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行动导向”理念下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建设的思考

2013-08-15 00:45肖兆飞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101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行动导向应用文导向

肖兆飞(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1)

高职院校以培养在生产、服务、管理等一线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围绕高技能、应用型这一培养目标与主题,在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中,我们不难看到,在学习借鉴以德国为首的职业教育理论基础上,“基于工作过程、基于工作任务(项目)以及实践导向”等职业教育理论频频出现,掀起了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高潮。但是,纵观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学科及建设内容,我们发现,围绕职业人培养,“基于工作过程、基于工作任务(项目)以及实践导向”的课程建设,更多的或者说更成熟的是体现在职业教育理工科课程上,在人文社会学科的建设上成效并不十分明显,或者说并非十分成熟。

现代社会职业人不仅需要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同时还需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这不仅要求未来的职业人要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和较高的情商。如何在人文学科课程建设与教学中贯穿“工作过程、工作任务(项目)以及实践导向”(行动导向)等职业理论,培养复合型职业人才,成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关注的重点和工作倾斜的重要目标。

一、“行动导向”的起源、内涵及相关教学观

行动导向法(Handlungsorientierter Unterricht)又称为行为导向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的是教学活动以项目或任务为目标,围绕项目或目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意识设计的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有意义的指导和演示活动,紧跟教师思维,在思维的模仿中动手掌握职业技能与知识,达到教学目标实现的目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和演示者,在整个行动中起着行动导向的作用。行动导向法以培养人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尊重学生的价值,张扬个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联系实际问题学习,能真正提高劳动者素质。行动导向教学常用的方法有:大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思维导图法、角色扮演法、项目引导法等等。它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在德国被普遍接受和推广,近年来在中国也得到推广与使用,已经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培训的主流发展趋势。

早在上个世纪,杜威(John Dewey)针对脱离儿童生活经验、纯知识灌输的美国传统教育,提出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的探究法。杜威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记忆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也是一种过程和方法,他主张教学应当遵循以下步骤:“真实情境——发现问题——占有资料——提出假设——检验想法。”中国的陶行知先生针对当时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形,提出了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即教学合一,后来进一步提出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由此形成了“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做”在“教学做合一”中是最核心的,即要在做中学、做中教。无论是杜威的“做中学”,还是陶行知先生的“知行合一”主张,都可以看成是行动导向具体思想的起源。

二、“行动导向”理念下高职应用文课程建设的思考

课程改革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但从总体上来讲,主要包括课程建设的理念、课程建设的目标与任务、课程建设的内容与材料(教材)、课程教学方法的建设。等等。“行动导向”理念下的高职应用文课程建设改革和建设的各个环节应该体现和贯彻“行动导向”这一职业教育理念。其核心是围绕职业人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所需能力来进行。

(一)围绕“工作情境,职业能力,实践过程”这一职业技能形成过程,导之以理

这里的导之以理的“理”即指理念,《辞海》对“理念”一词的解释有两条,一是“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二是理念即“观念”(希腊文idea)。通常指思想,有时亦指表象或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课程建设理念是课程建设的先导,是课程建设的思想和灵魂,有什么样的职业教育理念就会建设出什么样的职业教育课程。

应用文写作作为高职教育职业技能培养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在课程建设的理念上:一是要体现工作情境,具有过程仿真性。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情境”(动态的)与“情景”(静态)的区别,从观念与思想上要体现职业人对职业社会与工作过程的变迁性与适应对接性。二是要体现职业能力,具有过程的针对性。职业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核心所在,是在长期的训练与尝试错误的过程中形成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职业能力的建设在课程建设上既要体现其核心重要位置,同时更要体现其训练、体验与养成这一特性。三是实践过程,具有实践性。具体来讲,就是要针对未来可能面临的职业和工作情境,开展技能培养,让学生通过“做中学”,达到“教学合一”、“知行合一”的目的,实现应用性、技能型“这一培养目标。职业技能是在工作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职业人是在工作实践中培养的。三大理念三维一体,成为“行动导向”的核心所在。

(二)围绕“总体目标,阶段形成,能力整合”这一课程建设目标与任务,导之以明

课程建设的目标是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前提和改革是否成功的保障,有了明确的目标,课程建设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行动导向理念下的应用文课程建设应该围绕“总体目标,阶段形成,能力整合”这一课程建设目标与任务去开展和完成。

具体来讲,就是要分三步去进行,首先要总体目标明确,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高等职业教育的具体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高技能、应用型的职业人,就应用文写作课程培养目标来讲,就是要培养具备一定写作知识,具有一定写作能力,懂得一定业务知识,能胜任与业务相关的办公室等行政工作的职业人和劳动者,要求在课程建设目标上要求具备写作知识,要求根据工作任务和情境,能胜任基本行政公文写作和事务性文书写作,以及与公司业务相关的经济、法律等专业文书写作的基本能力,能胜任工作环境,适应公司业务的写作素质、素养与技能的培养是总体目标的核心所在。其次是目标分解科学。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螺旋式曲折上升的。目标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作为课程建设来讲,如何分解目标成为课程建设操作性的关键所在。在目标的分解上,我们要注意的是目标分解的阶段问题,这要充分考虑学生素质与课程的特点。一般来讲,应用文写作目标应该分三个阶段:基本知识与素养训练;提供素材,基本范文的模仿写作;根据任务需要,自由写作三阶段。另外,在目标分解上,我们还要充分考虑到目标阶段性分解中的具体内容的问题。应用文写作的内容从总体上来讲应该是包括根据需要组织、筛选材料,建立合理的结构;组织语言和表达方式;分析写作成果,总结写作思维形成三个方面的内容。三个内容应该贯穿于三个阶段之中,与三个阶段形成网络状的课程建设目标与任务。最后是能力整合要提升。在课程建设的目标与任务上,能力的整合与提升是建设的落脚点。具体应用文写作来讲是要体现在材料组织与筛选能力的提升,谋篇布局结构的提升,语言表达科学合理的提升等单个能力提升的基础上,最后达到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能力的整合既是单方面的,更是综合性的。目标任务的确定和实施要体现“行动导向”这一职业教育理念。

(三)围绕“材料组织,材料筛选,试验成型”这一课程建设内容与材料(教材),导之以形

理念是根基,目标是靶子,教材是载体。课程建设目标任务的实现,或者说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最后要落脚到教什么的问题上。从行动导向观的角度出发,教材的形成要经历材料组织、材料筛选与试验定型这样三个阶段。

第一,材料的组织要根据培养目标与学科特点去进行。培养目标决定学生作为职业人需要什么样的学习内容,培养什么样的能力问题,这个教学内容是多方面的,能力要求也是全方面的,这个要求决定了我们需要选什么样的材料去体现和涵盖这些能力。在依据培养目标组织教学材料的问题上,需要注意的是既要避免大而全,杂而乱,材料过于松散的问题,同时也要注意材料选择过于狭窄、单一,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学科特点是涉及到我们组织的材料是否科学的问题,这其中包括知识、技能的正确性与新颖性,内容体系的科学性和内容在呈现上可能出现的问题。等等。依据学科特点组织材料既要考虑学科的需要,同时更要考虑学科是为培养目标而存在的,两者相依、相辅、相成。第二,材料的组织仅仅是教材建设的初步工作,是材料的堆积和组合,而教材的形成还需要对材料的筛选。这种筛选是要依据职业人工作过程的需要和知识呈现的需要去进行的。应用文写作课程建设中教学材料的筛选要体现写作学“死”去活“来”的特点,要体现工具性、基础性和实用行的特点,更要体现学生能力形成从基础到综合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根据知识呈现和掌握的特点,在材料的筛选上正反相结合。第三,按照行动导向理念的原则,材料组织和筛选后,其是否符合行动导向的科学性,还需要进行试验、讨论、调整和修订。要去伪存真。在试验的过程中,要将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知识与内容给予去掉,将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内容给予增补;要将不利于学生动手和教师教学活动的内容去掉,将便于学生“做中学”、“教学合一”的内容给予增补;要将不利于学科知识与能力结构整合的内容给予去掉,围绕培养目标,依据学科特点,完善相关内容,形成科学载体。通过“行动导向”,过程建设这一环节,实现建材从“无形”到“有形”,从“有形”到“定型”的蜕变。

(四)围绕“教师指导,思维模仿,尝试提高”这一课程教学方法的建设,落之以实

教学方法是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方法建设因不同的学习主体和不同的教学主体不同而有所不同。行动导向理念下的行动导向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强调教学活动以项目或任务为目标,围绕项目或目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意识设计的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有意义的指导和演示活动,紧跟教师思维,在思维的模仿中动手掌握职业技能与知识,尝试错误,达到教学目标实现的目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和演示者,在整个行动中起着行动导向的作用。行动导向理念下的教学方法包括三个环节:教师指导,思维模仿,尝试提高。

教师指导是行动导向法的第一步,要体现一个“导”字。如何调动学生行动的能力,让他们在行动中掌握写作技巧,既是因材施教的必然要求,也是应用文写作的应有之义。在学生把握问题情境,理解、明确写作的问题基础上,通过教师的行动和思维展示来达到帮助学生解决写作思维的问题。具体来讲,就是要教师通过自己在组织、筛选教学活动内容与材料,安排教学内容以及材料在结构处理的活动过程中,按照活动步骤,自我剖析思维,展示自己思维方向、方式与方法,给学生以行动的启示与写作的兴趣动力。这个活动是教师“自导”的过程,学生是接受的主体。

思维模仿和尝试错误这是学生学习把握知识,形成能力,将知识能力从外化到内化的一个关键过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学习的实践者和探索者。具体来讲,在应用文写作思维过程中,学生往往在教师创设的工作情景中,明确和理解主题的相关写作问题后,首先收集有用信息,在思维上达到完整性与严密性;其次,根据写作问题情境,筛选刚才在头脑中的信息,哪些是情境中已提供的,哪些没有提供,哪些要素是必须具备,哪些是可有可无,无关重要的。等等。整个过程与学生一起分析,将学生思维导入写作行动情景;最后是结构的安排和表达的问题。教师在思维上与学生一起分析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应该详写,哪些应该略写;怎样写更容易鲜明、突出,符合习惯,易于接受,等等。让整个过程具体化,便于操作和把握。而尝试错误是思维模仿和整合过程的补充,是在正面教学把握的基础上,通过反面的例子来加深正面知识的掌握,巩固学习成果。在应用文写作过程中,尝试错误的较为普遍的办法就是对瑕疵文的辨别与修改。

“行动导向”既是一种职业教育理念,也是一种职业教学方法。作为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集中概括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具有极大的代表性和实用性,也是职业教育人文学科课程建设与改革追求的方向。应用文写作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学科,其行动导向课程建设思想的贯彻无疑对整个人文学科建设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这种课程改革的思考与探索既是职业教育人文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贡献,其课程建设的本身程序及步骤也体现了“行动导向”的理论精髓。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特别应该注意和把握好教材建设与教学方法这两个关键的问题,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1] 刘帮祥.论职业教育中的行动导向法[J].职教论坛,2006(2).

[2] 安宇.德国职业教育中的行动导向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0).

[3] 李华.高职会计专业行动导向课程的改革实践和探索[J].会计之友,2009(6).

[4] 贾格维.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职业教育中的运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7(11).

[5] 郑欣.行动导向式学习方法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8(3).

[6] 徐洁.对行动导向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9(4).

猜你喜欢
行动导向应用文导向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应用文写作:语言简练、得体、有效
“偏向”不是好导向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从德国职业教育模式探讨行动导向教学
高职应用文教学方法初探
“行动导向”背景下学生探究力的有效延伸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听障生体育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