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丽亚 陈海宏
怒族是生活在怒江流域的古老民族,元代史籍称怒族为“潞蛮”,[1]怒苏人是怒族的一个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福贡县匹河怒族乡一带。怒苏语地名是匹河怒族先民的认知活动对怒江地理实体空间分类的符号表达,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怒苏语地名是怒苏语词汇研究不可忽视的一个范畴,它不但反映出匹河怒族的语言特点,而且体现了怒族人民的传统思维方式和历史文化,探讨怒苏语地名不仅有其语言学的意义,更有其文化学的价值。
根据怒苏语地名的命名方式,我们将怒苏语地名分成五种类型[2]:第一类以山水地貌命名,如:碧江 (江边)、巧究 (江边的坪地)、罗告究 (乱石坪)等;第二类以植物作为地名,如:架究 (盐肤木树坪)、通嘎 (松林坡)、子楞 (大樱桃树)等;第三类以氏族、人名命名,如:子巴、俄嘎、本德、木西当等;第四类以动物特征命名,例如:祥标罗 (山羊多的菁)、俄冲(野猪跳越)、老屋 (老虎山)等。第五类以生产、生活命名,例如:阿腊究 (晾晒荞子的坪地)、下卡友 (打猎的山梁)、腊伟究 (搓溜索的坪地)等。怒苏语地名作为专有名词,不仅有普通名词的特点,还有自身的语言结构特点。
我们知道音节是语言结构的基本单位。在怒苏语地名中,根据音节的多少,我们可以把怒苏语地名分为单音词地名和复音词地名。单音词地名,怒苏语地名单音节地名极少,绝大多数是双音节或多音节地名。在我们收集到的怒苏语地名215个怒苏语地名中,单音节地名只有一个,即“算”意为龙潭,即匹河怒族乡老姆登村教堂旁的水塘。
复音词地名,怒苏语地名中绝大多数是复音词地名。主要有双音节和多音节地名。双音节地名,怒苏语地名中有大量的双音节地名,在收集的215个怒苏语地名中,双语地名有85个,约占39.5%,如:沙瓦、巧究、空通、甲打、俄冲等。多音节地名,有129个,约占怒苏语地名总数的50.4%,其中,大量的地名是三音节的,如:亚刊究、腊伟究、祥标罗、尼吧同等。怒苏语地名中还有四音节地名,如:六里日亚、六色哭牙、阿宗龙夸、同有日亚等,还有一些四个音节以上的地名,如:和秀拉车登、任正南亚日亚、民义七可究,等等。多音节地名中大多数以三音节地名为主,三音节以上的地名所占比重非常小。
在怒苏语地名中,没有“村”、“寨”等汉语地名通名,其通名多为特定的自然实体名称,如:“究”(坪)、“嘎”(坡)、“拉”(山)等。从词汇学的角度来说,怒苏语地名是怒苏中的词或固定词组,都是由语素组成的,我们将怒苏语地名的构词类型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1.方位语素+通名语素
有一些怒苏语地名是由“方位语素+通名语素”构成的地名,例如,邓究:邓,上边。究,坪,含义为上坪村;空通,含义为中间塘;达大科,达,下边,大科,块,含义为低凹;达生克套:达生:下面,克套:树屎塘,含义为下面的树屎塘;达洛:达,下面,洛,为山,含义为下面的山。打算登,含义为下面的湖泊。
2.专名语素+通名语素
由专名语素+通名语素组成的怒苏语地名,我们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带有通名语素“究”(坪地)或“甲”(坪地)的地名。怒江地区到处是高山峡谷,地势陡峭,分布在高山峡谷里的一块块小坪地就显得非常重要,被怒族人珍视。这一类带有“究”地名就非常多,例如,巧究:江边坪;罗告究:乱石坪;亚刊究:杜鹃花坪;腊伟究:搓溜索的坪;架究:盐肤木坪。此外,还有带有“甲”(坪地)的地名,比如,沙瓦甲:有湖泊的坪地;布阿甲:核桃坪;沙阿甲:小麦坪地;子里甲:大樱树坪。第二类,带有通名语素“嘎” (坡)或“日亚”(坡坡)的地名,例如,普嘎:芦苇坡;通嘎:松林坡;西洽日亚:桃果饱满的坡坡;约嘎日亚:房子上面的坡坡。第三类,带有通名语素“拉”(山)的地名,例如,哈必拉:希望之山;布肯拉:高大的山;你阿拉:绿色的山。
3.通名语素+专名语素
怒苏语地名中也有一部分地名是有通名语素“究”或“甲”和专名语素构成的地名,如:架科:架:坪,科:低凹,含义为低坪;甲怒:架:坪地;怒:怒族,含义为怒族人居住的坪地。甲打:甲:坪,打,下面,含义为下面的坪地。
4.专名语素+专名语素
在怒苏语地名中,也有大量的地名都是由专名语素构成,并没有“究” (坪地)、 “嘎”(坡)等通名语素。例如:俄冲:野猪跳;豪打:月亮照;品李娘:树枝慢;尼老:太阳暖和;美要生:刀鞘旋转;忍告:板栗树多;拉匡义:拉匡笑;尼吧同:背竹篾;吾呀爬:一棵特大的树;然了:劳累疲倦;老王:大岩石;色坎折:苦木树。[3]这些怒苏语地名主要是根据该地具体事物而得名,非常形象具体。
怒族人民的方位观念是从怒江的流向着眼的,拿怒江和两岸的高山作为自己的标准。怒苏语里的方位词是着眼于高山、怒江的走势来确定方位的,是非常具体形象的,为此就缺少抽象的“东南西北”固有词,怒苏语中的方位词主要是上、下、前、后、左、右来表达。由于怒族人民世代生活在怒江两岸的高山峡谷,怒江是自北向南而下,因此就形成了上边 (南)、下边 (北)的方位观念。在怒苏语地名中,就有一些反映怒苏人方位认知特点的地名,如:邓究:邓,上边。究,坪,含义为上坪村;达大科,达,下边,大科,块,含义为低凹;甲打,甲,坪,打,下边,含义下坪村;达洛:达,下面,洛,为山,含义为下面的山。由于在怒江两岸的高山峡谷中,要表达“前、后、左、右”等方位常缺少必要的参照物,不适合用来表达地名方位,因此,怒苏语地名中主要是使用“达”(下面)和“邓”(上面)来表达方位,这非常符合怒江地区高山峡谷的地势特点,也很好的体现了怒族先民的方位认知特点。
在怒苏语地名中有比喻式的地名,如:荣栗:荣,绵羊,栗,意为尖,即形如绵羊状的山头;诺拉吴牙:诺拉,意为公牛,吴牙,意为脖背。即一座形如牛脖背隆起的山;鲁美子:鲁:石头,美为高,子为官。即有一块石崖比任何石崖都高,犹如鹤立群鸡之,被喻为“石崖官”。更多的是借代式的地名,即借体与本体的相关关系首先是存在于物理世界之中,经过人们的筛选、过滤后选择借体,用以指代具体的地理实体。1.根据怒江地区的地形而得名,例如,空通:空,河,通,弯,含义河湾。农干究:农:牛,干究:咸水坪。亚很博:亚很:黄土,博:坡。含义黄土坡。2.根据怒江两岸高山的动植物而得名,如:通嘎:通:松林,嘎,坡,含义松林坡。子楞:子:大,楞:樱桃树,含义大樱桃树。3.依据怒江地区地理实体颜色而地名,如:肯绕 (黄色的荒草地)、六奶依 (红石岩山脊)、亚很博 (黄土坡)等。从上述地名的修辞方式上,我们不难看出怒族先民是根据自身和怒江地区自然万物的具体特征来为这些地理实体命名的,具有非常直观、感性的特点。这些怒苏语地名让人感觉如临其境,如见其形 ,显然与怒族先民重直观、善联想的具象思维是互为表里的。
怒苏语地名是怒族先民社会生活中给怒江地区地理实体所起的名称,这些怒苏语地名的形成有着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怒苏语地名透视怒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匹河地区的怒语地名是怒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怒族是最早开发怒江地区的古老民族之一,怒族先民热爱怒江地区高山峡谷,早已和怒江峡谷融为一体。在怒苏语地名中,有反映怒江两岸高山峡谷地形地貌的地名,例如,龙旺 (大岩脚)、孔罗 (河边)、六奶依 (红石岩山脊)、老王 (大岩石)、罗告究 (乱石坪)等。有反映怒江高山峡谷传统生态环境的地名,如:讨究 (松树坪)、忍告 (小板栗树)、布勒 (爬地草)、架究 (盐肤木坪)等。此外,怒苏语地名中还有大量的“究”或“甲”(坪地)、坡地、河边的地名,如:通嘎 (松林坡)、农干究 (咸水坪)、拖布究 (松林坪)、碧江 (河边)、赖同 (宽阔的河边村)等,从这些地名可以看出,世代生活在怒江两岸的怒族人民在选择居住环境时,非常喜欢选择高山上的坪地或坡地以及怒江边的河湾、沙滩坪地居住,显然这些地方有利于怒族人民的生产生活。
怒族先民长期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一直到近代。“丽江府属之怒江两岸怒子、傈僳……散居高山密林,刀耕火种,食尽迁移……”[4]自然在怒苏语中就有反映怒族先民刀耕火种生活的地名。砍刀是怒族人民从事生产的重要工具,在怒苏语地名中就有与砍刀有关的地名,如:美要同伟牙,美要,是刀鞘,同,尾端,伟牙是挂住,即挂刀鞘的地方。美要生:美要,是刀鞘,生,旋转,即刀鞘旋转之意,即比喻该地地势非常险要。怒族先民刀耕火种主要种植的作物有包谷、荞子、麦子等农作物,怒苏语地名即有与此有关的地名,比如阿腊究:阿:荞子,腊,晾晒,究,为坪地。含义是晾晒荞子的坪地。沙阿甲:沙阿,小麦,甲,坪地,含义为小麦坪地。这些地名反映怒族人民传统的刀耕火种文化。
除刀耕火种外,狩猎也是怒族先民很重要的生活方式,怒苏语地名有大量与狩猎相关的地名。怒江的高山峡谷里,野兽种类非常多,有很多怒苏语地名就是以动物来命名的,如祥标罗(山羊多的菁)、俄冲:(野猪跳越的地方)、老屋 (老虎山)、拉扛究 (老虎路)等。据杨慎本的《南诏野史》载:“怒人居永昌,怒江内外,其江甚险……射猎或采黄连为生。”[5]怒族大都是以动物作为各氏族的图腾,狩猎在早期的怒族社会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怒族男子如果不会狩猎将会被族人认为是“废物”。怒族先民狩猎的主要工具就是弩弓,在匹河怒族乡知子罗村附近有一个地名有弩弓有关的地名—— “立早亏牙”,立早,意为弩弓把,亏牙,意为砍,含义为砍弩弓把的地方。怒苏语中当然有较多反映怒族传统狩猎生活的地名。例如:扛点究:含义是分野兽肉的坪;下卡友,含义:打猎的山梁;汝洁皮牙,汝洁,人名,皮牙,剥虎皮。含义为汝洁剥虎皮的地方。此外,怒族人民还喜食蜂蜜,并以野生为主,怒苏语中蜜蜂的种类也非常多,有树洞蜂、竹蜂、岩蜂、狗蜂、树窝蜂等。怒苏语地名中就有与此有关的地名,如“扒可扁嘎龙牙”,扒可,意为父亲河,扁嘎,意为追蜂,龙牙,意为山,即追蜂的山,相传是怒族先祖们经常在此山狩猎、追蜂而得名。再如“记更扁刷日亚”,记更,旗子,扁,意为蜂,刷,意为标记,日亚,意为坡坡,即标记蜂窝的坡坡。
怒族先民世代散居在怒江峡谷的高山密林里,地理环境非常恶劣,长期过着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生活,怒族先民渴望过着富裕、美好的生活。在怒苏语地名中也有反映怒族人民美好祈愿的地名,如“吴味”,吴,五谷六畜,味,兴旺丰收。含义为富裕的地方;“吉究”(金子滩)等。生活在高山深林里的怒族先民以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受到各种神灵鬼怪的窥视,由此形成了原始的自然崇拜,他们将日、月、山、河、风、雪、雷、雨等自然物和自然力本身视为与人一样具有生命、意志和巨大威力的神圣存在,因而对其产生敬畏和依赖之感,视其为信仰对象而加以敬拜或祈求。[6]怒苏语地名自然会反映怒族的传统宗教信仰,如“哈必拉”,哈必:希望,拉:山,含义为神山,早年怒族先民信仰鬼神,逢年过节都要向此山祭天、念经,希望神灵能够给世人带来风调雨顺的年景。再如“着杯”(竹杯)是知子罗村得两块石柱形如竹杯而得名。据知子罗村里的老人讲,这两个石柱一个是属于知子罗村的,一个是属于老姆登村的,分别居住着两个山神,是两个村的图腾。
怒族怒苏人是由不同氏族组成,每一个氏族都有一个共同的图腾作为区分各氏族集团的标志。怒族的氏族图腾一般是由动物作为图腾标志,匹河乡老姆登村的怒族有“米黑华” (马氏族)、“拉伍华”(虎氏族)、“米伯华”(麂子氏族)、“亚脚华”(蛇氏族)等氏族。[4]怒苏语地名中有一些是根据人名或氏族而命名的,怒族的氏族图腾文化自然也会体现在怒苏语的地名中。例如,“腊仁栋”(该地原是由腊仁开垦居住而得名)、“腊成”(相传是一位名叫腊成的猎人常在此山狩猎而名),还有“腊块腰”,其中腊:虎,块:菁,腰:氏族。含义虎氏族居住的菁。
综上所述,怒苏语地名是怒族独特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怒苏语的结构特点,而且体现了怒苏人的认知特点,更蕴含了怒族人民丰富的历史文化,是地方性知识的重要体现。研究怒苏语地名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怒族独特的历史文化。
[1]云南省编辑委员会.怒族社会历史调查[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p2
[2]陈海宏.文化接触对怒苏语的影响[D].云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p121
[3]碧江县政府编.云南省碧江县地名志 [Z].1984年,p7-11
[4]《怒族简史》编写组.怒族简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p18、p75
[5]刘达成.怒族文化大观[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p9
[6]陈海宏.怒族神歌的生态伦理意蕴[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