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艺臻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食品安全事件,是指由食品引发的对人体健康有害的事件,包括食品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我国的食品安全新闻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其产生的沃土是当时大行其道的批评性报道。90年代蓬勃兴起的舆论监督和批评报道新闻,使人们发现与生活息息相关、攸关生命的食品监督存在如此多的漏洞和黑幕,每一条具有轰动性的食品安全新闻又足以引发观众的无比恐慌。
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网络媒体的发展历史较短,缺乏丰富的经验。尽管网络舆论监督在食品安全领域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负面新闻过于泛滥、深度报道缺乏、跟风炒作现象凸显等诸多问题。
1.“把关人”缺失
网络媒介中传播的信息因为缺少严格的信息过滤机制,缺失“把关人”,夸大事实以及扭曲本性的失真炒作变得很常见。
一方面,网络舆论监督中的信息传播者大多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他们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属于非媒体专业人员。所以经常在食品安全事件网络媒体舆论中忽略了信息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另一方面,为了增加网页点击率、赚取受众的关注,不少网络信息传播者制造假新闻,不惜利用噱头来扭曲夸大原本事实,并利用互联网发布虚假消息。
网络是一种虚拟的空间,有匿名的特点,便于一些网民在网络上散布偏激甚至是虚假恶意言论,误导舆论,严重影响他人的价值取向。
确认网络“把关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把关人”概念,他认为“把关人”遍布了信息的传播网络,进入传播渠道只是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内容。明确地建立把关人制度是必要的,因为这样使得无论是随意浏览信息,还是在网络广阔平台上自由发表见解,都可以及时和有效地约束不良信息的扩散避免造成严重后果。
2.市场竞争驱使媒体利益化
由于网络媒体处在市场化的大背景里,有时为了提高发行量和点击率,恶意炒作、放大食品中的问题,是当前媒体惯用的手段。比如纸包子和注水西瓜事件。一些不负责任的记者编辑采用夸大、歪曲的报道,甚至大肆炒作或编造虚假新闻等,传递非真实的社会事件,进行“虚假的舆论监督”。
这些年来,网络媒体对于食品安全事件的夸张和炒作已越来越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和消费信心。如前些年合肥市的“神奇牛肉膏”事件,河北的“红心”鸭蛋以及“老酸奶”事件等,不负责任的报道产生了负面传播效果,市民不敢购买相关产品,造成其产品大量积压和大幅度降价,使整个产业陷入困境。而且,网络媒体恶意炒作、不尊重事实,这样容易引起人们的怀疑和恐慌,加剧食品安全恐慌。
3.舆论主体多样
“议程设置理论”是由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提出的,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以此影响着人们对事件重要性的判断。
网络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基础。网络媒体没有门槛,是人们轻易可以进入发表言论的场所,这种自由开放的环境使得信息鱼龙混杂,传播的信息不能被控制或者说完全控制是不现实的。Web2.0的实现使网络的互动性加强,每个受众都握有话语权,他们在信息的交流和互动中有着极大的主动性和热情。如此,每一个网民都可以发布信息并引导一个话题。
意见领袖的地位在传播界是举足轻重的。他不仅可以传播信息和引导舆论,还可以带来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产生深远的传播影响。因此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的网络媒体,都应该正确认识意见领袖的地位,利用好意见领袖在食品安全事件网络报道和舆论监督中的影响,树立网络意见领袖。博客、论坛、QQ、贴吧、论坛等网络传播方式的多样化更是亟待意见领袖的指引。只有这样,食品安全事件的网络信息传播和舆论监督才有可能朝着理性、积极的方向发展,才有可能使得网络媒体舆论环境少些炒作和暴力。
意见领袖应该了解受众心理,熟知食品安全事件的始末,理性、辩证地分析食品安全事件,从而建立正确、积极的观点,利用自己在网络传播的号召力,引导舆论朝着积极理性的方向发展。
意见领袖可以是各阶层的专家、学者,也可以是具有号召力的知识分子,那么,网络管理人员可以积极主动地请意见领袖参与到食品安全事件网络传播和舆论引导中来,帮助构建和谐健康的网络媒体舆论环境。
社会要倡导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强化媒体社会责任感。真实性原则、客观性原则、自由性原则和全面性原则是每个媒体从业者必须遵从的基本原则。
对于媒体来说,除了要具备责任心和良心之外,因为食品行业涉及多门专业学科,媒体还需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熟悉法律,善意监督。主管部门也应该实时监控各种新闻动态,发现问题要及时联系媒体,让媒体第一时间了解到第一手真实资料,以免不实传闻报道以讹传讹,造成不良影响。
网络媒体具有辐射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的优点,产生的社会影响也是重大的,因此对于食品安全事件的网络信息报道和舆论监督必须秉着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加强社会责任感,才能避免落入商业炒作的俗套,才能避免为了争夺眼球追逐利益而制作虚假新闻。媒体应该以公众利益为出发点,以理性、科学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报道食品安全事件,这样才能够塑造良好形象,提升公信力,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
在诸多食品安全事件中,食品安全事件的网络舆论监督方向会发生偏离,导致这种偏离的两个直接原因是网络信息源的混乱与网络舆论场的无序。因此,在食品安全事件的网络舆论监督中,健全媒体自身机制,对于食品安全事件的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应鼓励网络言论多元化传播,只有食品安全事件网络媒体舆论环境中观点多元,意见多样,才能使事实浮出水面,使言论更理性,公众才有可能看到全面、客观、公正、真实的食品安全事件,理性、积极的网络舆论场才有可能形成。
新舆论环境是自由、开放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信息都可以不受管制地畅通无阻于互联网交流中。网络管理人员应该恪尽职守,在鼓励多元观点在网络传播时,还应该进行必要的信息检查和关键字屏蔽,把炒作、暴力、非理性等危害社会稳定及破坏公共利益的因素扼杀于网络传播襁褓之中。
网络舆论监督对于食品安全事件的监督在十年来有着极为积极的表现,然而,网络媒体本身的自由性、匿名性,以及食品安全事件的敏感性等多种因素的结合,使得食品安全事件的网络舆论监督也存在着诸多不足。因此,对于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论监督与传统媒体的互动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形成舆论监督合力,共同促进我国食品安全事件舆论监督的发展进步。同时,政府应加强监管,网民也应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良好的网络舆论监督秩序,真正有助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
1.邵培仁:《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美国自由委员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展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吕蒙:《网络舆论监督热背后的冷思考》,《记者摇篮》,2011年第1期。
5.常法武:《舆论监督:提高引导能力的着力点》,《新闻战线》,2011年第3期。
6.郭文靖:《我国网络媒体的政府监管》,《经营管理者》,2010年第6期。
7.徐楠:《食品安全需要良性互动的“舆论场”》,《南方周末》,2005年8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