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玲 王士赵
(安徽省安徽新华学院 安徽合肥 230088)
素质教育的育人理念是使人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和完善学生的人格;使教育工作者不但关注知识和能力教育,更关注对学生的道德情操陶冶和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让人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里的一切事务。
体育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按照个人对体育的认识,采取个人认为正确有效的方式以决定行为的心理活动。终身体育意识则是学生在不断重复的练习中而形成的习惯化的行为锻炼意识,它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成长。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终身体育意识内涵不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和潜能,还要以积极的心态把全面提高身心素质贯穿学生体能锻炼的一生。
在许多高校体育考核制度中,态度、能力、思想品质等素质已经作为体育考核的一部分,目的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更全面地发展,在素质教育影响下的体育课程将促使体育的功能更全面的展示出来,影响学生去了解更全面的体育素质,促使学生的体能素质,综合能力更完善!
2.1.1 研究对象
样本选体为合肥工业大学、安徽新华学院、安徽江淮汽车技术学院的在校大学生随机抽取450名。
2.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2)问卷调查法。共发放调查问卷450份,收回440份,有效问卷435份。并对问卷进行归类统计分析。(3)观察访谈法。(4)数理统计法。
2.2.1 素质教育背景下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现状
课外体育锻炼和课堂体育学习是学生在校园里呈现体育意识的主要方式,而学校体育教育是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能力来源,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能否实现很大程度取决于学校体育教育观念的改变。笔者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从数据上展现了在校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现状。
由调查问卷显示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现状不容乐观,三所大学的学生从大一到大四的问卷归纳显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每周2次以上,每次15分钟以上)占17.45%;少量参与体育锻炼(每周1~2次)占29.87%;基本上或根本不锻炼占52.68%。个人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占19.14%;因同伴或其他因素影响而参与占20.17%;被动参与竟然占60.69%.由数据可见,学生的体育活动并没有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运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还远远不够,体育意识尚未形成,自然终身体育意识更是淡薄。调查中发现影响学生体育意识的因素有:时间问题(28.17%),就业的严峻促使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争分多秒的学习与勤工俭学,从中获取知识与工作经历,从而消耗他们大把的时间,为此大学生不仅赔上了锻炼身体的时间,更损耗了他们的健康;这种情况下学校应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时间,科学锻炼身体。朋友圈的影响(19.06%),人与人之间的影响是巨大的,当你周围的人都不锻炼的时候,你发现自己也变得慢慢不爱锻炼了;体育群体活动具有较强的行为一致性和凝聚力,经常参与群体活动的人,合作与竞争意识,自身行为调控力都会有所提高。体育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结伴运动等。意志力的坚持(18.32%),有不少学生认为自己还是愿意参与锻炼的,但一直坚持需要一定的意志力,意志力差的同学因此而使锻炼失去了连续性。
另外学生文化修养、道德规范、自身素质和他们认识能力等因素的局限性及来自家庭环境,教师教学方式、场地器材设施和社会等外部环境的制约因素都是致使学生的体育意识淡薄,运动参与意识差的原因。
2.2.2 怎样健全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教学方式
运用教学手段及宣传方式加强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理论教育,新时代的大学生因对网络的熟悉对体育学习与运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部分学生对运动的了解只是外在的形式,而详细的理论知识仍缺少了解,那么关于体育意识的存在就不能深刻的扎根于学生的运动意识当中,这就需要教育者在体育教学的过程加强理论知识的教育与灌输,在传授技能的同时进行运动方式方法的理论学习,并借助学校广播、宣传厨窗、多媒体等扩大学生对体育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水平。
运动实践证明兴趣是运动的关键。在体育课堂和课外体育锻炼中运用游戏的方式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做为教学环节,并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运动方式与行为,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应多采用丰富的教材内容,灵活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的练习方式去激励学生运动,使学生亲身感受到运动带来的快乐与满足,从而在运动中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2.2.3 如何使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更稳固的扎根于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中
学校体育要使体育意识扎根于学生的生活中,最好的方式是使体育成为学生的生活习惯,传授的运动方式要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动内容与学生生活贴近,照顾学生个性需求,使学生不仅懂得体育更爱好体育。大学生体育社团是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最好场地,通过社团的建立与经营,不仅为学生创造更自由的活动场所,更为学生培养体育意识营造了一种良好的体育氛围。大学生可在社团内按照自己的特长与爱好进行体育活动,并对自己喜爱的运动进行更高层次的追求,从而使运动成为社团学生的习惯,潜移默化中使终身体育意识扎根于社团学生的大脑中。
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新时代网络信息瞬息万变,体育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把最新的体育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体育的时代感与新颖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加深学生对体育的感情。促进学生参与运动,养成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进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