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牌楼之文化特征探析

2013-08-15 00:51朱晓冬
山西建筑 2013年7期
关键词:儒商牌楼徽商

沙 洲 朱晓冬*

(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1 徽州牌楼

“徽州”是一个地域概念,历史上作为行政区划曾辖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范围包括现今的安徽省南部及江西省的一部分,一度成为南方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孕育了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文化。“徽州”也是学术界公认的历史文化概念,便于对诞生于该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联系与深入的研究探讨。

牌楼亦称牌坊,古称绰楔、绰削,其形制源自“衡门”,是我国独有的建筑形式[1],具备纪念、表彰和宣扬标榜的功能。史料所载,徽州原有各式牌楼千余座,被誉为“牌坊之乡”,林立的牌楼将历史沉淀,凝固成令人震撼的人文景观。徽州牌楼的建造与装饰中融合了雕刻、绘画、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记录与反映当世的风俗与文化环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2,3]。

徽州的牌楼与民居、祠堂并称“徽州三绝”,从徽州的地域文化入手,在其自有的文化背景中对牌楼建筑的文化内涵加以解析与探讨有助于从人文角度解读其产生与发展之根源,摆脱片面的研究结构与装饰形式的限制,从而剖析这种建筑形式的发展与繁盛,以及其在古代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

2 徽州牌楼的文化特征解析

徽州牌楼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兴衰与徽州的儒商文化休戚相关,形式上表现出义理道德之风骨,且代表了以宗亲血缘为基础的传统价值观念。

2.1 徽州牌楼与儒商文化

作为纪念性建筑物,屹立于“程朱阙里”的徽州牌楼随着徽商的兴盛得到了很大发展,其自然流露出儒商的文化气质也成为了其显著的文化特征之一。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徽商誉满海内,经商也逐渐从当地人维持生计的一种手段逐渐上升到商文化的高度。徽商在明清时期颇负盛名,“徽骆驼”们的吃苦耐劳与负重致远,使之一度跻身全国最成功的商帮之一。而回归到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徽商所获得的声誉不仅源自对财富的累积,也与在徽州盛行的儒家文化密不可分。徽商贾而兼士,亦商亦儒的风格也对近代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汪道昆所撰之《太函集》中,记载了徽商“贾为厚利,儒为名高”的处世哲学,时至今日仍为从商之人倍加推崇。

经商的徽州人将“儒”的道德品质融入“商”的职业,恪守诚信,维护忠孝的道德观念[4]。在徽州,由理学精神所推崇的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格上自我完善的文化氛围,加之以“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念,形成在各个阶段的不同追求,使得徽州商人在风云诡谲的商场中凭借智慧巧妙周旋于各方利益之间,往往占得先机。

徽商取得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为了巩固其经济与政治上的地位,宣扬其赖以成功的儒商精神的愿望也日益强烈。徽商成就规模后往往在故乡以宗族为核心,修建宗祠祭祖,设立书院培养士子,注重上层社会关系的培养[4]。事实上,“儒商”可以被视作儒家文化精神的延伸,是内心修养的外在体现,而牌楼便是这种精神的物化,起到宣扬与教化的作用。因此,牌楼也与宗祠、书院一道成为了徽州儒商文化的物化代表。徽州村落遍布由商人捐资兴办的书院与学堂,以至于形成“十家之村,不废颂读”的良好社会风气。而通过儒学的教化,贾而好儒的徽商取得了巨大成功,也为众多牌楼的修建提供了物质基础。

2.2 徽州牌楼与义理道德的彰显

徽州繁荣富庶,人口众多,利用牌楼“旌表德行,承沐后恩”很好地实现了纪念与宣扬教育的功能。从这一角度上看,牌楼在彰显道德风尚方面起到了类似于纪念碑的作用,牌楼上以文字的形式记录牌楼主人以及建立者的功名、爵位以及事迹、功勋、所获恩赐等,也成为了徽州人弘扬所推崇的传统思想的重要载体。

徽州牌楼对道德观念的彰显以及表现与新安理学的关系也颇为微妙。理学思想推崇“居敬”与“穷理”,同时注重维护伦理观念,通过对民众的教化,营建理想的封建社会秩序。而树立牌楼无疑是一种引人注目的宣扬方式,牌楼选址多在显要位置,从牌楼的建造到落成在彼时亦是耗时耗资巨大的工程,足以吸引相当的关注,直至成为坊间民众一段时间内的重要话题,而匾额上的“义方之训”“力孝遗芳”“嘉德懿行”等内容不仅是对主人的表彰,更在全社会范围内起到了无声的榜样和教育作用。据明嘉靖徽州府志的记载,当地“重宗义,讲世好,上下六亲之施,无不秩然有序”,这与牌楼彰显道德榜样的教育作用是离不开的。加之历史上徽州作为程颢、程颐和朱熹的故里,理学思想对该地造成的深刻的影响自然远非他郡可比,而牌楼这种建筑形式也受到社会上下的重视,并在徽州地区得到很大发展。牌楼的建造也逐渐演化成一种严肃庄重的社会化行为,不仅被用来对重大事件进行纪念和表达对贤者的追思,也不乏为布衣楷模所修建者。为了表彰社会所认可的道德榜样,徽州牌楼也逐渐演变成为不可缺少的彰显道德境界的工具,形制不断得到完善,功名、孝义、科第、贞洁牌坊层出不穷。

值得注意的是,徽州表彰贞洁的牌楼接近境内牌楼总数量的1/2,成为了徽州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为表彰贞洁而建造的牌楼俗称贞洁牌坊,用以表彰封建社会妇女一生恪守贞洁,对丈夫忠贞不渝。贞洁牌坊是我国独有的历史文化遗存,也是一种在儒学文化背景下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其中凝聚了以儒家道德观念为基础的封建礼教精神,对社会风气的教化与伦理纲常秩序的构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至于清代学者赵士吉感叹“新安节烈最多,一邑当他省之半。”

牌楼在彰显与维护道德观念上的作用是比较明显的,在传统伦理道德与宗族观念的支配下,徽州人通过牌楼这种形式将儒家伦理,贞节道德教化结合当地的社会结构,将其所推崇的义理道德文化特征注入被理学思想深刻影响的徽州文化血脉之中。如此一来,牌楼在儒学盛行的徽州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并繁盛发展不仅当之无愧,也令崇儒重道的徽州民众世代浸润其中,乐此不疲。

2.3 徽州牌楼与传统价值观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所孕育的价值观强调整体,讲求平衡与中庸,统治阶级希望利用封建体制下的等级纲常和伦理观念制约与协调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在均衡中达到社会整体的和谐,进而加强对社会的控制。当个人与整体的利益之间发生冲突,自我牺牲的选择往往被评价为人生价值最高体现而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宣扬和表彰。在富庶的徽州地区,通过树立牌楼彰显与维护统治阶级所认可的价值观念,不失为一举多得的措施。尤其是在徽州外出经商风气盛行,传统的价值观对于限制商人的逐利的不择手段、规范商人的社会行为,乃至稳定其家眷、凝聚宗族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徽州牌楼通过种种方式体现传统价值观,可以看作是儒商精神的延伸。一方面以人性的善为出发点,在政治上倡导“明德亲民”,另一方面主张在“义”与“利”关系上,必须以“义”作为绝对优先的价值取向。在商业高度发达的徽州倡导以义制利,主张“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进而将义利之分作为区别“小人”与“君子”的道德标准,以期达到“不倾于权,不顾其利,重死而持义不挠”(引自《荀子·荣辱》)的理想状态,如今看来不愧是高瞻远瞩的社会规划,令人叹服。

另外,在我国传统价值观念体系中,血缘与宗法犹如经纬纵横编织出道德的网络,社会中每个个体价值观的建立皆需投诸网内,形成了以伦理道德为核心,致力于道德人格的完善,维护以道德理想为取舍原则的价值观,稳定了以人际道德关系为调节剂的社会结构。不同于西方强调理性的价值观念,中国传统价值观更加重视强调等级伦理。在两千余年封建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整个社会以血缘关系、宗法关系为基础而构建,逐步确定了不可逾越的上下、尊卑、长幼的秩序。在这种体制下,林立于徽州的牌楼犹如道德大网中的纲绳,对于社会成员道德人格的塑造具有深远影响。放眼全局,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左右了价值观的取向,而这种等级在牌楼的形制上也有所体现。

牌楼的文化特征也体现在其无声却有力的价值观导向作用,牌楼的建造对社会所推崇的道德模范加以肯定与表彰,而这种表彰体现了对忠孝仁义为代表的传统道德价值体系的认可,也无声地指明了作为生活在群体中的个体,该如何在道义与利益之间进行取舍,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牌楼代表了物化后的传统思想意识,与封建等级伦理观念等意识形态一道,维护与加强传统的被统治阶级认可的价值观念,能够左右甚至导向整个社会对于利益与道义之间关系的认可,但也因此构成了限制与压抑人性的枷锁,在封建社会后期也带来了十分消极的影响。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牌楼只是封建社会诸多历史现象的一个缩影,而在整个封建社会中各种对人的束缚从精神到物质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将整个社会限制在十分狭小的轨道中运行,虽然保证了封建社会制度的延续,但放眼历史,其限制生产力与社会发展的流弊却难免令人感到遗憾。

3 结语

徽州牌楼举世闻名,其建筑形式背后是独具特色的文化特征。在徽州独特的文化氛围中,牌楼这种建筑形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凭借其文化特征展现了独特的魅力。对屹立了数百年的徽州牌楼而言,鲜明的文化特征不仅使之鲜活而充满生命力,更为其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无论是儒商在经济与文化上的影响、义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教化,还是传统价值观念无处不在的影响,都不仅仅是时间凝聚而成的文化符号,更是将早已在徽州先民的灵魂中烙下深刻的文化印记,通过匠人的双手塑造出的不朽经典。士人的才华、商贾的财富、工匠的智慧凝固了历史的片段,牌楼也因此被赋予了灵魂,展现出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对徽州牌楼的文化特征加以剖析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其历史价值,也有利于为保护、传承和发扬这种独特的建筑艺术形式提供支持和依据。

[1]金其桢.中华文化论坛[J].论牌坊的源流以及社会功能,2003(1):71-75.

[2]长 北.江南建筑雕饰艺术徽州卷[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5.

[3]陆 林,凌善金,焦华富,等.徽州古村落的景观特征及机理研究[J].地理科学,2004,24(6):67-69.

[4]李 斗.扬州画舫录:卷四[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

[5]张海鹏,王廷元.明清徽商资料选编[M].合肥:黄山书社,1985.

[6]徐淑霞.儒学催化的牌坊文化解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1(1):28-31.

[7]唐文明.弘道崇德:孔孟儒家的两个终极伦理观念[J].北京大学学报,2000(2):63-65.

[8]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第5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儒商牌楼徽商
搭纸牌楼
搭纸牌楼
老北京的牌楼
儒一儒商—儒商文化的精神
儒商益宝 挺起民族脊梁
徽商回归
竹枝词视野下的徽商妇形象
徽商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明清时代的徽商与江南棉布业
学者儒商吴炳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