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晋祠建筑与宗教文化

2013-08-15 00:51:18刘仙芝
山西建筑 2013年7期
关键词:晋祠道教建筑

刘仙芝

(晋祠博物馆,山西 太原 030025)

晋祠是奉祀晋国首任诸侯唐叔虞的祠堂,原本为地地道道的家祠,它的建造缘于西周的宗法制度。武王姬发灭商后,建立了强大的周王朝,为了维护和巩固周族的统治秩序,西周初期采取“天子建国,诸侯立家”的办法大举分封,将征服的土地主要分封给了同性宗族,令其建立诸侯国。姬虞作为周成王姬诵的嫡亲兄弟,被分封唐国,姬虞治国施政十分得法,深得国人拥护和爱戴,因而在他死后,国人便在晋水源头为他修建“唐叔虞祠”以示纪念。其子“燮”即位后,因唐国境内有晋水,便改国号为“晋”,唐叔虞被称为“晋王”,“唐叔虞祠”也就被称作“晋王祠”,简称“晋祠”了。晋祠作为西周初期宗法制度的实物佐证保留至今,在中国现存的祠庙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

中国古代注重风水学以及玄学,兴建寺庙、祠堂、住宅等都十分讲究地势、方位,而晋祠“际山枕水”,既有丰富的地下矿产资源,又有温暖、湿润的气候和充足的水源,真可谓灵气十足,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大舞台上,无论是群雄争霸,还是改朝换代,超然世外的晋祠几乎都被视为“龙兴之地”,同时也因它是宗法制度的精神象征而受到顶礼膜拜。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难老泉亭、望川亭、善利泉亭等均为这一时期所建造。隋开皇年间,随着国家的统一,政治、经济的稳定强大,佛教的发展进入了鼎盛阶段,对当时的晋祠产生了影响,开始在祠内广修寺庙道观。这一时期在祠区的西南方增建了佛教建筑舍利生生塔,晋祠的文化及建筑逐渐融入了宗教的色彩。隋末太原留守李渊和儿子李世民起兵之前,曾祈祷于唐叔虞祠,尔后他们起兵晋阳,直捣长安,建立了大唐王朝的基业。贞观廿年,唐太宗最后一次回到他的发祥地,庄严地祭祀于晋祠,留下千古绝唱“晋祠之铭并序”,其中赞美了晋祠秀美的景色,更有感而发地感叹道:“克昌洪业,实赖神功”“天地可极,神威靡坠”,把成就唐室大业,归功于这块地灵人杰的风水宝地。宋灭北汉后,赵光义一方面水淹火烧晋阳城,另一方面又诏令恢复礼治,在晋祠大兴土木,扩建施工达五年之久,并刻碑记事。宋仁宗天圣年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并重建了鱼沼飞梁。从历代帝王将相对唐叔虞所寄托的特殊情结,不难看出晋祠对西周宗法制度的传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随着朝代的更迭、社会的发展,晋祠的文化内涵也因之丰富起来,从单纯的祭祀祖宗的祠庙,逐渐演变成了以圣母殿为中心的规模宏大的文化建筑群,它集宋、元、明、清建筑于一统,融儒、释、道文化于一处,辅以山水园林,构成了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风物景观。

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心理及所处地域的差异,导致了宗教信仰的多元化,也铸就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晋祠三教九流、“百家争鸣”的规模布局,可以说是我国宗教文化多元化的一个缩影。晋祠中部为主轴线,以圣母殿为主体。大殿坐西向东,完整地保存了宋代“柱升起”“柱侧角”和“减柱法”三大建筑手法,其布局规整壮观,为研究宋代建筑的典型范例。沿主轴线依次排列着鱼沼飞梁、献殿、对越坊、钟鼓楼、金人台、会仙桥和水镜台。这一组中轴线上的建筑,基本上都是在为“祭祀圣母”这一主题而服务。其尊卑有别、主次分明的建筑模式,明显地体现了儒家伦理思想支持下封建礼制至高无上的皇权权威。而其严格的中轴对称、四平八稳,又恰如其分地体现出了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和伦理纲常。佛教大约在东汉初期传入我国,隋、唐五代到宋,是中国佛教大发展时期。在这样的形势下,晋祠作为三晋重镇晋阳的名胜之区,佛教来此建寺立庙是自然而然的事。据文献记载,晋祠周围的一些佛寺,如崇福寺、上生寺、雨花寺等均建于北齐年间。现晋祠内的舍利生生塔始建于隋开皇年间,清乾隆年重建。这是一座八角七级楼阁式佛塔,游人可拾级攀登,旋转而上至塔的最高层。据考证,原先一至五层塔内均塑有佛及菩萨像(现已毁),为佛教主题;六至七层塔内供奉文昌帝君像和魁星像,为道教主题和儒家思想。儒、释、道三家和平共处于同一座塔内,也从侧面证明了晋祠是一座“诸教并行,兼容并收”的祠庙。而祠内的奉圣寺为唐国开国功臣尉迟敬德于唐武德五年捐宅为寺而扩建的一座规模宏大的寺庙,唐高祖李渊题名“十方奉圣禅寺”,是祠内最具代表性的佛教建筑。从文献看,奉圣寺坐西朝东,历代修葺,规模宏大,由前后三进院组成,三进院后殿为大雄宝殿。寺内供奉有佛、菩萨、罗汉、禅师、天王、金刚等像,供人顶礼膜拜。其间,奉圣寺屡经战乱兴废多次,现在的奉圣寺是20世纪80年代初重新组建的。这里远离圣母殿,仿佛也远离了滚滚红尘里的世俗因缘,表现出一种安静祥和、普度众生的宁静,使人一迈进便能心如止水,安心感悟佛的教诲,这也是佛教建筑的神奇所在。

中国的道家思想起源于中国早期的巫术,后引用了老子的《道德经》为经典,东汉时期形成正式的宗教。它的主流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宋代以后,道教建筑开始在晋祠内兴盛。道教崇尚自然,追求长生不老,认为养生、炼丹、得道成仙的理想环境是名山幽谷、山环水绕、古木葱郁的胜境,晋祠内有众多的道教观宇也就不足为奇了,祠内多数道教建筑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基本为清代所建。昊天神祠是祠内主要道观,它是“关帝庙”“三清洞”“玉皇阁”的总称。现存建筑规制系清乾隆六十年扩建而成,祠内为两进院落,后院主殿为两层建筑,下层为石洞三穴,奉祀道教所崇奉的三清神,即玉清原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太上老君。塑像原为明代所塑,现存为八十年代重塑。在三清洞的顶部又建高阁,称为玉皇阁。阁中奉祀玉皇大帝(已毁),他是道教中地位最高、职权最大的神,又是人间帝王的化身。在晋祠的北部,从文昌宫向西一直到吕祖阁形成一条弧线,错落有致地布置着道教的主要建筑群,这些建筑群依次分别为:文昌宫、东岳祠、昊天神祠、朝阳洞、老君洞、云陶洞、开源洞、待凤轩、三台阁、读书台、吕仙阁等。道教信徒们为他们的神灵选择了这块风水宝地,让他们在此烧炉炼丹,羽化成仙。

历史上,儒、释、道三种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体系,它们主要反映社会上层,尤其是文化阶层的意志、精神、创造与理想追求,是服务于政治、维护封建政治体制的工具。随着儒、释、道三种文化的逐步融合,在民间还产生了崇拜地方神灵和民间神灵的观念,这种“草根”文化,与广大民众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反映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实践及精神面貌的民俗民间文化,它的产生、存在和演变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们或是被后人神话的人,如周朝姜尚、春秋孔子、三国关羽等,或是根据老百姓自己的愿望编造出来的,如门神、灶神、财神、送子观音等等,这些民间百姓的神,反映了老百姓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抑恶扬善、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随着这种民间宗教的兴起,一些名人贤士以及民间神祇被纷纷请入晋祠,祠内有祭祀鲁班的公输子祠,祭祀晋源水神的水母楼,祭祀送子观音的苗裔堂等建筑。水母楼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清道光二十四年重修,为两层重楼。一楼为塑民女柳春英坐于瓮上的梳妆像,二楼为柳氏坐化成仙的塑像,其不论是建筑结构、还是塑像风格,在祠内都独树一帜。在晋祠北部建有关帝庙、苗裔堂、财神洞;南部建有台骀庙、公输子祠、水母楼、三圣祠、王琼祠、子乔祠等等。这些建筑中供奉的都是老百姓心目中被神话了的偶像。晋祠的宗教文化变得更加贴近民众,更加丰富多彩了。

综上所述,建筑的发展与宗教地位的演变是分不开的,大都受到宗教文化的浸染和极为深刻的影响。晋祠既有对祖先、圣贤的尊崇纪念,又有对自然神灵的虔诚祭拜,这里可以祭天、祭地、祭人、祭神,形式如此之多,包容如此之广,规模如此之大,在全国实属罕见。它以其特有的方式蕴含着中国古代的礼治思想、审美心理以及宗教、民俗文化,彰显出生命力旺盛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1]刘永德.晋祠风光[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57.

[2]刘大鹏.晋祠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猜你喜欢
晋祠道教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北方建筑(2021年6期)2021-12-31 03:03:54
收割啦!晋祠大米再获丰收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1-11-26 05:07:00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36
建筑的“芯”
现代装饰(2020年6期)2020-06-22 08:43:12
晋祠周柏
教育·学习(2018年9期)2018-12-04 10:20:04
西夏道教补议
西夏学(2018年2期)2018-05-15 11:21:42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近现代温州道教的组织性
道教“师道”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