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靖子 康杰
自毛泽东同志在1947年党的七大上提出“统一战线是一门专门科学”以来至今,统战学学科建设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但由于研究成果纷杂零落,学科体系及架构存在争议等原因,独立的统战学学科至今仍未建立起来,且在统战学学科建设的研究过程中出现了忽略统战人物研究的现象。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研究任何一项事物都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其规律,但人在客观实践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及动机也不容忽视。所以,我们在统战学科建设的研究中,也必须重视统战人物的研究,深刻剖析他们的活动内容,塑造统战学科的人文深度和文化氛围。
目前,我国统一战线学术界对于统战学研究对象这一问题,大致形成了两种观点:一是狭义论,认为统一战线的研究对象是无产阶级统一战线,二是广义论,认为统一战线的研究对象是普遍的统一战线,包括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形态里形成结盟关系的不同阶层、政党、利益团体、民族等。不管哪种界定法,统一战线都是“无产阶级”、“不同阶层、政党、利益团体、民族等”这样的特定主体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产生的客观实践活动。本文中的“统战人物”就是泛指从事统战工作的人和统战同盟对象。研究从事统战工作的人和工作的对象即统战队伍或同盟有利于我们了解统一战线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时期统战思想的发展,对拓展统战学科研究的领域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故而统战人物研究是统战学学科建设研究的重要内容,必须将其纳入研究的范畴。
研究统战人物,从中提炼其统战思想和统战理论,是对统战工作客观规律和本质的揭示,将对统战工作的开展和统战学学科的建设起到指导作用。
统战学学科的理论体系,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阐述的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理论和政策,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发展的统战理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化的统战理论、方针、政策,还包括其他统战人士的统战思想和理论。研究这些统战人物的思想,正确理解其发展轨迹,对于统战学科建设中很多理论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实践出真知,而真知又会对实践产生指导意义。毛泽东同志说,“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而邹韬奋同志则说,“实践决定理论,真正的理论也有着领导行动的功用”。统战学学科体系中的统战史、统战基本规律、统战战略和策略等,都来自于长期的统战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归纳,而统战工作实践的主体是人,故而研究统战人物,对于总结统战工作经验和方法,指导统战工作、建立健全学科体系,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门学科的建立与发展,需要良好的文化氛围,正如有了适宜的温度和土壤,种子才能更好地发芽与生长。研究统战人物及传播其美德精神,有利于塑造和谐的统战文化氛围,助推统战工作的开展和统战学学科的建设。纵观统一战线的发展历史,诸多统战人物都是德才兼备者,他们不仅努力做好自己工作范围内的事,还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潜移默化影响着周围的人,故而深受人们的爱戴。研究传播这种精神力量,正是发挥统战学学科向心凝聚作用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处在多元化社会的当下,统战工作必须要以文化塑魂,用德行的正面力量团结朋友、赢得信任,打牢统一战线成员共同的精神支柱,不断扩大有序政治参与,引导广大成员讲真话、道真知,将参政议政热情转化为政治责任,形成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强大合力。如著名政治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妇女运动先驱邓颖超同志,就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表率。1983年的全国政协换届会上,2000多名政协委员以全票赞成深受大家敬重和信任的邓颖超出任六届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在当选之后,更是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工作,对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倾注了大量心血,与党外人士危难不弃肝胆相照,委员们在其关怀和鼓励下,也纷纷建言献策。
现在统战学学科建设研究主要偏重于统一战线理论的研究。如丁三青的《关于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的再思考》、李小宁的《再论统一战线学》、中共重庆市委统战部课题组的《新时期运用新兴媒体开展统战工作的研究和探索》、邢颖的《提高基层统战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对策研究》等,大多是对统一战线的本质、产生和发展,统一战线的结构和功能,统一战线的基本规律,统一战线的实践形式等的研究。而对于统一战线的主体思想领导者、同盟者的研究偏少,没有深究统战人物思想的发展规律,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统战学科建设中统战人物的作用和贡献。
当下的统战人物研究多集中于国家领导人的政策理论研究总结,同盟者、民间代表人物的研究较为缺乏,并且后面这些人物的研究也多偏重于陈述性的事实呈现,缺少思想的提炼,缺乏专门、独立和系统的研究方法。统一战线的基本理论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党的领导人关于统一战线的思想、理论研究之上的,对于马克思、恩格斯阐述的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理论和政策,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发展的统战理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化的统战理论、方针、政策,历代专家学者都做出了详细地研究,这些是无可厚非且不可或缺的。但普遍的统一战线不仅指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统一战线、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而且还包括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形态里的形成结盟关系的不同阶层、政党、利益团体、民族等。根据党的十八大的新思想和新部署,深入贯彻落实中央4号文件精神,切实加强统一战线的“六支队伍”建设的要求,民主党派人士、无党派人士、少数民族人士、宗教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港澳台和海外代表人士都应当纳入统战学科、统战人物的研究范围。加之这些同盟者中本身就不乏众多出色的统战工作者,他们对中国特色统一战线做出了杰出贡献。故而在统战人物的研究过程中,应拓究其研究范围,采用更多的研究方法。
人的思想和动机具有复杂性,故对于其行为规律、工作方式、思想言论等的研究方式方法也是多样的。新时期,如何做好统战人物的研究工作,形成全方位立体的认识,为独立的统战学学科建设发力,是值得思考探讨的。
做好统战人物的研究工作,首先要树立科学的指导思想。统一战线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故而研究统战学、统战人物必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务实创新。其次是明确研究的政治意义与学术意义。研究学习统战人物的思想理论和工作的方式方法,是发展统一战线、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构建功能齐全的统战学科体系的需要。研究统战人物,应该丰富统战知识层次,完善学科体系,让课程设置有真实人物和实例的支撑,更翔实生动。对于统战人物,我们可重点从内外两方面着手进行研究,一是注重统战人物成长的现实环境背景因素的外部研究,二是加强其思想论著的内部研究。
研究统战人物成长的现实环境背景,需要详细地搜集考证其生平资料,包括第一手资料如本人的公开言论、著述、日记、通信、回忆、亲友的记述等,还有档案材料、历史文献、坊间逸闻轶事等二手资料。研究过程中,要做到善挖史料、善理线索、善辩真伪。最常见的是采取人物传记的形式,以求真求实的史料学态度,把人物的一生从小到大、从生到死、从生活到工作、所经历的历史事件和重大转折时间节点,都翔实、清晰、全面地呈现出来,为进一步的统战思想研究打好夯实的基础。如唐振南《早年李维汉的足迹》、《李维汉四次历险记》,莫志斌《马日事变前后李维汉评价新析》等,严谨、缜密地对李维汉同志的经历做了整理和分析,而从这些经历中我们可以理清人物的成长和发展脉络,对于其思想理论的形成有了更清晰的客观认识。
俗话说,“文以载道”,要研究统战人物的思想,一是从其言论、著作等中概括提炼其主要观点;二是分析研究其参与的重大事件,了解人物的工作方式方法;三是从旁了解。这不单需要占有大量丰厚翔实的资料,还需要杜绝随心所欲、捕风捉影和臆想武断的简单思维方式,善于在细节里发现要点,并总结归纳。如周恩来总理,在其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亲自参与和领导了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从民主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党内外到国际间,在每一个重大事变关头和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都作出了杰出贡献,形成了自己既有中国特色、又有独特风格的统战艺术。他在抗日战争初期,春风化雨般地把国民党中央执委、“CC派”人物张冲由一个冤家对头变为亲密朋友;1944年5月,他亲自接待到解放区参观的中外记者参观团和美军考察组,同他们联络感情,结交朋友;新中国成立后,为妥善达成协议,他就边界调整事宜灵活地提出了一个公正合理、双方各有得失的连锁方案,赢得了缅甸政府的赞同,顺利地签订了《中缅边界条约》。他在这一系列事件中,提出的求同存异等统战工作方法,不仅发展完善了统战学理论,更是为我们现在的统战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
当然,要使统战人物研究更好地为统战学科建设服务,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们必须以统战工作的实践为基础,尝试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注重诸如统战人物等的主体性研究,进一步推进统一战线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丰富完善统战学学科体系。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1.
[2]朱真.统战理论讲座:马克思主义统战学原理纲要[M].中国文史出版社,1989.
[3]丁三青.关于统战学学科建设的再思考[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