育机构,缩小与大中城市青少年体育机构的差距。
诚然,这种目标的转变无疑具有极高难度和极大挑战,甚至是痛苦的。但也只有根据形势的变化,与时俱进,对青少年体育的目标定位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青少年体育才有存在的基础和意义,才能够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
[1]中国启动青少年体质健康干预项目[EB/OL].(2004-06-02)[2011-08-20].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4/Jun/577304.htm.
[2]胡小明.从“体教结合”到“分享运动”——探索竞技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新路径[J].体育科学,2011,31(6):5-9.
[3]成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编委会.2008年成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4]唐立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绩效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0(3):30.
[5]容仕霖,付丽敏,张建会.河北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1):12.
[6]吴键.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要害问题:“配足配齐”与“开足开齐”[J].体育教学,2010(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