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调研报告

2013-08-15 00:45穆晓睦成都大学四川成都610036西南师范大学重庆400715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十二五成都市职教

穆晓睦 李 游(成都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36;西南师范大学 重庆 400715)

据统计,成都中职与普通高中在校学生的比例为5.2:4.8,在校学生28万,已经与普通高中学生人数各占半壁江山,其中本地生源占到50%,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约有73.8%的人留在成都市工作。该现象一方面说明成都市的就业吸引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也说明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将来会成为成都市初、中级人力资源的主要支撑。由此可见,发展好职业教育,对成都市有重要意义。

一、成都市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缺乏统一规划,整体布局不合理

成都市教育“十二五”规划中并没用对职业教育今后五年内的发展做全面的规划。成都市“十二五”规划及“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总体规划”已经从全域成都的高度规划了全市未来的产业、人口、城乡建设布局,但职业教育如何适应并服务于这一前景,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思路和对策。当前的状况是,全市的职业教育没有清晰的格局规划,每个区、市,县都在办职业教育,但都没有很好地与本区域的产业发展相对接。从全市来看更没有能实现跨县域的“教育—产业”对接。职业教育的“教育—产业”对接主要依靠学校层面上的工作,靠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自发形成,其视野和效率都难以保证。比如,龙泉是汽车产业功能区,龙泉的职业教育如何与汽车产业全方位对接,民办学校动作快,公办学校反应迟钝,市上缺指导、区上动作小、学校干着急。因此,从全域成都“大职教”的层面上看,整个职业教育的布局调整急需跟上。

(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存在诸多问题

目前,职业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使得职业教育以县域为分界,各自为政。区市县教育主管部门在观念上并没用将职业教育的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导致职业教育规模小,实力弱,学校专业设置过度重复,没有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考虑,集中发展、错位发展。许多职业学校大而全,几乎囊括了所有的专业,但每个专业的发展都很弱,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更谈不上品牌专业。除了普职以外,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标没有进入政府目标考核,基层政府普遍缺乏发展职业教育的动力,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十分有限,导致学校的校地与校舍、设备、师资等固有问题一直没有很好解决。中心城区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职业学校学校普遍地域狭小、局促,缺乏发展空间;而郊县的职业学校则在师资问题上困难颇多。

此外,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也导致教育资源的配置难以实现全域一体。首先是一些共性的实习基地不好建设,区市县没有力量单独建大型实习基地,即使建好也难以实现同专业全市共享。其次也阻碍了学生流动,普职比考核导致地方政府在职教办学上的地方保护倾向,通过行政力量保护本地职校招生,不利于建立必要的办学竞争环境,阻碍了跨县域的生源流动,也就阻碍了成都职教的全域一体健康发展。

(三)政策创新和推进力度远远不够

“十一五”期间成都市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高中集团化建设,思路清晰、政策有力、投入巨大,产生了极为显著的成效。“十一五”后期在学前教育上主动顺应趋势,承担责任,出台《成都市关于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学前教育的发展策略、路径和政府责任。但是,相比之下,职业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首先,相关部门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和宏观规划不清楚,策略不明确,对整体怎么发展、区域板块怎么发展、各类学校怎么发展等方面并没用一个明确的指导;其次,投入额度低,每年5000万的投入,表面上似乎并不低,但多年不变,还主要用于补助学生,用于学校发展的投入非常不足;再次支持力度小,包括政府、社会及媒体对职教的关注和支持,例如对职教学生获全国金奖这样的殊荣,都少有得到宣传,对优秀教师也缺乏激励政策等等。

此外,对民办职教的监管和指导还是不够。表现在不少民办职教学校办学条件差,有的甚至根本不具备基本办学条件,两个学生挤在一张床上的现象都曾出现;管理松散,为节约成本大幅缩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一年后就为学生联系好实习单位,送出去实习,或者让学生自由实习找工作等现象十分普遍。这些现象折射出对民办职业教育的监管不够,当然就更谈不上指导了。

(四)职教质量还不令人满意

调查表明,我市职教的就业率高,但就业质量不满意。数据显示,职教毕业生平均薪酬甚至低于农民工,归根结底,原因在于学生质量不高。职教的教育难度远甚于普教,而且是真正为成都市培养人力资源的教育,应高度重视质量。而从各方反馈来看,职教毕业生的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行为习惯和公民品行,离用人单位的期望都有差距,使职业教育的就业质量难以提升。就业差反过来导致学生和家长不选择职教,形成恶性循环。

职业教育质量不高,教师的水平是最大因素。整个职业教育呈现新师资源头不足的现象,专门培养职教师资的师范学院少之又少,众多职教师资都是普通高校毕业生,既缺乏过硬的专业技能,又缺乏对这个职业的认同感,对从事职教工作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更谈不上教师的专业发展。另外,教师入职选拔问题始终没有解决。进新教师由人事部门主导,教育部门或学校缺少发言权,导致职教师资在专业素养等多方面都有所欠缺。而靠培训把完全在普通教育体系中培养起来的普通师资转向职业师资难度极大。因此,教师学历水平整体偏低、“双师型”教师人数偏少、专业课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严重不足普遍存在,在区县学校尤为突出。职教师资的培训与普通学科教师培训差别较大,这些师资培训需要进入行业、企业去,短时间的培训难以奏效,而用于职教师资的培训费用有限,教师几乎无法接受较长时间的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直接影响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提升。所以,职教师资问题应尽量想办法从源头上解决。

二、成都市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的建议

(一)制定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专项规划

建议制定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专项规划,对成都职业教育进行科学定位和重新布局,树立起职业教育应有的地位,积极发挥政府领导作用,整合职业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结构调整,与成都产业密切融合,更好的发挥支持地方经济的作用,同时带来职业教育的更快更好发展。

可以按照集团化的思路,实质性的组合同类学校和同类专业,形成职业教育产业集群。我市现有27所高职高专院校,多数为省属学校,如由办学基础较好的中等职业院校合并升格而来的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等,以及四川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院等老牌专科学校,其它市属职校相对较弱。因此,整合现有市属学校资源,集中打造职教龙头学校是关键之举。在成都市重点发展的产业,如新材料、新能源、高端制造、电子商务、软件开发等方面,应着力培育龙头学校和龙头专业,联系带动相关学校和专业,集中相应的资金、教师、设备、教学等方面的资源,扶强汰弱,形成具备足够规模、办学水平、产业联系的职业教育产业集群。

要着力推进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创新。一是引导投资,鼓励公办职业院校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和境外资金, 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鼓励行业、企业通过资金、技术投资或某订单式培养等多种形式投资“特色职业学院”。可对为职业学校教师和学生实习提供实习岗位的企业给以表彰,对学校实习基地投入设备的企业给以减税等优惠;着手推进职业教育机制改革,建立学校董事会管理模式,鼓励独资、合资、公私合营等多种方式投资;加强行业协会的参与,探索建立产业与职业院校经常性的对话协商机制和工作平台,加强行业协会对职业院校指导力度,参与研究制定职教人才培养方案及实施过程,使行业协会成为产业与职业学校的桥梁。

(二)探索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

先从中心城区开始,实行以市为主的职教管理体制。把中心城区的职业教育龙头学校(如几个“国重”学校和高职学校)的管理权收到市教育局,在市教育局的统筹下,重点扶持几所职业学校,每所市管职业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专业,品牌专业,其他学校无可替代;由这些重点扶持的职业学校充当龙头,带领其他学校共同发展;同时,建立公共实训基地,保证公共实训基地正常、持续运转,这样才能利用现有资源将职业教育做大,大幅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取信于民。

在全市域范围内推动学生自由流动,真正实现优质职教资源全域共享。要完善招生政策和考核机制,使学生能在全市学校中自由选择,甚而能通过学分互认等机制实现自由流动。要严格禁止职教招生中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做法,允许市域内的学校平等地进入各区(市)县初中招生,通过市场竞争促使政府和学校转变办学观念,集中资源建设优质专业。每个学校办好拳头专业,入学可以在全市自由选择,这就自然实现了“全域成都”的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每个城乡学生都有机会享受到自己所期望的优质教育。

(三)加强政策创新与执行力度

在职业教育管理的各相关方面制定具体的政策法规,消除管理过程中的随意性、主观性,加强政策执行的监督与评价,为建立一个能确保招生、办学质量并具备灵活性与创新能力的职业教育体系提供制度保障。

一是完善职业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建立职教经费标准,包括生均公用经费、教师培训、课程建设、公用基地建设与运转等,以及相应的经费拨付与使用要求,保证资金到位、用好。明确和落实职教投入的经费来源,制定明确要求,加强检查督查,确保“城市教育附加30%用于职教”等规定的落实。二是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着力加强对民办学校的质量评估与监察。对职教课程与管理要有具体可行的标准和考核办法,对发现的问题要落实处罚。三是加大宣传与表彰奖励力度。包括优秀学生的宣传、教师的表彰与奖励、职教成绩与形象的宣传等,教育、宣传、媒体都要参与,对特别优秀的学生和教师可以制定户籍、社保、住房等方面的奖励政策。

(四)深化职业教育教师管理改革

一是着力推进职教教师人事制度改革。针对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建立科学的教师人事管理制度,从源头上解决师资问题。职教的生师比应该比普教高,以增加更多的专业教师和管理教师;应把40%左右的编制拿出来外聘行业教师,不占编制,随时流动,把有实际操作经验和行业声望的工程师、技师聘进来,比如山东搞的“能工巧匠进职校”,每年政府出500万,聘100个高级技术人员到学校当“特岗”教师,值得我们借鉴。另外可以考虑将新进教师的决定权交给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把部分人事权下放到学校,在选拔教师的时候应更侧重专业水平,多考虑流动聘用有行业资质的专业教师,尽量少进刚毕业的大学生。

二是着力探索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机制。教师的培训应该放到行业、企业中去,设计的培训方案应该是长期的培训,最好是脱岗培训,真正融入企业,学到真经。对已经拿到“双师证”的教师,也应要求定期到企业去跟岗,了解最新技术和信息。对此,学校应有一套完整的制度设计,将专业教师到职业现场实践以制度的形式规范下来,而且要参加行业协会的活动,以保证其能及时了解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1] 成都市中等职业教育现状[D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9-06/28/content_11615037.htm, 2009-6-28.

[2] 蜀华.成都职业教育驶上快车道[J].职业技术,2006(21).

[3] 芮小兰,宋晓.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制度的改革对我国的启示[J].消费导刊,2010(01).

猜你喜欢
十二五成都市职教
中共成都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委简历
成都市青羊区:推行“一网通办”下的“最多跑一次”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培养“工匠之师”,赋能广东职教
2019年1~6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8年1—12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国内职教动态信息若干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