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及特征

2013-08-15 00:55姚富云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传统美德美德君子

杜 鹏,姚富云

(1.西南石油大学党委办公室;2.西南石油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华夏民族繁衍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引导我们繁荣发展的是积淀千年而成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些美德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力量和思想保证。当下,随着“小悦悦”、“卢美美”、“汉代玉凳”等热词走红网络,社会道德建设问题已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我们不禁要问,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去哪儿了?因此,尽管我们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认真研究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及特征仍然十分必要。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

从广义上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被古代人们普遍接受、认可并遵循的道德行为准则,它既包含那些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道德行为准则,也包含那些在我们今天看来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对社会历史发展起阻碍作用的道德行为准则。精忠报国、立木为信、舍生取义、愚公移山、三顾茅庐、凿壁偷光、三纲五常等都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其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不像“八荣八耻”有规范、准确的表述和所指,我们很难清楚地说明它究竟是什么。不论我们今天的看法如何,在漫长的以封建社会为主体的古代社会这些道德行为准则都是被广泛认可和遵循的美德。要正确认识传统美德的内涵,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类来看。

(一)普遍性美德。

普遍性美德也是我们理解的狭义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指传统道德中反映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共性的那部分内容。这些美德没有阶级性,既能被统治阶级认可、接受并遵循,又能被平民百姓认可、接受并遵循;没有时代性,既能被古人认可、接受并遵循,又能被今人认可、接受并遵循;放之四海而皆准,几乎在所有环境中都是值得肯定和弘扬的。

公忠爱国,国而忘家。公忠是对国家和人民的赤胆忠心。历史上不乏胸怀国家、热爱人民的爱国主义英雄,岳飞“精忠报国”,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些爱国爱民的英雄人物,对祖国锦绣的河山、勤劳的人民、光辉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无比热爱,信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既谱写了他们精彩炫丽的人生篇章,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严己宽人,谦虚礼貌。严己宽人是指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别人宽厚大度、不过分苛求。曾参“吾日三省吾身”的信条至今仍对人们修身养性有积极意义;杨震“四知”辞金,律己至严,成为后世美谈;廉蔺划颈之交,宽厚待人,立作团结楷模。谦虚礼貌是说在待人接物中,要态度和蔼可亲,彬彬有礼。古人云:“满招损、谦受益。”诗圣杜甫称李白是“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赞“初唐四杰”是“不废江河万古流”,颂孟浩然是“清诗句句尽堪传”。这种尊重他人的谦恭美德成为古代群体生活的准则。

敬重父母,孝慈统一。父母对子女有养育之恩,对父母尊敬、爱护、关怀、赡养已成为衡量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准之一。一个人如果对父母都不肯尽孝,那他更不会爱别人、爱人民、爱国家。由尊敬父母进而推广到全社会的尊老爱幼,相互关怀,被视为良好的社会风气的标志。当然,孝慈应该统一,有慈有孝,即所谓“父慈子孝”。

这类美德还有勤学求索、勤俭节约、刚正勇敢、助人为乐等,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应该被大力提倡并发扬光大。

(二)二重性美德。

所谓二重性美德是指本身并无明显的好坏之分,甚至在大多数情况下积极的成分还多一些的道德内容,因为在特定的环境中发挥了消极的作用而具有二重性。

中国素被称为“礼仪之邦”,因为“礼”表现在人际关系中有“礼貌”、“礼节”的积极一面,不论是国与国之间的对外交流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都非常强调“不失礼”。但同时,当“礼”表现为“繁文缛节”的时候,如臣见君、民见官要行跪拜之礼,因为要讲“礼”,而将人按照上下贵贱进行了区别对待,“礼”的消极一面就表现出来了。

又如中国历来讲究“诚信”,“商鞅立木为信”,“季布一诺千金”都被后人传为佳话,这是“信”的积极一面。但“尾生抱柱”呢,为了兑现自己的诺言尾生宁愿抱桥柱而死,这不是其消极的一面吗?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很多,“忠”与“愚忠”、“仁”与“妇人之仁”、“义”与“哥们儿义气”等。对这些二重性美德的认识和把握必须结合所处的具体环境以及道德行为导致的结果。

(三)反动性的封建道德。

在中国的文明史上,封建社会的时间最长、影响最大,也正是封建社会奠定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基础,而与之相对应的封建伦理道德占据统治地位的时间也最长。例如,西汉的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了“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影响了中国社会近两千年。以我们今天的眼光去审视,不少道德行为是消极的,反动的,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阻碍了社会历史的进步。但作为被古代社会认可并遵循的传统美德的一部分,我们仍然有必要去认识它、研究它,才能在现在的社会道德体系中摒弃它,引以为鉴。

古人倡导“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反映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思想,强调君对臣、父对子的绝对权威。其反动性就在于取消了臣对于君、子对于父的独立人格,也导致了人与人之间人格上的不平等。

自古“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被视为理所当然、天经地义,哪家的人被杀死了,受害者可以私下处置凶手谓之“一命抵一命”,人们认为这是被允许的,理所应当的。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要求,这种观念的反动性就在于其本质是滥用私刑、草菅人命,简单粗暴地处理个人恩怨,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不堪,是为今天的法律和道德所绝对禁止的。

再如“忠君”思想,封建社会主张“天地君亲师”,认为除了天地就是君王最大、最尊贵,要求臣民无条件地服从君王,对其尽忠,君王开明贤达要忠,昏庸无道也要忠,把“忠君”与“爱国”混为一谈、等同视之,让人们把对国家的热爱与忠心转化为或等同于对君王个人的忠诚,不允许背叛和反抗,而且“忠君爱国”连用时也是“忠君”在前,“爱国”在后,显然是偷换概念,别有用心,具有强烈的封建反动性。

此类传统美德还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等思想,这些美德无非只是封建统治者用来驯服人民,维护自己阶级统治的工具而已,应该毫无保留地予以摒弃。

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特征

尽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但我们仍然能够找到其中的一些共性,反映出传统美德的一些基本特征。

(一)传统美德的思想基础是“仁德意识”。

儒家认为人之所以成为人,人之所以受到尊重,在于人有道德。孔子指出“克己复礼为仁”,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荀子强调“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仁德意识要求人要有为人之道和人格意识,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因为有道德的自觉。一是表现在个人要有独立意志和人格尊严。正如人们说的“士可杀不可辱”。二是表现在个人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只考虑自己,不考虑社会和他人的人是没有道德的人。从传统美德的具体内容来看,“诚实守信”、“谦虚礼貌”、“助人为乐”、“公忠爱国”、“敬重父母”等都自始至终贯穿了仁德意识。可以说,仁德意识是贯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根红线,是构成传统美德内涵的思想核心和基础。

(二)传统美德的精神实质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纵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发展及变化,其精神实质可以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说的是天体运行永无息时,君子应该效法天,应自强不息。这是一种刚健有为的精神,它能改变环境,积极向上,这是一种拼搏进取的精神,它鼓励炎黄子孙奋发进取,百折不挠,不断进步。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五千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正是因为有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说的是大地能生万物,包容一切,君子应该效法地,有宽厚的道德精神。它可以包含万物,兼容并蓄不同意见,人们对待朋友和外界应有兼容并包、大爱无疆的精神。两者结合起来就是中华民族所崇尚和追求的高尚的道德品质,正是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华夏民族与自然界和外来侵略作坚强斗争,为人类的文明发展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传统美德强调整体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

从“夙夜在公”到“国耳忘家,公耳忘私”,从“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到文天祥抗元被俘宁死不降,许许多多英雄人物和事迹都彰显了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甘于牺牲的献身精神。强调整体、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特点。

(四)传统美德强调“以义为上”、“以义制利”的人生价值取向。

古人认为凡是仁义的行为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凡是不仁不义的行为都是无价值、无意义的。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若志于“义”并按“义”行事,就能成为“君子”;若志于“利”并按“利”行事,“君子”也能成为“小人”。这种价值取向经过上下几千年的考验,基本上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并升华为“以义为上”、“以义制利”的人生理想和追求,成为华夏民族最优秀的道德品质。

(五)传统美德强调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和对理想人格的向往。

儒家主张在物质生活得到基本满足时,应该更进一步去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并把理想人格的实现看成人的最高层次需要,而崇高的道德追求往往又成为“爱国爱民”、“无私奉献”、“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支柱。孟子认为“天下有进,以道殉身;天下无进,以身殉道”,“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与世界其他各民族进行横向比较发现,在追求精神境界和向往理想人格上,中华民族确实尤为突出。

(六)具有强烈的封建性。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产生于封建社会的初期,形成于封建社会,植根于封建社会的土壤,贯穿于封建社会的始终,服务于封建统治阶级,作用是维护封建统治,客观上推动了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某些反动性因素也因封建社会的终结而逐渐消亡,因此具有强烈的封建色彩。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物质财富带给人们的力量是短暂的、微小的,精神财富带给人们的影响却是永恒的、强大的。中华民族至今仍然能够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长期积淀形成的传统美德密不可分。在中华民族和平崛起,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进程中,我们更加需要正确认识、科学对待自己的传统美德,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大力弘扬并不断创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高纯林.中华传统美德与21世纪时代精神的结合.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年4月

[2]颜毓洁.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及特征.松辽学刊(社科版).1996年第3期

猜你喜欢
传统美德美德君子
身边的传统美德
诚实是美德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凭借传统技法传承传统美德——评李保均的长篇小说《花农》
做人美德
君子无所争
她是自立自强的美德好少年
逝前的美德
有君子之道四焉
用中华传统美德涵养党的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