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高职英语课堂设计

2013-08-15 00:55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因子高职生态

李 辉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外语部,河北 石家庄 050081)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职英语的课堂教学改革应立足语言能力的培养与运用,而将生态学理念引入英语教学课堂,目的就在此。学生在自然语言情境中训练,真正掌握到活的、实用的语言。

一、教育生态学概述

“生态”一词最早是由德国博物学家索罗在1858年合成而来。 他将希腊文词根“Oikos”(“住所”或“栖息地”)和“Logos”(“研究”和“讨论”)结合而成“Oekologie”,意思是“对住所或栖息地的研究”。[1]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卡尔(Ernst Haeckel)将生态学定义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Lawrence Cremin)1976年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正式提出了 “教育生态学 (Ecology of Education)”一词。他将生态学的原理应用到教育领域,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的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形成了这门新型的学科。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的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3]之后,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在全球掀起热潮。1990至1993年,C.A.Brower连续出版了三本著作,其内容既有微观的课堂生态研究,也有对教育、文化和生态危机等宏观教育生态的研究。[4]教育生态学的研究从此引起了教学界的密切关注。生态课堂有助于学生自我发展,关注学生潜能发展,立足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弘扬学生个性。因而意义明显。

二、高职英语课堂生态失衡现状分析

生态平衡是指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个体与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5]高职英语课堂生态平衡表现于课堂生态主体与环境的平衡、教学目标与学生发展的平衡、教学模式与有效学习的平衡、课堂上知识掌握与课外的知识运用的平衡。但是,从教育生态学角度看,目前,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在各方面都有失衡现象存在,造成了课堂教学效果欠佳:

首先,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的失衡体现在扩招下的班容量皆处于系统资源承受力的上限或者超限运行,完全违反了教育生态学的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再者,教学目标与学生发展失衡则是因为传统英语教学的因袭造成对于语言知识的理解偏多,重在语法理解和掌握,弱于语言技能的培养。但是,高职学生主要面向企业、公司就业的现实则要求英语语言运用重于知识的理解。还有,学生对自我发展的认知不到位不能很好地跟老师进行配合,影响到了教学目标的达成;第三,教学模式与有效学习的失衡状态最为突出。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弊端积重难返。应试教育强调语法知识点或者考试要点的掌握和钻研畸形发展了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观。学生只适应教师的精讲和自我的笔录。这种机械化的理解与语言割裂感在英语的教与学中矛盾最为突出。学生做不到主动将语言加以运用是造成的英语课堂生态失衡的主要方面。最后,课堂上知识掌握与课外的知识运用的失衡也不容忽视。语言的功能在于表达,而言之无物是学生当前不能张开嘴的根本原因。高职英语课堂教学过度强调课本知识的传授和情境的营造,课外的文化环境建设不足使得课堂教学效果更是事倍功半。过度强调课堂内课本知识的学习,缺乏课堂之外的交际环境的营造,不能充分提供外语学习所需的非常适宜的环境条件,结果导致了课内学习与课外语言运用的失衡。[6]

三、高职英语生态课堂设计理念

大学英语课堂中存在着多种生态因子,他们相互依存与制约,构成了一个生态体系,必须将课堂教学中的各种要素结合起来研究。[7]依据教育生态学的原理,结合高职教育的特色,高职英语生态课堂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微观课堂生态下的各“物种”、“生态因子”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1.增大学生的学习空间。根据生态学的胜汰原理,大学英语课堂系统的资源承受力、环境容纳总量在一定的时空内是恒定的。[8]因此,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同样需要采用小班制为宜。小班制授课将课堂内的人口密度降到比较低的水平。每个学生生物体享受的资源增多,相对的“生存”空间增大。但是,现实的问题是小班制不容易推广。在大班课堂人口密度较大的情况下,课堂生态调整的一条重要举措就是建立“学习共同体”——小组化学习。一方面,可以形成组间差异,诱发组间竞争,从而促进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在组内讨论中,可以在充足的时间保障下,每位组员有足够机会运用英语表达观点,促进个体发展。

2.知识与技能并重。生态学探讨的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平衡,体现一种相生相克的原理。任何一个系统内部都会有“利导因子”和“限制因子”的存在。这种相生相克作用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系统自生活力、实现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缺乏其中任何一种机制的系统都是没有生命的系统。[8]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英语知识和技能二者在学生身上就体现了不同的“因子”作用。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二者互相作用,在打破一方的“限制”后,另一方会相应提高,生态因子间的共存与竞争可以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语言技能提高两方面相互促进,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效果提升和英语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3.英语技能与专业知识的结合。生态学理论讲求的并非是生物间的水平发展,而是一种自然的多样性和主导性发展。生物群落中自然会有强势生物和弱势生物共存,体现一种生物的主导性和多样性,形成生物群落的多元的结构和多样化分布,维持生物的稳定性。主导性和多样性的合理匹配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前提。[8]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优势部分就是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而形成高职学生英语语言特色的就是英语知识同专业知识的结合,提升学生专业英语表达和日常交流是高职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初衷。

4.课堂概念的泛化。根据生态学理论,任何的生态系统都必须是开放的,必须实现与外部的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才能生存与发展。这一点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意义更为明显。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必须将英语同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学生所需的“高职英语语言”。这就需要课堂概念的泛化理解。花盆式的英语课堂小生态环境虽然可以模拟和仿生工作岗位的英语运用场景。但是,永远无法为学生提供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和生活情境。因此,高职英语课堂概念的理解需要打破以往,高职英语教学需要打破课堂时空的局限性,教室内外,学校与社会一体化理解,学生视野开阔了,语言便自然能走出教室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

四、高职英语生态课堂的策略设计

在高职英语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行为主体,基于职业情境的学习情境,以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开展教学。高职英语教学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构建,以专业能力、方法运用能力和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出发,高职英语课堂即具有高职特色的“英语语言生态系统”,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教与学的简单而机械的课堂意义。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学生因子、教师因子和环境因子等多维生态因子的动态组合和互动,“能量”(教与学的促进因素)和“物质”(高职英语知识和技能)的传递与循环等等。如何消除“限制因子”的影响力,达到课堂教学的最适度,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的学生都能有语言能力的提高是高职英语生态课堂的探索出发点和根本点。

1.利用限制因子定律,增强教学的有效性。1840年J·李比希(Justus Liebig)通过研究不同化学物质对植物的影响后发现,谷类作物的产量并非与其所需大量的营养素成正比,相反,是与所需微量元素的多少相一致,微量元素的微量增加就会引起谷物产量的显著提高。李比希认为,当植物所需营养物质降低到这种植物最小需求量以下时,这种营养素就会限制这种植物的生长。人们把这个规律称为 “李比希定律”。[9]到20世纪60年代,人们对限制因子的认识逐渐形成共识:当生态因素缺乏时,或在低于临界线,或超过最大忍受度的情况下,就会起限制因子的作用。[9]这一原理被引入教育系统,形成了教育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定律。但是,由于教育生态系统的特殊性,教育生态学中的限制因子定律又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1)在教育生态学中,所有的生态因子都可以成为限制因子,而不只是某些因子。限制作用不仅仅是因为某些因子的量太少,低于临界线,某些因子的量过多也起限制作用;2)教育生态系统中的有机体不仅对限制因子的作用具有适应机制,而且能主动地创造条件,积极地反馈调节,变限制因子为非限制因子。[10]

所谓限制因子是相对的,完全的限制因子是不存在的。但是,在特定的教育生态环境中,几乎所有的生态因子都可能成为限制因子。课堂生态系统中,各种因子相互影响,如果某个生态因子质的规定性是有害的,那它就会起限制性副作用。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教师如何做好一个引导者、教练员的角色?即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在自然的教育生态下如何做到行之有效的问题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规避限制因子,达到最高教学效果的探索。

就学生在课堂中的语言能力培养来看,教师、学生和环境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三大主要的生态因子,而且,这三个生态因子都可能成为限制因子。比如,教师的知识认知如何、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学手段选取是否恰当、及时评价是否到位以及教师对于课堂的气氛把握都能对学生的语言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可能是消极的,从而教师就成为学生学习的限制因子,积习下来,对学生的学习百害无一利。那么,教师必须改变自我的教学状态或者直接“下课”;就学生而言,学生的学习动机、对所学的认知程度、学习态度、学习负担等都可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积极性;环境,就语言教学来说,应该是情境,其作用越来越不容小觑。语言情境的设定是否合理、自然,同知识的契合度是否恰当都会直接作用于学生和教师的言语交流。但是,限制因子完全可以变为促进因子或者非限制因子。这完全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把握、课堂设计和自我认知。知识内容、教法、手段的应变、学生能力、语言情境的设定和选取都要符合各个生态因子的生态位。在课堂教学预设中考虑到了生态位平衡,一旦平衡有变,则可以直接明确课堂教学的限制因子,对症下药,变限制因子为非限制因子,从而明显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遵循耐度定律、使课堂安排做到最适度。耐度定律是谢尔福德(V.E.Shelford)提出来的。他认为,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环境中的多种因子,而且生物有机体对环境因子的耐受性有一个上限和下限,任何因子不足或过多,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该种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甚至灭绝。这一概念被称为Shelford耐受定律。[11]由此定律,任何生物对某种生态因子的忍耐范围是有限度的。这样就涉及到生态因子作用的三种状态:最小量、最大量、最适度。生态因子质和量的统一就是生物产生和发展最适度的“度”。教育生态系统内部的各个“生物”也要符合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才能得以发展。再细化之,课堂教学系统内部生态环境和各种生物个体都有自己的适应范围和区间。如何加以平衡,使得学生、教师都处于一种最适度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各方潜力,促进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是生态课堂设计的必然思考。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耐受度和承受力是有限的,超过他或达不到他应有的“度”,就会产生不良或相反的影响。因此,有必要考虑教学系统中各因子变量的最小量、最大量和最适量的范围,对于每节课都要做到“因地制宜”。每节课的知识和思维强度应控制在怎样的范围内学生接受最好?英语的知识传授和语言运用的时间如何合理分配?不同能力学生的语言表达达到怎样的程度是一个提高的临界点?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是,对于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来说,至关重要。适度的语言认知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语言知识建构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但是,一味地主观臆断和凭常规经验来对学生进行判断、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决策可能适得其反。语言学习贵在练习。学时、知识强度和作业量安排的侧重就很重要。在“练中学”是高职英语教学的上策。目前,高职学生普遍英语基础知识差,语言能力偏低,这是不争的事实。课堂教学上必须正视这些事实,找到适合学生英语能力提高的最适度的内容和程度安排,才有可能最大限度保证学生掌握课程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再者,高职英语学习情境的构建要依据情境化原则。通过真实体验和模仿企业生产的实际环境和生产流程来安排和设计教学,使英语最大限度地呈现在实际的情境中,从而达到促进学习者职业化英语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此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补充所需的词汇、语法知识,真正使学生在练中学,在真实和模拟的“现实工作”中掌握活的英语。

但是,无论是对专业知识的情境化还是英语语言理论知识的补充都要把我一个“度”。让学生掌握哪些语言知识、增加多少专业知识、如何在专业化情境中学习英语知识,这是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棘手问题,又是必须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英语教师们能够进行“学习共同体”研究。在专业知识、语言知识、情境设计等各方面和各层次都能进行一个“度”的衡量,核心是学生的兴趣与知识的吸收,目的是希望专业知识同语言知识相互促进和融合,真正在学生表达中体现。

3.把握生态位原理,实现全员参与的教学。生态位是指在每个物种在群落中的时间、空间位置及其技能关系,或者说群落内一个物种与其它物种的相对位置。通俗地讲,生态位就是生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拥有稳定的生存资源(食物、栖息地等),进而获得最大生存优势的特定的生态定位。[12]生态位形成并相对稳定下来可以减弱不同物种之间恶性的竞争,不同物种会处于以中国自然平衡状态,相对自由地利用自然资源,发展自己的生存优势,整体体现一种欣欣向荣、共同发展的外在态势。这样,生态位的稳定与否直接的关联就是物种的竞争排斥性和资源分享。教育生态位原理通用于整个教育生态中:每个学生个体在班级这个生态环境中,都处于相应的位置,都有自己的生态位。这种生态位的形成既有其主观原因,也有其客观原因。从主观上讲,一是自身的知识、能力、性格等因素的影响;二是自我效能感。从客观上讲,周围环境、他人评价,尤其是教师或其他成人的评价都会影响学生个体的生态位。

生态位是指在一个群落中,每个物种都有不同于其他物种的时间或空间位置,他们在生物群落中都有不同的地位和功能。与生态位相关联的是竞争排斥原理和资源分享问题。生态位的问题广泛存在于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中。就教育个体来说,每个学生在班级这个教育生态环境中,都有自己的生态位,这种生态位的形成既有内因,又有外因。比如,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性格和自我效能感等属于内部因素,周围环境、他人评价等属于外部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学生个体在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

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生态环境静止来看,是一个参差不齐的生态环境。学生处于不同的生态位,对于英语掌握的程度不同而显示了学生个体在教育生态环境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处于教师教学的角度看,学生的学习机会是不均等的和学习资源的分配也是不公平的。但是,如何看待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反映的就是教师的课堂生态环境观。学生的个体差异必须是教师关注的重点。自然生态下的英语课堂应该是在学生个体自身的基础上发展其自身的英语技能。教师的作用就是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协助学生做好自身的能力提高。

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一般采用的是教师教授配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学生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每个小组选取组长带领本组学生开展学习行动并负责学习成果汇报,组长采取轮换制。这样,小组的每位同学的语言能力和社会能力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另外,提高学生个体“生态位”的合理性,实现全员参与的目标,还应注重发挥主体间性。所谓主体间性就是主体合理表现自身的主体性,与其他主体达成理解的主客观统一性。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树立主体间性的师生观,能够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比较合理的生态位,以此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成长。

五、结语

生态学原理提示:生态系统中各单元和因子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和影响,在功能上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一种生态行为的产生受到全局性的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体现出整体效应。[13]因此,生态课堂是一种把学生、教师、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评价和学习环境看成一个整体的教学生态系统,并以此来建立一种整体的、多样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形式,是一种符合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学习生活习性的课堂形态。所以课堂教学绝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活动关系,而是关乎多维生态因子的过程。考察课堂教学,既要抓住师生教学活动关系主体及其外围活动,还要关注比如教室物理环境要素、教室布置与座位编排、班级规模等的课堂生态环境,同时也要考虑“课堂生态”的化学生态因子、人为生态因子的影响。总之,要有整体的概念,强化教育生态系统整体效应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让课堂教学的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

[1]刘丽平.生态教学观下的高师英语教学论课程改革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2(6下):132.

[2]吴蔚青.大学文化建设及其教育生态学思考[J].科教文汇,2007(1下):21.

[3]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4]秦晨.外语课堂的教育生态学解读[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9).

[5]范国睿.英美教育生态学研究综述[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2):22-25.

[6]单岩.生态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176.

[7]转引自刘森林.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模式设计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8(5):35.

[8]范国睿.英美教育生态学研究综述[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2):20.

[9]王存荣.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行动导向教学[J].教育探索,2010(9):41.

[10]王永红.教育生态学对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启示[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29.

[11]Shelford耐性定律[EB/OL].[2012-4-20].http://jw.nju.edu.cn/stx/content/chapter2/lesson2/ch2b3.htm.

[12]姚庆春,易申君.教育生态学视野下课堂生态问题的探讨[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8(3):53.

[13]陈旗敏.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课堂教学[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109.

猜你喜欢
因子高职生态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生态养生”娱晚年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影响因子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我的健康和长寿因子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