凃朝莲
(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英语是当今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许多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都通过英语来完成。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和我国进行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因此,大量英语词汇进入汉语,同时汉语的一些词汇也逐渐进入英语。在汉语词汇渗透到英语并被英语吸收同化的缓慢的动态过程中,汉语词汇为了融入到英语语言系统,其语音、词形、词义等方面都发生了相应变化。因此分析探讨英语中的汉语外来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外来词又称借词、贷词,语言学界对英语中汉语外来词的研究状况做过大量的研究,主要围绕汉语外来词的定义、对汉语外来词研究的规则、方法以及英语中汉语外来词的类型等展开,侧重于从汉语外来词的历史沿革、社会文化渊源和词源学角度进行探讨,本文从不同角度对英语中汉语外来词的语言学特征进行分析,探讨汉语词汇进入英语后的语音、语法和词义变化特征。
汉语外来词进入英语后,其最大的变化当属语音的变化。汉语外来词大多通过音译法进入英语。所谓音译,就是将源语言中某一词汇按其原有读音,采用目的语符号,连音带义一起进入到目的语中而使之成为外来词。这部分音译外来词与汉语拼音完全吻合,语音已经适应英语发音体系,如Jin(斤)、tea(茶)、china(中国),Taoist(道士),Pekinese(北京的)等,人们根据英语的发音规则便可读出这些词,本族语者听起来也不陌生。
但是,汉语的发音体系、重音模式、元音、辅音等并不总是与英语相适应,很多汉语外来词,一方面保留了原有的中文发音规则,另一方面,又受到英语的影响。本族语者在读到这些汉语外来词时,会下意识地根据母语发音规则进行调整读音,因而语音变化还表现在以下几种形式。
除了“的”“了”“子”等少数汉字以外,汉语声调采用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四声来表示音节的高低变化,汉语外来词进入英语后,原有的四声丢失,采用英语的升降调,逐步被英语同化。 如 Kuo min tang(国民党),Ching Ming(清明), Mao tai(茅台),Ya men(衙门),cheong sam(旗袍)等。
1.用英语中的“k”替换汉语中的“g”。 例如:Guangdong(广东)进入英语后为 Canton(kntn),guoyu(国语)为 kuo-yu,gongfu(功夫)为 kungfu,guomingdang(国民党)为 kuomintang。Gaoling(瓷土)为 kaolin。
2.用英语里的“n”替汉语中的“ng”。 如 Kongzi(孔子)进入英语后为 Confucius, gaoling(瓷土)为 kaolin,Nanjing(南京)为 nankeen,Gongfu(cha)(功夫茶)为 congou。
3.用英语中的“ch”替换汉语中的“zh”。 如 1izhi(荔枝)进入英语后为litchi,xiaozhong(小种茶)为 souchong,yangzhou(扬州)为 yangchou。
4.用英语中的“ch”和“k”代替汉语中的“J”。 如 jiao(角)进入英语后为 chiao,taijiquan(太级拳)为 tai chi chuan,Nanjing(南京)为 Nankeen.
5.用英语中的“t” 替换汉语中的“d”。 如 mudan(牡丹)进入英语后为 moutan,duchun(督军)为 tuchun Mao Zedong(毛泽东)为 Mao Tse Tung,daojiao(道教)为 Taoism, Guangdong为Canton。
6.用英语中的“p”替换汉语中的“b”。如 riben(日本)进入英语后为 Japan ,baihua(白话)为 paihua,baicai(白菜)为 petsai。
7.用英语中的 “k”、“ts”、 “ch” 代替汉语中的 “q”。 如Qinghua(清华)进入英语后为Tsing Hua,Anqing(安庆)为Anking ,qilin(麒麟)为 kirin ,Qinggdao(青岛)为 Tsingtao ,qing qing(打招呼用语)为 chin—chin。
8.用英语中的“hs“替换汉语中的“x”。 如.xiucai(秀才)进入英语后为 hsiu tsai,xian sheng(先生)hsien sheng,Xia(夏朝)为 Hsia,Xinhua(新华)为 Hsinhua。
9.用英语中的“w”替换汉语中的“hu"。 如 Huntun(混沌)进入英语后为wonton。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汉语外来词进入英语后,有时尽管英语里有相同音素,但由于不适合英语的语音系统或是使用者有意无意的错误使用,也会发生音素的替换,且大多是辅音的替换。
派生和屈折变化是词汇的两大语法特征[2]。汉语词汇进入英语后,也和大多数英语本地词汇一样,通过构词法派生出新的词汇,并同时具有英语词汇的屈折变化能力。
派生变化指在词根上加上派生词缀而创造新词的方法,加上词缀后所构新词的词性和语义均会发生相应变化,但词义都保留有旧的词根或词缀的语义。如“Sino”(中国)作为词根,其派生词有:sinology(汉学)、sino-logical(汉学的)、sinologist(汉学家)、sinicism(中国风格)、sinicize(使中国化)、sino-PEC(中石化)等,以上例词词义里均含有中国的意思,加上具有较强语法功能的后缀后,词义和词性都发生了变化。一些英文的词缀,可以加在汉语外来词的后面,派生出新词。如后缀-er(表人或物),capitalist roader意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人;-ese(指人),Hainanese 指海南人;-ism(信仰、论说、主义),Confucianism意思是孔子学说儒教,Maoism意为毛泽东主义;-phobia(指恐惧症),sinophobia指仇视中国人的人;-ful(加在容器后面,表示该容器的量),teacupful指一杯茶容量;-less(表否定),tealess意为没有茶的。
一部分汉语外来词,通过派生、合成和转类等构词方法扩大其表意功能,已经完全归化为英语词汇,在现代英语中使用频率很高。如China一词,可以和很多其它词汇一起,构成合成词,如 China orange(橙子)、China blue(中国蓝、深蓝)、China rose(月季)、China aster(翠菊)、China berry(楠树)等。 China 一词还构成很多短语,如from China to Peru(到处)、a bull in a china shop(卤莽闯祸的人)、break china(引起混乱)。 从 china一词又派生出Chinaman(中国人,具有贬义),Chinese(中国人)等词汇,这些词汇再通过合成手段,构成新词,如Chinaman’s chance(极为微小的机会)、Chinese anise(八角茴香)、Chinese jujube(枣树)、Chinese calendar(农历、阴历)、Chinese lantern(能折起的纸灯笼)、 Chinese ink(墨汁)、Chinese puzzle(复杂难懂的事物)、Chinese copy(一模一样的复制品)等[3]。
转类法指将一种词类转变为另一种词类构成新词的方法,由于词的形态结构并没有改变,只是在功能上发生了变化,仅构成语法意义上的新词。很多汉语外来词在进入英语后,拼写未变,词类发生变化。如当China的首字母大写时,表示“中国”,如果小写,意为“瓷器”,都是名词。在下面的例子中,则为形容词“瓷的、青瓷色的”,如china face指表情冷漠、面如细瓷,china-eyed意为暗蓝色的眼睛。Tea(名词,茶叶)运用在下列词组中时,词性变化为形容词,如tea time(吃茶点的时间)、tea shop(茶馆)、tea table(茶几)、tea towel(茶巾)、tea tray(茶盘)等。
英语词汇有屈折变化的现象。汉语词汇进入英语被吸收同化的标志就是出现功能转换、名词复数现象、动词时态语态等语法特征的屈折变化。英语中的汉语外来词大多都具有现代英语的屈折变化形式,如名词复数加-s,teas(茶叶),litchis(荔枝),pipas(琵琶),Taoists(道士)等, 但也有部分词汇特别是表示度量单位的名词,仍然是零复数形式,如mou(亩),chiao(角),chi(尺),fen(分)等。汉语外来动词有时态语态的屈折形式,如 shanghai(用武力威胁拘留;胁迫),mahjong(打麻将),yen(上瘾),kowtow(磕头)等转化为动词后,可以加屈折形式ed构成过去式或是过去分词,加ing构成现在分词,因而语法功能大大增强。 英语中即便是通过意译形成的汉语词汇同样也具有屈折变化形式,如barefoot doctors(赤脚医生),running dogs(走狗)等。
汉语外来词进入英语后,在人们天长日久的使用中,通过引申、比喻、借代、特指等方式,旧有形式逐渐产生了许多新的意义,形成一词多义现象。词从单义到多义的发展,一般都经历了辐射型和连锁型两种变化模式。在辐射型模式中,中心意义是轴,各次要意义象辐条一样向各个方向辐射,辐射出的次要意义之间相互独立,但均可追溯到中心意义。连锁型的字面意义是“连在一起”,因此连锁型模式指的是词义从原始意义逐渐剥离,直到最后衍生出来的意义与该词原始意义毫不相关[4]。汉语外来词在从单一词义到多义的演变过程大多遵循了辐射型的演变模式,有的词汇意义扩大或缩小,有的上升或下降。
词义的扩大指某些词的词义延伸,范围扩大,经历了从原来的比较单一的特殊意义到外延更广的普遍意义的过程。汉语借词意义的扩大往往是那些进入英语较早,且在英语中使用频繁的词。如tea一词,在1559年意为“茶叶”,这应归功于葡萄牙人,他们从澳门把茶叶带入欧洲,也带去了汉语词汇chaa。随后其拼写几经变化,《牛津英语大词典》1601年收入tea一词,释义为茶饮的意思,这次是荷兰人的功劳,他们把茶叶连同中国福建人的发音一起带到欧洲。从此tea一词开始忙碌起来,1663年有了茶树的意思,1738年有了茶点的意思,由tea一词参加的复合词达190余个[5]。但无论该词意义如何变化,都与其中心意义茶有关,属于辐射型语义变化方式。下面以silk(丝绸)一词为例,了解其语义扩大的全过程。Silk一词共有七个意思,1)从蚕茧里抽出的柔软丝线;2)用丝线织出来的布;3)用丝线织出来的布做成的衣服;4)敕选律师穿的礼服;5)敕选律师;6)蜘蛛丝;7)玉米穗丝。其中的 2、3、4、5 都是silk一词的修辞用法,而6、7则是从外形上和中心意义有相似之处。以上六个意思都和中心意义蚕丝有关,遵循了辐射型语义变化模式。其它外来词如shanghai(用武力威胁拘留;胁迫),mandarin(清朝高级官员,普通话等)等也由于使用需要,经历了词义扩大的过程。
词义缩小与词义扩大正好相反,指词从原先表达较宽泛的概念缩小到表达较狭窄的概念,从泛指转为特指。换言之,某词汇在过去具有普遍意义,而现在的使用范围却受到限制,仅用来表达特殊的概念。如chao(炒)在汉语里有“炸,用旺火炒,快炒,烤,加热”等意思,进入英语后,仅和 chao-mien(炒面)一起使用时构成意义,不可单独使用。又如汉语外来词fen(分),在汉语里既表示度量单位,又有“分开,分离,分配”等意思,在进入英语后,仅仅只保留了人民币单位和面积单位“分”两个意思,且这两个意思是在不同的时间分别借入。可见部分汉语外来词进入英语后,由于使用需求有限,仅保留了其原来的多个意义中的一个(少有两个),表达能力大大下降。
词义的上升与下降多与词汇的联想意义有关。词义的上升指词从原先表示贬义或中性意义转为表示褒义,展现了词义的升级过程。在英语中意义上升的汉语外来词比较罕见,但有些词由于受到其汉语意义影响,词义升级。如propaganda(宣传),原指鼓吹某种思想观点,带有贬义,而汉语里的宣传不含贬义,各级政府部门还设有宣传部,受其影响,在英语里,propaganda(宣传)一词意义上升,贬义色彩慢慢丢失。词义的下降指词从原先表示中性意义或褒义转化为贬义。如在英语里,individual表示有个性的,指一个人在思想、品质、性格、意志、态度、情感等方面有着与他人不同的特质,属褒义。但individual一词,在中文里则为个人的,与利己自私的意思相似。从中性到贬义,经历了词义下降的过程。
英语中的汉语外来词对传播中国文化和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音、形、义三方面对英语中汉语外来词的语言学特征进行了分析,汉语外来词进入英语后,为适应英语发音系统,语音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语法上,通过派生、转类和合成等手段构成新词,同时还具有英语的屈折变化现象,功能大大加强;在词义上,大多遵循辐射型语义变化模式,经历了扩大或缩小,上升或下降的过程。对英语中汉语外来词汇的研究,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些外来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也丰富了语言学研究内容,使语言学研究更好地为文化发展服务。
[1]马睿颖.英语中汉语借词研究概览[J].外国语言文学,2008,(3):172-176.
[2]肖中琼,戴卫平.英语中的汉语贷词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7,(1):121-124.
[3]刘海清,邓寿群.试论英语中汉语借词及其语言学特征[J].宜春学院学报,2010(3):184-185.
[4]张维友.英语词汇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144-145.
[5]汪榕培,常骏跃.英语词汇中汉语借词的来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7):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