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辉
(广州华商职业学院 思政部,广东 广州511300)
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及时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科学判断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处的历史方位,在继承马列主义人才观以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同志人才思想的基础上,深刻分析现阶段我国社会对人才工作的新要求,阐述了一系列新的人才观念和人才战略思想。这些人才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中的“人才篇”,是指引我国迈向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行动指南,对于促进我国各级各类人才健康成长、全面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才思想中首要的问题是何为人才,人才有什么作用。胡锦涛同志根据世界和中国深刻变化的社会实际以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提出了新的科学人才观。这种新的人才观反映了人类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对人才要求日趋全面的现实,是对我国传统人才观的重大创新。我国过去曾长期按照人事部1982年出台的一个标准来界定人才,即把中专以上文凭或初级以上职称的人定义为人才。这种界定在人们受教育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具有一定学历或职称的人较少的情况下具有合理性,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分工日趋细化,仍然仅凭学历、职称来界定人才就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有很多在不同岗位上辛勤劳动的有识有才之人,由于不符合这一人才认定标准,被排斥在“人才”大军之外,其价值得不到应有的肯定,积极性难以发挥。这不论对于其个人还是社会都是一种损失。为此,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在2003年12月召开了首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对“人才”概念作出了新界定,指出“只要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的人才。”[1](P4)这就是说,不管是具有较高知识水平与创新能力的拔尖人员,还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或一技之长的实用型人员,都是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样,胡锦涛就赋予了“人才”概念以新的时代内涵。不仅如此,这次会议还进一步阐述了衡量人才的标准,强调“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用人才。”[1](P4)与以文凭、职称作为标准来界定人才的传统观念相比,胡锦涛的这种新人才观具有人才界定标准的发展性和相对性、人才评价机制的全面性等特点,体现了他对于人才本质和特征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为我国当今人才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毛泽东曾经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发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江泽民则进一步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胡锦涛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同志的人才思想,创造性地阐述了人才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伟大作用。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新观点。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性、基础性、决定性作用。”[2](P574)此后,他经常从不同角度阐述人才的重要性。2005年在庆祝“神六”飞行成功大会上,他明确指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本质上是一场人才竞争。科技竞争,说到底也是人才竞争。”[3](P1554)2007年在庆祝探月工程成功大会上他又更深刻地指出:“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宝贵的财富。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害问题。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竞争。 ”[4](P889-890)
由此可见,胡锦涛特别重视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作用的发挥。他多次指出,科技创新,关键在于人才。“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不断壮大人才队伍,是提高我国科技实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人才,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关键在人才,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键也在人才。”[3](P1554)他还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没有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作支撑,要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是不可能的。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谁能够培养、吸引、凝聚、用好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谁就抓住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实现发展目标的第一资源。”[5](P890)胡锦涛将人才问题提高到关系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高度来认识,既遵循了唯物史观的精神要义,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反映了其人才思想的人本性、前瞻性和战略性。
人才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人才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尽量多的优秀人才,使用好已有的各类人才,让广大人才心情舒畅的工作,发挥出他们应有的创造才能。要完成这些重大任务,就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造就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2003年胡锦涛同志在人才工作会议上便指出:“人才工作的活力取决于体制和机制。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6]在随后的几年中,他多次在相关讲话中提到这一关键问题。2007年,他在庆祝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大会上指出,要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成长。2010年在人才工作会议上他又强调:科学培养人才,广泛聚集人才,用好用活人才,都需要体制机制作保障,要根据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要求,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健全人才工作机制。这些闪光思想,深刻揭示了人才工作的客观规律,阐述了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的重大价值,指明了提升人才工作质量水平的努力方向。
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究竟如何创新呢?胡锦涛同志主张在建法制、立规矩、强监督上寻求突破。他指出,面对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各国在建好人才环境的同时,普遍重视人才制度机制建设,我们也要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坚持在环境建设与机制健全的良性互动中谋求人才工作效益最大化。201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他再次强调了人才管理体制的创新:“我们建立健全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为各方面优秀人才建功立业开辟了广阔渠道。”[7]这表明,胡锦涛人才思想已经形成严谨的逻辑体系,特别是在法制化进程方面趋向成熟,在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的创新发展上取得了重大进展。
“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3](P1560)这是胡锦涛关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又一重要思想。他主张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他还提出,要加大引进人才工作的力度,尤其是要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吸引广大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胡锦涛特别重视创新文化的建设,认为创新人才的成长离不开创新文化的哺育。他认为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非常重要,主张培育相互友爱的人际关系,保持宽松自由的工作氛围,营造团结和谐的组织机制,理解创新型科技人才的个性特点,允许他们在学术上发表新见解新主张,鼓励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和保护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活力,保证科技人才能够心无旁骛地从事科技创新活动。他指出,科技创新具有很强的风险性和不可预见性,要允许和宽容科技创新失败,关心和爱护在探索中受挫的科技人才,支持他们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前进。科技团队的领军人物和管理者要提高科技领导和管理的能力,争当发现创新型科技人才的“伯乐”,做到知人善任,促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胡锦涛的人才思想重点围绕用好用活人才、提高人才效能来展开,在人才培养开发、评价任用、激励保障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具有活力的机制。这些思想充分体现了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
人才强国战略是我国进入新世纪以后,为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发展新变化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它作为新时期规划和指导我国人才工作的总纲领,是国家发展的三大基本战略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战略首次明确提出来是在2002年5月国家公布的《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之中。2003年12月,中央专门召开首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突出强调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并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根本任务以及方针政策。从此,人才强国战略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都论及到人才强国战略。2003年人才工作会议上他号召,全党同志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业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2006年初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他又庄重指出:“要坚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完善适合我国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结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科技人才队伍。 ”[3](P1560)2010 年中央再次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胡锦涛亦再次呼吁: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人才强国之路,科学规划,深化改革,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努力实现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素质大幅度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明显增强、竞争力不断提升,人才使用效能明显提高、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逐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另外,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以及历次两院院士大会上,胡锦涛同志都对人才强国战略进行了透彻的阐释和谋划。
胡锦涛同志对人才强国战略的论述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在他看来,人才强国战略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十分丰富,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依靠人才兴国是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要义,《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就有非常明确的诠释:“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走人才强国之路,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建立现代化强国是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指向;建设人才资源强国是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心;服务发展是人才强国战略的指导方针和根本着眼点;坚持以人为本是人才强国战略的突出特点;搞好统筹协调是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要求;体制机制创新是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保障。
胡锦涛还特别强调人才强国战略的组织领导。在他看来,没有党的坚强领导,就不可能有人才强国战略的真正实施。为此他明确要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他认为,党管人才政策的重点是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宏观管理,管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全局,解决好人才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把各类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来。这一政策不但有利于人才的健康成长,有利于提升人才工作的战略地位,而且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一条对于党的人才工作和党的自身建设都有积极意义的重大方针。
综上所述,胡锦涛同志作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在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始终审时度势,高屋建瓴,集中全党全国人民智慧,突出人才工作这个根本,不断创新人才理论,形成了系统而丰富的人才思想。这些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人才基础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M].人民出版社,2004.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3]新华月报社编.时政文献辑览(2004·3—2006·3):下[M].人民出版社,2006.
[4]新华月报社编.时政文献辑览(2007·3—2008·3)[M].人民出版社,2008.
[5]新华月报社编.时政文献辑览(2006·3—2007·3)[M].人民出版社,2007.
[6]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胡锦涛温家宝曾庆红讲话[N].人民日报,2003-12-21.
[7]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