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2013-08-15 00:52马彩霞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能动性纲要

马彩霞

(蚌埠学院 人文社科部,安徽 蚌埠 233030)

创新素质指是指人在先天遗传素质基础上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所获得的稳定的在创新活动中必备的基本心理品质与特征。创新素质包括创新品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国家对当代大学生的殷切期望,也是我国能否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关键一环。因此,高校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必须着力加强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作为高校必修课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自然也少不了这一重要功能。本人在《纲要》课中的教学过程中一直十分注意创新素质的培养,经过几年的积累,笔者认为《纲要》课教学中创新素质的培养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让学生打牢根基

创新基于对已有知识的熟练掌握,因此,打牢根基,熟练掌握已有知识是创新的基础。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纲要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纲要课课程设置的意义的教育

现在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还存在很多认识上的误区,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就是认为思想政治课没用,只有他们学的专业课才有用的观念,正是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许多大学生对思政课不重视,自然学习效果就差。针对这种情况,我在上课的过程中就刻意加强对纲要课重要作用的讲述。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在授课过程中尽量强化历史的育人功能,“以史为鉴,可明得失”,历史对于每一个人都有借鉴作用,只是很多时候学生自己只把历史的借鉴作用局限于历史人物。其实,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是由人去完成的,所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对于我们今天的人而言,都可以给我们以借鉴。一个人和一个国家在道理的层面上是相通的。因此,每讲到一个历史事件或一个历史人物的时,我都会启发学生去思考它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比如说讲到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时,我会在所有的原因中突出强调领导集团内部的自相残杀——天京事变,正是领导集团的不团结在很大程度上埋葬了太平天国起义。这一事例可以从反面告诉学生团结的重要性。并且进而引导学生树立团结协作的意识。让学生时刻牢记 “团结就是力量”这句名言;讲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国共两党斗争的原则“有理、有利、有节”时,我也会告诉学生,其实处理政党之间的关系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道理是一样的,人与人之间矛盾的处理也要本着这几项原则,尤其是“有节”的原则至关重要,它告诉我们做事要有大局观念,不要过分纠缠细节,人与人之间有矛盾时我们只要指出对方的错误就可以了,不要穷追不舍,没完没了,这样做会破坏了团结,久而久之,会影响一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

第二,让学生写小论文。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要想让学生认识到历史教学的重要性,除了在教学过程中的讲授以外还要让学生去实践。实践的方法之一就是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己去按照老师课上讲的方法去挖掘历史事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通过这种亲身实践的过程,可以增加学生对课堂授课的认同度,并进而增加对《纲要》课重要性的认同。比如,有的同学在小论文中会写“孙中山——一个永不言败的伟人”通过对孙中山生平事迹的叙述可以总结中出一个经验,那就是永不言败,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不断探索的精神。孙先生的一生都在践行这一精神,临终时还不忘留下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希望后来人继续努力。通过这一环节,不仅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重视和记忆,还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三,给学生适当布置一些相关书目让他们课下去读,以此来加强他们对历史的了解。历史作为一个古老的学科,具有很大的魅力和很强的生命力。好的历史著作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多涉猎这个学科可以很好的增强他们对这个学科的认识,毕竟教科书的编写由于种种原因显得比较干瘪,其他历史著作则可以补教科书的不足。我会在每一章课后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书目,让学生课下去读,比如讲到第二章的时候,我会给学生布置《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太平天国史》、《洋务运动史》、《戊戌变法史》等专著,让学生更加详细、具体的了解第二章所讲的这三大历史事件。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还能让学生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二)要加强趣味性,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入了解和深刻掌握这段历史

如何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这是摆在每一位纲要课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历史本身是复杂的,博大精深的,多面的。从1840到2010年170年的历史,仅仅用36课时就要讲完,在这个过程中又要避免泛泛而谈,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如果作为历史专业的学生的专业课,一个鸦片战争都可以讲一个学期。因此,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选取十分重要。

首先说教学方法,现在的教学方法十分多样,能增强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言主要的优势就是形象生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有一些历史事件必须借助多媒体教学才能展示的更加生动,进而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引起学生的极大共鸣。比如讲到南京大屠杀时,如果只是靠任课教师的叙述,很难引起学生最大程度的共鸣,而通过丰富的图片展示和影音资料的播放,则可以使学生对日本鬼子恨的咬牙切齿,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学内容的选取很重要,因为课时有限,如何做到既能细说,又能总括,这是这门课的另一个难点,几乎所有的任课教师都会遇到。对于这一矛盾的处理,现在主要有两种方法:专题法和重点事件讲述法。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后者,因为专题法固然好,但专题法适用于文科生尤其是一些较好的大学的文科生。因为专题法必须建立在学生对这段历史梗概十分熟悉的前提下。对于我们这样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学校来说,专题法并不适合,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将细说和总括结合起来。总括可以使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个大概的了解,比如在讲到第二章时,我首先会将这一时段的历史大事总括一下。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对这一时间段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体会书上所讲的内容。通过这种方法,保存了历史的连续性。在这个基础上,我再选取一些典型事件细说,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比如讲到黄花岗起义时,我会详细的讲述黄花岗起义的准备过程、起义过程,通过对特定事件的细讲,一个是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另外一个就是增强历史的鲜活性,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和适当的教学内容的选取,就可以使纲要课趣味十足。

二、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教与学是学生学好思政课的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老师教的再好,如果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也学不好。所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至关重要的。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要改变以前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这样,才能让学生具有学习的能力,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课堂提问和讨论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经常提问学生一些问题,这样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讲到近代中国的落后时,我会提问学生 “近代中国为什么落后了”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前我会告诉学生可以拓宽自己的思路,除了书上的答案以外,还有许多其他的答案也是正确的,只要你所讲的原因是当时客观存在的,可以讲都可以构成它的原因,在我的鼓励下,学生的回答也是五花八门,有的讲专制制度、有的讲闭关锁国、有的讲清王朝的自大、有的讲帝国主义的侵略、有的讲八股取士、有的讲吸食鸦片、有的讲小农经济,甚至还有的讲满族统治的落后等等。通过这样的提问和讨论,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在这个过程中也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并且可以激发学生课下学习的兴趣。

(二)安排课堂小演讲

课堂小演讲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他已经包含了课堂教学的全部内容,所以学生会非常重视。课堂小演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选题。课堂小演讲题目的选择本身就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过程,题目不是老师给的,而是要自己去找;第二,搜集材料。围绕选题搜集相关的材料,这个过程相当重要,材料的搜集情况直接关系到演讲的成败;第三,组织资料。搜集的材料本身是杂乱无章的,因此,还要将搜集的材料进行组织,这样才能使演讲的内容重点突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教学的乐趣,这也可以称之为一种换位教学法,让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讲完以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对他讲的内容进行评价。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可以更加主动的去学习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学会如何搜集材料和组织材料,学会自己主动学习,这样,学生就具备了最基本的自己学习的能力,这是培养创新素质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因为创新来自于对已有知识的熟练掌握,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自学能力的人会成为创新型人才。另外,在课堂小演讲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准备的资料情况,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我们经常讲资料是死的,人是活的,正是人们对已有资料的一次次不同的解读,为我们呈现出了不一样的历史。

(三)在此基础上组织课堂小辩论

在课堂演讲的基础上组织课堂辩论,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更加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思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对创新素质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单靠一个人从事科技创新成为越来越难的一件事情,更多的时候要靠大家集体协作完成一个项目或者课题,因此,是否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课堂小辩论就可以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在辩论的过程中,一个队中的几个成员分工合作,来共同完成一个任务,学生的这种团队意识就会增强。

课堂辩论和课堂小演讲的步骤大体相同,主要包括选题(这个选题是不自由的,是指定的);搜集材料,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不仅要搜集本方材料,还要搜集对方材料,这样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组织材料,对已有的材料进行适当的整理,归纳捋顺本方观点。另外,课堂小辩论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辩论本身就包含着一种思辨的智慧,在辩论的过程中,除了阐述自己的观点以外,还要发现对方陈述中的漏洞,这就需要学生要有很强的观察能力。因此,通过辩论,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已有知识的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观察力,这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是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创新来自于对已有知识的熟练掌握和对于已有知识的不满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视角自然会不同。这个巨人就是每一个领域已有的知识,因此,打牢根基十分重要,打牢了根基,你就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此基础上,再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未知,就可以成就一番业绩。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创新。通过以上的方法打牢根基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可以使学生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也就使学生具备了最基本的创新素质,将这种学习方法运用到他们自己的学科领域,就有可能成为创新的原动力。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杨立红,朱正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与创新思维培养[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6).

[3]莫宏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德育效果探析[J].遵义师范学院报,2010,(6).

[4]吴俊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科学历史观培育[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6).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能动性纲要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
比较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