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星辰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1]文化全球化是指世界上的一切文化以各种方式,在“融合”和“互异”的同时作用下,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文化全球化同经济全球化一样,是一种世界发展的趋势,因为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交流更加容易,文化之间的交流因而产生,为了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需要人们认同自己的文化。文化作为一种软权力,已成为影响未来的世界性力量,文化的竞争尤其是文化生产力的竞争已经成为现在世界竞争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文化与经济互相影响,文化全球化已经成为经济扩张的必然。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在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中华文化将如何发展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对中华文化特性的认知,是对文化全球化的把握,也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逻辑前提。以儒学文化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正日益显示出它的普世性价值,日益受到现代社会的普遍重视,并为现代社会所接纳。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发展的总趋势中表现以下四个特点。
(一)开放包容性。坚持文化的开放包容性,根本目的是为吸收外来文化成果和精华,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党的十八大指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2]中国文化本身具有开放的品格,能包容整合各种文化,而不是保守、封闭、落后、僵死的文化。中国历史上几次大的文化发展和文化创新都是文化开放的结果。中国文化的开放包容性,使中国文化体现巨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二)多元统一性。中国的语言是多样的,但是文字是统一的;中国虽然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但是国家是统一的。中华文化多元统一性还表现在中华文明具备多民族密切融合的特点。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有56个民族组成的国家,56个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所以中华文化的多元统一性是其独一无二的特性。从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化是多元的,但不会发生一种文化消灭另一种文化的情况,一种宗教文化消灭另一种宗教文化的现象。
(三)民族独立性。文化是民族之根本。民族性独立性使我们认识到中国文化的魂和民族精神,认识到自己文化的长处、特点、本质,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就是要建设有中国风格有民族独立性的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持鲜明的文化个性和文化自信延续民族文化传统,既有利于民族国家的独立,又有利于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我们的文化与其他文化是平等的,文化之间要互相尊重,通过对话、谈判方式化解争端,保持民族独立性是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基本前提。
(四)时代创新性。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4]当前中国文化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转变的时期,在建设和谐世界的同时,各种文化是有冲突的,需要通过互相交流对话来加深了解,在网络普及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的背景之下,文化的发展必须有全球意识。过去我们是地域性地思考问题,现在思考文化问题应该带有时代创新性和全球观念,所以中国文化模式应该有全球性的战略眼光。因此,时代性决定我们的眼光应该放在如何化解21世纪人类所共同面对的冲突和危机上,及由此冲突带来的生态、社会、道德、精神、信仰、价值危机。中国文化应该对这些问题做全球性的思考,只有创新,只有文化自信,文化才获得新的生命力,中国文化才能够生生不息。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5]世界的文明和进步离不开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华文化呈现一个综合、整体、系统地发展过程。新世纪新阶段,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其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一)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实现中国梦的需要。文化是软实力,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元素。对于一个拥有丰富文化资源的文明古国来讲,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和丰硕的当代文化创新成果,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必然条件。要想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向世界展示中国文明、民主、和谐、爱好和平的形象,消除世界对中国的偏见和误解,增进世界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因此必须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认知。对于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言,我们必须深思的、必须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科技与文化融合,支持我国文化产品的出口,创新和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加大文化产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不断加大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文化市场份额,增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实力。
(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中华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必经之路。多元化的人类文化推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吸收、包容乃至改造。任何一种文化如果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就不可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互相包容和学习、互相借鉴和吸收,智慧的融合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是文化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中国共产党人把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果——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6]历史证明,中华文化的每一次走向世界,都带来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中华文化有着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优良传统。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传播技术提高,全球文化碰撞和相互影响极大增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更应该立足世界各种文明的对话,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在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原则的基础上,借鉴包容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之优长。我们相信坚持创新与发展,中华文化会更辉煌。
(三)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为构建和谐世界做贡献的需要。进入21世纪,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出更加频繁的新趋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以其悠久的历史、连亘的文明、灿烂的文化、特色的艺术,影响着全世界人民的目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全世界人民在关注中国经济发展指标的同时,更加注重从人文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的强大。全世界人民迫切希望了解并感知中国的历史文化,对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华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另一方面,中华文化是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了解决全球化时代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独特视角,例如儒释道的重要思想对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华文化较多地保留了文化的自然与人性的特性,突出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建设生态文明的独特思考,在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格局中占有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如今我们吹响了实现“中国梦”的时代号角,强调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从而中华文化具备了更为强烈的吸引力。
文化创新的能力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综合实力,也充分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智慧与文明。创新是民族和国家进步的灵魂,只有创新,才能促进文化的发展,保持文化的先进性,才能使社会主义文化永葆旺盛的生命力。文化创新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全社会价值观念的更新,又需要全社会创新能力的增强,还需要建立和完善创新保障体系。全球化对中华文化建设在意识形态、传统价值观、思想道德、民族信仰等几个方面形成冲击和挑战,面对文化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中华文化应采取何种对策?值得我们认真的思考。
(一)立足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我们要继续立足于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站在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支持健康有益文化。牢牢把握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一大的前提,稳步推进先进文化的改革与创新,努力发现、总结、提升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进步的过程中创造出与时俱进的文化,改造和提高传统文化,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断前进。
(二)推进民族精神创新。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全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突出表现为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面对全球化的进程的影响和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不仅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更要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为实现“中国梦”去适应实践发展,坚持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以崭新的表现形式和深沉的思想内涵,去适应全球化进程的需要。
(三)推进文化理念创新。在全球化对社会主义文化的挑战中,以崭新的思想文化观念面对挑战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因为无论哪一方面的创新,都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的方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8]因此,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在应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实际、新要求、新挑战时,更要树立文化自立意识、文化自觉意识、文化竞争意识、文化自信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尤其是在我国胜利召开党的十八大以后,更需要边学习,边思考,边实践,不断大胆的进行文化创新,确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道德、新规范、新价值、新观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软实力、生命力、感召力和吸引力,为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四)推进文化制度创新。立足中国现实,着眼于世界各国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站在时代前列,扩大对外影响。积极探索和建立符合当代中国先进文化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遵循精神产品创作生产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生产更多艺术精湛、制作精致、思想精深的优秀作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积极建立和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道路。要立足于中华文化特色,努力发现、总结、提升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进步的过程中改造和提高的传统文化和创造出来的新文化,并借鉴和吸收世界优秀的文明成果。
综上所述,中华文化是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人类文化最辉煌的组成部分。历史上,中华文化曾经为世界的文明和进步做出重大贡献,是人类文明共同的财富;今天,为了创造民族文化的辉煌,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世界的和平、繁荣、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推动文化交流。文化多元化发展不能缺少中华文化。面对文化全球化的发展给中华文化带来的深刻影响和严峻挑战。我们站在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高度,保护、继承、发扬、创新本国文化。按照党的十八大的要求:“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9]
[1][2][3][4][5][6][7][8][9]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8、31、30、28、30、29、29、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