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 华
地区红色文化资源是指新民主主义时期,特定区域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革命斗争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民族根基,承载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以及优秀民族文化内核,是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全国各地都凝聚了各具特色而内涵一致的红色文化资源。株洲是我党进行革命实践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红色文化资源底蕴深厚、潜力巨大。株洲市28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红色文化资源有25个。株洲地区是井冈山和湘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早期,毛泽东等党的老一代革命领导人在株洲地区就党的建设、人民军队建设、革命政权建设、革命道路建设等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株洲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老一辈革命家光辉的足迹。红色株洲孕育了李立三、左权、谭震林、耿飚、杨得志、宋时轮等近、现代的革命先驱和军事将领,为新民主主义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更有无数具有牺牲精神、斗争精神的株洲人民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积极投身于伟大的革命战争与社会建设事业之中。这些都是株洲红色文化的杰出元素,也是留给当代大学生的无穷精神财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展目标上的规定,是立足国家层面提出的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导向上的规定,是立足社会层面提出的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准则上的规定,是立足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要求。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重要任务是着重培养大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
1994年,中央在发布《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遗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各地“要善于运用国情资料,并注意挖掘和利用各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高校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存在很多问题:理想信念不坚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传统民族精神的弱化、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抬头,而传统的、固有的价值观念受到了空前严重的挑战。地区红色文化既是中华民族丰厚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有效载体,对加强和改进当地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有不可代替的特殊意义。
红色文化是在同一时代背景下形成的文化现象,在表现上具备多样性,其构成内核具备同一性。因此,独特的地区红色文化资源是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可以代替相同红色资源所承载的教育和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作用。株洲红色文化资源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新成立,是株洲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革命斗争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主要表现为株洲地区的革命旧址、遗址、文献文物,以及凝结其中的精神,它承载着株洲人敢为人先、不怕牺牲、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这些鲜活的历史就发生在学生母校所在地,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情感上更易接受,思想上更易产生认同感,从而增强理论的信服力。正如加里林曾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
据问卷调查,大学生普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乏味,方法手段单一、说教重于说理,但大多数学生同时也都认为这门课程能让自己终身受益,形成了“最重要的课是思想政治课,最不愿意上的课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悖论。因此,当务之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必须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挖掘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新模式。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这个原理几乎在理论上无人不承认,而在实践中又无人不违反。”一种价值观的培养,不是依靠教育者单纯通过理论说教就能完成的强制过程,需要受教者能动的参与,情感的融入,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因此,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其优势就在于它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与红色革命历史事实进行对话,让大学生在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信服的事实面前亲自去感知和体验”,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株洲市委宣传部、教育厅非常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开发,早在2000年,一本全方位纪录株洲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著作《中国共产党株洲史记—人民革命史》就由株洲市委党史办编著出版,该书记载了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三十年间,株洲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前仆后继、艰苦卓绝的斗争及其在株洲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党史人物活动、人民群众支持革命活动的英雄事迹,“是一本全面了解株洲历史光荣过去,并将株洲带入一个新的未来的宏伟史书”;2009年,株洲市规划展览馆免费开发,该馆利用声、光、电、多媒体等先进的科技手段,全方位的展现了株洲辉煌的过去与充满希望的未来;2011年株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站开通,该网站通过图文、文字、视频等手段,全方位展示我市28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基本情况,收录了大量关于景点的历史故事、媒体报道等,形成一个爱国主义基地网上展馆,并实现在线爱国主义教育和查询服务,成为广大市民和青少年了解株洲红色历史的重要窗口。这些宝贵的红色成果为高校进一步开发和研究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积累了宝贵的资源和经验。
目前株洲各高校纷纷在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基地,就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而言,已在转化这些资源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师选编《中国共产党株洲史记—人民革命史》内容融合在教材教学中;将株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站设为学校友情链接网站,建设红色;每年开学,教师带领学生在烈士墓前进行庄严的医学宣誓;同时株洲市博物馆和株洲市规划展览馆也是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参观、座谈的地方。这些大大丰富了政治理论教育的素材,充实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提供了生动、鲜活的第一手教材。
首先,构建具有地区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课堂教育体系。2007年7月18日教育部领导在第三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上指出:“要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各门课程的教育教学之中,特别要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特别重要的责任,是重中之重的课程。”因此,将红色文化教育资源融入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推动红色教育资源进教材、进课堂,充实和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教育体系,使理论教学历史底蘊更为深厚,结合现实更为紧密,这必将对处于人生发展关键时期的青年大学生产生更大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前半部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等章节中就可以将毛泽东同志在株洲地区进行的首创革命实践和株洲人民英勇的革命精神穿插进去。在讲授中国革命道路选择时,让学生了解到人民军队第一个连队党支部是在株洲的叶家祠诞生,“连队建党叶家祠,从此麾师井冈山”;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是株洲茶陵县工农兵政府,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株洲在革命时期的首创精神和敢为人先、敢于创新、敢于开拓的革命勇气;谈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就讲到1928年4月24日,毛泽东和朱德两位历史巨人在炎陵十都镇实现了第一次握手,从而迎来了井冈山根据地的全盛时期;讲到土地运动时,结合毛泽东在炎陵周家祠主持的革命根据地第一次插牌分田运动等等,这种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与株洲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敢为人先、勇争第一的火车头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章中,要将株洲人民的爱国主义事迹贯通其中,如结合缪伯英、左权、李立三等“苟利国家身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进行讲授,部分学生正是英雄的家乡人,这些学生身边生动鲜活的历史材料,易使学生产生较强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学生必将由同情到理解终而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选择”。
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真正实现“弘扬主旋律,实现多样化”。如组织学生进行红色革命纪念地参观考察,并要求学生做“走进红色故里”的观后汇报,进一步提炼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内在价值;以“我身边的共产党员”为题组织学生开展“地区红色人物”的故事演讲;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株洲红色革命人物及后代的访谈,学生亲自采访,亲笔纪录,一段鲜活的、真实的历史故事展现在九零后出生的学生面前,这无不给在物质生活条件相当优越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一次思想上的洗礼;组织学生汇集红色革命歌曲,在班上开展“唱红歌”活动,让学生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克服困难。除此之外,高校在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时,要努力利用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开拓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教学基地,使思想政治教育有一个稳定的实践教学的平台,教师可组织学生在实践基地进行多样化的红色教育活动,除了参观考察之外,还可以组织多样的实践活动,如医学宣誓、入党宣誓、演讲、讲历史故事,在实践教学基地现场还原历史,从历史中追寻未来的足迹等等,同时组织学生服务实践教学基地,做社会志愿者,这样户外的实践教学,可充实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使学生乐在其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和爱国情感,帮助大学充分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自觉认同和遵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和接班人,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最后,构建内容丰富的校园红色文化教育校园氛围。第十九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国务委员刘延东强调,“要以优良党风正校风、促学风,弘扬爱国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主体的各具特色的大学文化。”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生生活、学习、感知、体悟的重要场所,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是无形和有效的特殊课堂,蕴含着育人的内容,要充分利用、积极培育,将地区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寓入校园精神文化之中,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了解株洲地区的丰厚的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并从中受到感悟。
一方面,在学校每年展出的“党史人物宣传栏”里,要增添地方党史人物的先进优秀事迹并着重宣传;校园广播里多报道株洲地区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组织开展红色教育的专题讲解;周末剧场多组织富有教育意义的红色经典影片观看活动;图书馆里增加红色文化教育书籍;同时教师亦有目的在讲堂上讲解本地区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如开展多种形式的红色资源主题班会;组织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新面貌的“手抄报”比赛;在校园网上开设“红色网站”,构建红色教育资源的网络阵地等等。另一方面,可以结合本校的校情,张贴红色标语、在校史馆里陈列本地区的红色教育资源、修建红色文化特色的广场、开展红色校园论坛,并通过手机短息平台、学生QQ群,在一些特殊的节假日如国庆节、劳动节、建党节、建军节等等让学生了解一下这些节日的由来及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特殊意义,或在本地革命烈士牺牲和诞辰的日子发一些短信,让学生缅怀革命英烈,追忆英烈的先进事迹,使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努力学习,发奋图强。总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时时、处处营造浓郁的红色校园文化,“将校园建成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阵地”。把大学生培育成富有创新精神、敢为人先、不怕牺牲、不怕困难,展现民族精神、昂扬时代精神的朝气蓬勃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当代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不仅关系着青年学生的未来,更关系着为祖国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人才培养的大计,因此,利用本地区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构建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三个方面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多管齐下,充分发挥地方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教育功能,有利于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元素,并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产生积极的作用。
[1]株洲市委党史办.中国共产党株洲史记—人民革命史[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2]株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官方网站.http://www.zznews.gov.cn/zt2011/agjyjd/Default2.html
[3]张文,蒋纯红.红色教育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4]汪立夏,李曦.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机制的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2(12).
[5]汪立夏,邹小华,李忠.价值观的变迁与思想道德教育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1(6).
[6]汪立夏.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以江西省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进校园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0(7).
[7]顾正虎,龚成.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J].徐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