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驱动战略助推东营“两个率先”目标实现

2013-08-15 00:48李玉强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东营市驱动战略

李玉强

(中共东营市委党校 电教中心,山东 东营25709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充分表明了我们党依靠创新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坚定决心和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当前,东营市正处于全面实施黄蓝国家战略,加快推进“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建成生态文明典范城市”(两个率先)建设目标的关键时期,对科技进步和创新提出了更加全面、更加紧迫的需求,必须深刻认识并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制定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全力依靠创新驱动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一、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创新驱动发展,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应该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背景下来理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于“两个率先”建设目标任务的完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助于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期动力。从全球背景来看,创新驱动发展是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迫切要求。新时期,世界范围内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突破,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深度融合成为当今世界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加快催生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许多国家都将创新提升为国家战略,各国围绕科技创新的竞争与合作不断加强。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更加主动地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市30年来,东营市经济快速发展主要源于发挥了背靠油田的资源优势,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不强。与资源优势相比,技术创新具有不易模仿、附加值高等突出特点,由此建立的创新优势持续时间长、竞争力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由资源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换,可以为东营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助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东营市建市30年,经济总量提升迅速,人均位于全国前列,但结构不合理、质量和效益不高、劳动力成本上升、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加剧等问题也日趋突出,传统的粗放式发展已难以为继。从当前和未来相当长阶段看,顺势而为、主动调控,把主要精力用到依靠科技创新,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加快资源性城市转型是决定其经济前途的决定之战。与传统意义的资源驱动、资本驱动不同,创新驱动发展有着强大的“魔力”。曾有人这样比喻:如果说经济发展是一艘航行的大船,投资拉动就好比是纤夫拉船,而创新驱动犹如给大船装上了核动力发动机,可以无止境地提供能源。科技创新的乘数效应,不仅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且可以通过科技的渗透作用放大各生产要素的生产力,提高整体经济水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东营具有长远意义。

3.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助于产业形成技术、管理、商业模式联动的新格局,提高产业竞争力。东营市作为石油装备、石油化工、轮胎制造的重点区域,既要在研发领域以技术创新抢占价值链高端,也要在生产领域以管理创新提高生产效率,还要在营销领域以品牌战略及商业模式创新提升市场竞争力。应倡导实施产业链全环节创新,制定完善的支持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和品牌创建的激励政策,形成创新的良好格局,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攻克产业链高端环节核心技术。加快推广产业中成功探索的金融创新模式,进一步创新和改进商业模式,提高市场掌控能力,有效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进一步实施品牌战略,引导企业大胆探索多样化的管理模式和机制,支持企业开展各类模式创新。

二、东营市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条件和环境

1.有利条件和环境。在“黄蓝经济区”建设中,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策环境不断优化。东营市第五次党代会作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部署,东营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上达到新水平”的目标任务,东营市委五届二次全会、市七届人大二次会议都强调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创新型经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快“两个率先”进程。自2012年以来,东营市委、市政府分别出台了《关于加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意见》《关于促进科技型企业发展的若干规定》《东营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关于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意见》《关于加快技术市场发展的意见》等10余项重大科技政策,为科技创新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是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实现突破。大学科技园等重点科技园区建设快速推进,建成区设施面积达到16.5万平方米,园区企业201家,入驻机构64家,年技工贸销售收入20亿元。东营市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被纳入全国“一城两区百园”战略规划。科技研发平台建设成效显著,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正式投入使用,山东大学东营研究院正式挂牌运营,中科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进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中国农科院黄河三角洲湿地农业环境科学观测试验站开工建设,50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重点实验室和10家院士工作站进入省级研发机构行列,油地校联合创建的国家采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国家科技部专家论证和综合评审,即将实现东营市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零”的突破。

三是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和卡尔加里、美国休斯顿、匈牙利布达佩斯、瑞典斯德哥尔摩建立了5个海外技术转移与人才工作站;在北京、上海、武汉、南京、西安建立了5个国内工作站。建成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2家、省级9家,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4家、省级1家,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家,中国创新驿站基层站点1家,全市各类科技中介机构达到800多家,技术交易额突破17亿元,持续保持省内领先地位。开通了省内首条综合科技服务热线“12341”,将为社会提供全方位、多领域的免费科技咨询服务。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覆盖到了东营及周边25个县区,服务对象达8万多户。科技银行试点正式启动,科技与金融的结合进入新的阶段,为科技企业发展和创新项目实施提供了有力资金保障。

四是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2012年,东营市共实施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52项,获无偿经费支持1.56亿元(其中,9个项目列入省自主创新重大专项,获无偿经费支持1亿元,占全省的1/10),20项科研成果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申请专利3434件,授权2576件,万人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保持全省首位。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33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2.4%;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8家,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24家,6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为省级示范联盟,石油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集群规模效益快速增长,成为带动全市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渤海粮仓”工程被列为国家重点科技示范工程,将逐步打造形成粮棉高产连作示范体系,耐盐林木选育、农业LED照明等重大技术纳入了国家和省科技重大专项。秸秆高值利用、城市洁净用水等科技惠民项目让科技创新成果更多惠及到了普通群众。

2.困难和问题。东营市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创新意识亟待提高,创新活动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目前,东营市绝大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科研发展规划,远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多数企业研发机构科研设施还不够完善,仅能为企业生产提供基本的产品检测服务,独立研究开发能力仍然不足。

二是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能充分满足区域创新需求。近年来,东营市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建成一批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国家级、省级的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但普遍存在建设水平不高的问题,能够为科技企业、研发机构和科技人员提供的有效服务较少。

三是发经费投入不足,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不够。虽然近几年东营市财政性科技投入连续增长,但相比发达地区,东营市科技投入仍显不足,难以集中财力办大事,特别是在创新平台建设和省级以上重大科技项目资金配套方面,有限的财政投入更显得捉襟见肘,可实际用于支持企业创新的资金缺口很大。

四是创新人才匮乏,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目前,东营市拥有各类科技人员18.6万人,但大多数分布在油田、石油大学以及教育、卫生系统,而企业自有一线研发人员不能充分满足技术创新需要,具有特殊专业技能的高层次人才匮乏,科技创新后劲需进一步加强。

三、东营市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措施建议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关乎东营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两个率先”进程,必须在工作推进上有更大力度,在政策支持上有更大举措,在营造环境上有更大作为。围绕“黄蓝两大战略”和“两个率先”目标任务要求,应当加快探索对策措施,有效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衔接融合,推动区域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变。

1.把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放在首要位置。着力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围绕石油化工、石油装备、橡胶轮胎、造纸、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领域,组织关键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推广应用信息和智能技术,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和海洋开发等“四新一海”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组织实施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重大专项,支持带动能力强、规模效益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项目中试和产业化,培育新的增长点。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广泛开展重度盐碱地和中低产田改造及粮棉轮作试验等成熟技术的应用示范和大面积推广,提高农民收入和区域粮食供给水平。发挥国家级技术转移机构、国家创新驿站基层站点的带动作用,规范提升国家级、省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管理运作水平,促进技术市场的繁荣壮大,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2.进一步突出和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以建立完善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目标,加快推动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不断改善现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等的科研条件,配备科研人员,切实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重点推进国家采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为石油装备产业发展凝聚更多创新资源,进一步确立和强化我市在国内石油装备领域龙头地位。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探索推进科研项目经费后补助管理办法,鼓励和引导企业按照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先行投入开展研发项目,推进企业成为研发投入主体。围绕产业领域的共性技术需求,加快建设一批重点产业技术创新示范战略联盟,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实现高层次技术人才的高效利用和创新资源的充分共享。依托重点研发机构,瞄准海内外重点城市,建设一批技术转移与人才工作站,提高海外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工作水平,深化与国内外高校院所的科技合作,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实现“借智发展”。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企业积极转化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落实好各级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优惠政策,提高科技人员转化实施科技成果的积极性。加大对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专项、自主创新专项等项目的管理监督力度,确保扶持资金发挥实效。提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高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努力维护知识产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采取得力措施,推动知识产权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使其真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生动力。

3.充分发挥好科技园区的创新创业载体作用。创新型园区是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结合的重要纽带,也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载体。要按照要素集中、产业集聚、政策集成的要求,加强创新核心区建设,加强重大创新载体建设。科技园区在孵化科技型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方面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应立足东营实际,进一步优化全市的科技园区布局。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区创建省级高新区和国家高新区,鼓励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等重点园区建设特色优势明显、规模效益突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大学科技园在工作摆布上要更加注重创新能力建设和创新服务的拓展。充分整合市农高区、现代畜牧业示范区的资源,实行“抱团”创建,合力突围攻坚,探索一条符合东营实际、突出区域特色的创建国家级农高区的路子。进一步提高孵化设施规范化管理水平,支持经济园区建设专业孵化设施。发动企业和社会力量,在政府引导下建设孵化设施,设立孵化资金,从事创新创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等活动,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创新发展,打造成长的“保育箱”和“摇篮”。

4.积极探索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有效形式。积极探索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的有效形式,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有机结合,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为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提供资金保障。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无偿资助、偿还性资助、创业投资引导、风险补偿、贷款贴息以及后补助等多种方式,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按照积极探索、及时总结、循序渐进的原则,把科技金融结合的着力点放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上,创新融资模式、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探索科技创业投资、科技信贷、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等多种形式,引导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自主创新,为广大科技型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创新资金支持,形成“多赢”格局。

5.大力提高社会发展领域科技支撑能力。充分发挥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的平台作用,构建可持续发展信息资讯服务、技术人才公共服务、技术研发公共服务、技术投资融资服务等四个平台,满足社会对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技术、人才和成果需求,打造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点子库”“人才蓄水池”和“创新发展风向标”。要按照国家科技惠民计划的要求,启动实施科技惠民行动计划,围绕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重点民生领域,引进、研发和转化一批先进适用的关键共性技术,发展壮大民生科技产业,强力推进“科技创安示范城”建设,让全市人民真切地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实惠和便利。

6.规划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重点工程。借鉴先进地区科技园区建设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目标要求,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建设有序”的原则,规划建设中央创新区,重点吸引知名高校、国家级科研机构、重点企业研发机构、知名科技中介机构等集中进驻,通过多方整合科教资源,打造集科技教育、创新创业、商务服务、生态居住等于一体的现代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副中心,为创建国家高新区奠定基础。实施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提升工程。进一步配套完善研究院基础设施,支持研究院设立市场化管理运营平台,努力打造在黄河三角洲地区乃至国内重要的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平台。

此外,努力实现“两个率先”的目标,还要加快优化支持创新、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的政策环境,积极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规律的浓厚氛围,努力形成注重落实、推动落实、狠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推动东营市经济社会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轨道。

猜你喜欢
东营市驱动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东营市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东营市禾成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东营市禾成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东营市禾成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战略
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