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茂辉(皖西学院 安徽 六安 237012)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重大举措[1]。2007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对中等职业学校的资金投入。然而,作为国家贫困地区的安徽省六安市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却陷入了学生“招不进来,分不出去”的困境。正确认识六安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六安市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江淮之间,是一个集革命老区、山区、库区、江淮分水岭易旱区及沿淮行蓄洪区为一体的连片贫困区,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地区。市辖五县三区,总面积1.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80万,占安徽省11%。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职业教育得到了稳步地发展与提高,现已初具规模。目前,全市共有各类中等职业学校42所,其中职业高中33所,成人中专6所,普通中专3所,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3所,省级重点职业中学6所。全市已基本形成以职业高等院校为龙头,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为主体的职业学校教育网络;初步构建了一个高、中职教相衔接,普、职、成等教育相沟通,农科教相结合的具有六安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2]。2011年与2007年相比,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由2.49人增加到3.7万人;在校生由6.53万人增加到7.62万人。2011年,全市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招生比达到47:53。但和发达地区相比,中职教育仍然存在一些困难:
这是职业教育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也是制约职业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六安市中等职业教育各类学校的生均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尤其是生均基建及专项经费投入一直排在全国乃至安徽省都是靠后,加上规模小、人数少,大多数学校所收学杂费远不能保证办学的需求,只能靠有限的经费来维持运转, 相当一部分学校校舍破旧,办学条件十分简陋,实训基地建设、设备更新、教师进修培训等问题无法得到解决,直接影响着职业学校的发展和专业人才的培养。
这是职业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也是目前制约学校发展的直接因素。据了解,近年来,大部分学校完不成招生任务,致使学历教育无规模,非学历教育无特色。就职业教育搞得较好的霍邱县来说,每年参加初中毕业升学的考生14900名左右,普通高中及职高、各类中专录取不到12600名,2300名学生面临失学走向社会。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职业高中、职业中专的招生,依然困难重重,形势严峻。尽管职高计划招生6200余人,8所职业学校除了作为国家重点职业高中的陈埠职高外,其他学校连续多年完不成招生任务,在校学生不足10000人,每届职高毕业生不足3000人。就六安市其他县(区)而言,相当一部分职业学校规模小,人数少,办学效益则更差。
这是贫困地区农村职业学校的基本特征,也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调查表明,农村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一是结构不合理,学科不配套,专任教师严重不足,且老龄化严重。二是学历达标率低,相当一部分教师不符合职业高中、职业中专的学历要求。三是教师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偏低。以金寨县为例,职教中心现有教职工111人,专任教师75人,其中本科65人,专科13人,大专以上学历仅占70.3%。目前,文化课教师水平不高,专业课教师短缺,教师专业结构不够合理,“双师型”教师和兼职教师明显不足,有些课程无法开设,师生比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该校教师的现状,严重地制约着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缓慢、规模小、效益差,客观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是人们的认识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地方政府、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还普遍存在着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意识,没有认识到职业教育对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性,“读书做官”的思想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地禁锢着人们的头脑,左右着人们的智力投资方向。
伴随高等教育的扩招,越来越多的适龄青年纷纷进入高等学府进行深造。随之而来的是大部分初中毕业生进入普通高中学习,只有分数极低、升学无望的学生才会考虑就读职业学校,导致许多中等职业院校面临“无米下锅”的尴尬局面,生源数量不断萎缩,生源质量下降。这不仅加大了学校管理的难度,也使所培养的人才质量有所下降,进而产生了就业困难,就业困难又导致愿意报考职校的学生减少,形成恶性循环,使得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
在管理体制上,中等职业教育涉及面广,不仅教育部门,而且人事部门和劳动就业部门都要参与管理。这样一来,势必政出多门,人浮于事,造成管理混乱。在办学体制上, 政府办的各级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机构仍占绝大多数,企业和民办的职业学校只占7.7%和17.9%,没有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的职业学校,尚未形成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格局。在招生宣传上,职业学校虽然办了十多年,由于宣传不力,家长和学生大多数人对职业学校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毕业后的待遇等了解不够,因此,家长对支持鼓励子女上职业学校决心不大、信心不足,甚至相当一部分家长宁可让子女失学出外打工,也不让上职业学校。
目前,政府出面统筹协调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制定人才规划的作用缺位,政策法规缺失与滞后,致使未能真正建立起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体制和模式。职业学校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还没有形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对应的独立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与现代企业要求相差甚远,导致毕业生不能达到顶岗实习的要求。企业在没有相应激励政策和法规约束的机制下,合作意识淡薄,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不予关注。有些企业将参与职业教育会给企业增加管理成本和风险,甚至认为接受学生来厂实习,影响了企业的生产进度与产品质量,将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利益损失[3]。
一是教育教学手段落后,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六安市中等职业学校很大一部分是由普通中学改办而成的,有些职业院校还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针对性、实践性和职业特色,专业实践课比例偏低,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足;二是专业设置与建设缺少前瞻性,还没有真正满足安徽省和六安市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需要,有些中职学校为了眼前利益,只对一些热门专业情有独钟,而与选矿和冶炼、农产品加工、畜禽与水产养殖、运输物流、旅游管理等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相对应的专业,招生人数不足,学与所需不符,导致学生就业困难。
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针对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现就贫困地区如何办好职业学校,促使职业学校走出困境,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必须从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入手,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政府部门要从“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职业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充分认识到治穷必先治愚,要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步伐,就必须大力兴办职业教育,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智力优势,使职业学校真正成为发展地方经济的坚强后盾。其次,要理清办学思路。必须牢固树立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思想,面向农村经济主战场,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和任务。在学校的整体结构上,职业学校应当是一所多层次、多规模、多形式的办学实体;在专业设置上,要主动适应、按需办学,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就开设什么专业,培训什么样的人才;在学制上,本着“无长不稳,无短不活”的办学思想,把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结合起来,既要重视以学历教育为主体的长班,又要重视以非学历教育为补充的各类短期培训;在教学工作中,既要保证文化课、专业课的学习,又要加强实践教学,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能力的提高和技能的训练上;在学生的出路上,一是要以农村就业为主渠道,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培养合格的技术人才;二是要面向高等院校,为职业高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以增强办学的吸引力;三是要面向社会,建立劳动输出机制,向经济发达的地区输送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以拓宽就业渠道。
校舍、实习实训基地等基础设施以及电教设备、实验仪器、图书资料等配套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仅依靠学校解决显然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依靠政府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群策群力,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一是依法拨足用好公用经费,确保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按比例划拨地方教育费附加,搞好校舍等基本建设;三是争项目,争资金,争设备,集中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四是通过集资、争取社会赞助等途径,集万民之财加快校舍等基本建设步伐;五是依托骨干专业,搞好实习基地建设,把学生实习与创收结合起来,发挥劳动力优势,积极开展勤工俭学,增加学校经济收入。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职业教育,师训先行。建设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根据目前职业学校教师整体素质不高,专业教师短缺的实际,学校应下大决心,花大力气,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解决这一突出问题。一是学校应根据教学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师训规划,采取各种激励措施,积极鼓励支持教师通过自修、函授、离职进修等途径提高业务能力和学历层次;二是学校应协助教育主管部门,在人才市场按需择优招聘部分专业教师,充实教师队伍;三是通过部门协调,与企业合作,借调或聘请学有专长、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任教;四是培养教师一专多能,鼓励支持年青教师一方面兼任相邻学科课程,以弥补教师的短缺,另一方面兼任专业课,让他们边学边教,边教边学,促使部分非专业人员专业化,解决部分专业课开设的燃眉之急。
从经济学的观点讲,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学校也是这样,如果一所学校没有学生,或学生很少,将会失去存在的价值。要改变职业学校的“门庭冷落”的被动局面,必须从招生入手,以招生促规模,以规模促发展。为此,一是加大宣传的广度与深度。一方面要准备充分的宣传资料,通过印发招生简章、学校简介等形式,广泛地宣传国家的职教政策,全面展示职教成果,介绍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学校的基本情况及学生毕业后的待遇和出路;另一方面要把握好宣传时机,利用每年6月至8月学生毕业、升学填报志愿的关键时刻,抢抓机遇,主动出击,通过跑学校、进村社、张贴和散发资料、现场动员等形式,让更多的人认识职业教育,了解职业学校,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可信度。二是改革招生制度。办学单位要从招生规定及条件上放宽放活,诸如招生对象、时间、费用等方面都可以适当灵活。特别是在费用方面,对特困生给予适当资助、减免,减轻群众的经济负担,帮助学生完成学业。三是教育主管部门可采取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办初三补习班等手段,有效地控制初三毕业后大量学生的盲目补习。四是学校要动员全体师生积极参与招生工作,对于在招生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应给予重奖。
贫困地区资源匮乏,经济落后,人口素质较低,靠天吃饭,凭体力挣钱的传统观念较为浓厚。如何开发农村人才资源,引进和推广实用技术,加快地方经济发展步伐,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不仅是职业学校需要研究探讨的课题,更重要的是政府部门扶贫攻坚的中心任务。因此,办好职业学校是政府部门责无旁贷的职责,政府部门应以“科教兴县”的发展战略为总揽,不断强化政府协调统筹功能。一是必须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将校企合作任务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以立法的形式制定有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规和条例,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职责和权利, 统筹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政府主导、职业院校和企业为主体、行业协会为中介的校企合作发展新机制。二是要协助学校协调有关部门寻求就业门路,拓宽就业渠道,切实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使学生学有所用。三是要调整教育结构,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逐步增大职业教育比例,扶持职业学校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四是要加大统筹力度,规范办学行为。政府部门应将县(区)各类培训统筹到县职教中心,实施政府统筹、部门联办、职教中心统一管理的办学模式。这样就可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提高办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办学单位应当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创新办学模式,通过“上挂、横联、下辐射”等有效措施,实行多层次、多规格、多功能的联合办学。“上挂”就是积极创造条件与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联合办学,分工负责,“横联”就是根据办学的需要与外地区联合办学,增进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扩大办学影响;“下辐射”就是坚持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的宗旨,面向“三农”,承担各类人员的培训工作。“上挂”是办学的补充,“横联”是办学的需要,“下辐射”则是办学的重心。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J]. 职业技术教育,2005(33):17-19.
[2]郑红梅.政府主导 市场驱动 我市职业教育发展迅速[N].皖西日报,2008-05-04.
[3]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