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特色文化,促进恩施旅游业开发

2013-08-15 00:45刘长宇湖北民族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恩施土家族民间艺术

刘长宇(湖北民族学院 湖北 恩施 445000)

民族民间文化,是指由特定民族或区域的群体世代相传、反映该民族或该地区群众的具有历史渊源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观念形态、民族宗教信仰等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特征的文化表现形式。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处在中国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的重要开发地区。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其丰富多彩的人文旅游资源,使之发展成为中国的旅游胜地。本文将对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民族区域特色文化进行深度挖掘,以期促进该地旅游业的发展。

一、饮食文化的开发及改良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部的武陵山地区,鄂西土家族最早起源于大山之中,峰峦交错,溪流纵横,生存环境是多变而险峻的。绝大多数时间,山中多为炎热少雨,山间只有缕缕细流,所以针对这种干旱的情况,早期的土家人只得种植一些玉米,荞麦,大豆等旱粮和萝卜,白菜,南瓜之类的瓜果。由于早期土家人居住的自然条件和多地区交叉分布,使得土家饮食融入了川菜的麻辣,湘菜的酱香,鄂菜的腥咸,加上生活环境潮湿,主要粮食以腌渍储存的饮食方法合流,形成了辣咸熏炸的民族饮食特色。

早期土家饮食不注重美观,而较为关注菜肴的味道及分量。比如春节半斤重的年肉,以及盖碗肉和坨坨肉,不在乎菜肴的精细美观和用料的节俭,而在乎分量的足实和外形大气。针对当前旅游业中游客对于特色饮食文化色香味俱全的猎奇心理,恩施饮食文化可以做如下改良:

(一) 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绿色饮食

对于一个地区的饮食文化进行开发,饮食卫生是基础,此外还要大力发展绿色特色的民族饮食。如今大城市的游客喜欢生态旅游的一个原因,就是想接近大自然,想吃一些“绿色”食物,例如在无污染的条件下种植、养殖的产品。在恩施旅游,游客们更愿意吃田间野菜、山中的竹笋、农家自己饲养的土鸡、土鸭等;人们来到恩施,脸上感受着自然的水雾的洗礼,口中吃着天然的菜肴,那将是一种能获得极大满足的美食之旅。

(二)从“物实味美”发展成“物美味美”

外地游客来到恩施,肯定希望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这里,不得不吃的就是社饭、腊肉等菜肴,这些菜品不但具有本土风味,而且味道鲜美,体现出恩施人的饮食特点,但是,作为旅游开发,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从恩施的饮食典籍中不难看出,这个地域的菜品不太注重外观是否精美,而更在乎分量是否充足,这对于旅游宣传是不利的。比如当地春节饮食中常见的半斤重的年肉,以及盖碗肉和坨坨肉,让外地游客看了就有腻味的感觉,不愿意食用。所以,在保持风味特色不变的同时,改变一下“美味”的形状外观,让这些特产真正由“物实味美”发展成“物美味美”。

(三)加大土特产的批量制作和宣传力度

游客到旅游景点旅游,除了现场品尝美食之外,还会买点特产带回家给亲戚朋友尝尝,这正是饮食文化开发中的重要环节。那么特产的生产和外观就成了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应进行大规模生产。个体散户生产的问题在于不但不能统一口味,而且安全问题得不到保障;其次,应大力挖掘具有鄂西土家族和苗族民族饮食特色的食品,并进行开发设计和加工;再者,在食品包装技术和形式上多下功夫,例如印上恩施本土的民族服装或者特色建筑,以强化其民族和地域特色。

二、民间艺术的挖掘与打造

恩施所在的武陵山地区,不仅地理位置独特,而且有着独特的民间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有人在描述地方风俗时曾用“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来表达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事实上,真正做到“十里不同”的地方毕竟不多,例如,二人转,走遍东北大地,都在唱;大秧歌,北方农村,都在扭。但是在武陵山地区却不同,这里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民间艺术,比如“摆手舞”、“耍耍”、“肉连响”、“撒叶儿嗬”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民间传统舞蹈,真正可以说是“十里不同风”。例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座民间艺术“金矿”,不仅艺术形式举世罕见,而且艺术水平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

(一)整合贴近生活、便于传唱的土家民歌艺术

鄂西土家族地区民歌中的生活歌,是一种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的民歌。它从不同的侧面描绘着土家族人的生活习俗和境况。这些民歌、山歌朗朗上口,便于传唱。不管是在劳动时歌唱,还是被打造成文艺晚会都将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以促进当地旅游的发展和传播。游客们来到恩施,在山间欣赏风景时,如果可以听到当地少数民族同胞传唱着像《六口茶》这些歌曲的话,将别有一番风味;同时,还可以对民歌进行整合,让游客参与到民歌表演中来。

(二)对传统民间工艺进行保护与传承

首先就要对传统民间艺术进行传承,才能合理有效的对民间艺术进行保护性开发。因此,要做好长远规划与近期规划,整体规划与个体规划的相互关系处理。近期规划就是寻找老艺人,并为其创造良好的民间技艺保护环境,让本土民间艺术不要绝迹;长期规划就是引导游客观赏民间艺术,让民间艺术重获生命力从而得以延续发展。在恩施,极富盛名的工艺品就是土家族著名的土花铺盖“西兰卡普”,史称土锦,也称“溪州斑布”,主要用于服饰和被面制作方面。“西兰卡普”色彩鲜明 、编制精巧花纹朴素绚丽,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如果对其进行适当的品牌宣传和工艺加工,一定能够实现增加经济收入和扩大文化宣传的双赢。

三、民间服饰文化的宣扬

恩施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其中土家族、苗族是这个地区少数民族人数相对较多的民族,其民族服饰文化丰富多彩。土家族服饰方面,更加接近生活、强调实用。土家族男女一年四季都要戴头巾,男人以青蓝白或条纹布为主,长二三米,一圈圈的缠绕在头上,包裹成十字形;女人则多为青丝帕或白印花头巾,丝帕薄如蝉翼,最长达七八米,是妇女终身陪伴之物。此外,土家族人民在其民族节日里的特殊装扮及节庆活动也应该重点打造成为恩施旅游的一项重要活动,让更多的外地游客参与其中,体味鄂西土家民族的民风民俗。

另外,应多制作一些高水平、高层次、有关本民族的服饰宣传片,对宣传恩施旅游文化也大有益处。现在是一个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宣传片的成功拍摄对于增加一个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宣传力度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在这些宣传片的拍摄过程中,要就宣传的区域、形式、内容等方面进行仔细策划,并将恩施本土民间音乐和武陵山区自然景色有机融合,并在宣传片中加入游客的真实调查对话,增强宣传片的真实性。

四、建筑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一个民族的独特建筑风格也是一张对外宣传的名片,就拿土家族来说,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建房都是村村寨寨相连的,很少有一家单独居住的,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是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这样的淳朴民居正是当今住惯了城市高楼大厦的都市人旅游度假的好去处。

在对恩施的建筑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首先,应鼓励修建具有本地民族特色的建筑。对游客来说,最具吸引力的是当地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本土的生活特色,包括独具民族文化气息的建筑风格和民居。在恩施一带,外地游客来后会感受到土家族本土的气息。但如果在这些地区大量修建钢筋混泥土的楼房,会造成地区建筑不伦不类,失去原有魅力,旅游特色也会削弱。其次,应加大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例如恩施的土司建筑,如果现代人把已经残缺的部分修起来,就改变了客观历史,拥有“独特味道”的土家建筑会发生变化,而保护好残缺的部分,会给游客无限遐想,增强游客对当时历史的重构,增强吸引力。

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关系来看,民族民间文化和旅游开发有着紧密的联系。旅游资源中包涵着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鉴赏,需要运用民族民间文化进行解读。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需要通过对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行精心设计和策划,才能打造出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从而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1] 覃德清.壮族文化的传统特征与现代建构[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2] 马晓京.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再认识[J].广西民族研究,2002(4).

[3] 刘长宇.时代变迁与土家族饮食习俗的演变[J].文学界,2011(12).

[4]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5] 陶少华.武陵山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新思路[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6] 王兆烽,张海燕.武陵山区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业发展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7] 向延平,陈友莲.武陵山区民族村寨旅游营销模式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

猜你喜欢
恩施土家族民间艺术
恩施石油:党建为经营赋能
土家族情歌
土家族
恩施方言中的“倒”和“起”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土家族“七”类药物考辩
恩施年俗——点路烛
动真招下苦功创建平安恩施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