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梅,王小丁
(西华师范大学 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 南充 637009)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知识在财富的创造和积累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高等教育已经逐步从象牙塔走向经济社会建设和个人生活的中心,在国家创新中成为重要的引领力量”。[1]“大学因创新而诞生,国家因创新而发展”[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谁拥有了优秀的人才和高精尖的技术,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现今,各国把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创新理论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初始,创新作为管理学的一个分支成为企业长期战略的核心,之后向其他学科领域渗透,90年代中期以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理论创新、思想创新、观念创新、文化创新等各种创新术语广泛地被使用,与此同时,教育创新的话题也愈来愈受到关注。回顾中国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历史,创新教育始终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环节。
“高等教育创新是将高等教育的新思想或新理论等因素发展成为有用并得到社会承认的成果的一系列活动组合的复杂过程。”[3]13高等教育创新区别之前的状态,培养出新型人才和新型教学成果、服务和方法等。对于高等教育的创新内涵可概括为新颖性、价值性和复杂性。新颖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指的是以新理论或者新思想为出发点。价值性是针对社会的贡献而言,为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能之一。复杂性则指的创新活动运行的环境复杂,牵涉的因素多。因此,“高等教育创新绝对不是讲各种创新活动简单地相加,而是一个创新的系统。”[4]14
“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是未来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大学发展的历史机遇”[4]高等教育创新是由一系列创新要素构成的整体,是有许多单个创新活动组成的系统,它对高等教育的思想观念、发展战略、组织与管理等产生巨大影响。高等教育创新的特征表现为普遍性、阶段性、主客体性、系统性、被动性。进一步说,高等教育创新是在高等教育自身系统发生的、按照一定的发展顺序、涉及校内外的各方面因素、曲折前进、囊括各个领域的、为社会输送知识和人才的各种创新活动的总和。
从我国高等教育创新的实践看来,创新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止,但取得的效果却不尽人意,追根究底,高等教育创新面临困境主要因为创新观念陈旧、创新体制僵化、教学过程不灵活、科研功利化。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工作的进行。
首先,我国把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过分地夸大,使高等教育失去本真。把高等教育看成是政治和经济服务的工具,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办学体制、课程设置、教学科研等方面必定受限于政府,一切为政治和经济服务,最终导致教育的文化功能缺失,在面对市场经济过程中,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愈见明显。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观也有不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是大众化时期,但仍被精英教育的培养观念束缚,精英化的高标准和高要求在现行的教育实践中难以维持和进行,最终变成空、大、无,流于形式。
“高等教育体制虽然多次变革,但政府集权的管理传统并未削弱,相反却有所加强,高等学校始终作为政府的附属单位。”[5]323政府对高等学校过分干预,使得我国高等教育决策权过分集中,“这种集权式管理模糊了高等教育行政职能和高等学校管理职能之间的界限,导致高等学校主管部门角色不明,高等教育的举办者、管理者和办学者三位一体,集中于高等学校主管部门。”[5]32政府对高等教育的作用应该是宏观调控和协调,为高等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其能主动积极地发展。但是,政府并没有恰到好处地宏观调控,政府的设法管辖致使高等教育处于被动状态,自主办学能力和创新意识薄弱。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在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许多教学高等学校依然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过分强调教学活动的集中控制而忽视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计划一体化、教学过程同步化、教学方法单一化的简单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实践中没有正确处理好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老师与学生两者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潜能的发挥,难以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6]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思想与价值取向变得多元化和复杂化,高等教育科研功利化色彩越来越明显,严重阻碍高等教育创新的发展。导致高等教育科研功利化主要诱因是对高等教育科研创新观念理解有误、高校科研团队的团体素质不高、高校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不合理等。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而科研成果作为学校水平重要的衡量标准,学校管理者与教师队伍为了获得更多的工资福利、职称评比、晋升提拔,容易产生急功近利的念头和行为。
高等教育创新涵盖的范围广,内容丰富,包括观念创新、教育体制创新、教学创新和科研创新等。伴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受过教育的人和他们的思想已成为国家的财富。大学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变得如此重要,大学教育的价值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之高。”[7]注意 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离不开系统的内容变革,找对着力点,高等教育的创新工作将事半功倍。
高等教育观念是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认识和看法,这种观念一旦形成便对高等教育活动产生影响,指导人们的教育实践活动。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可被传统思维束缚,阻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观念的转变和革新对高等教育进步具有先导性意义,正如郝克明所说,“改革教育观念是推动教育改革的先导。”[8]回看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的中心发生了两次重大转折,在每次转移的过程中都得益于新的高等教育观念的指导。“从大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大学的发展史在某种意义上,便是大学理念的演变史。因此,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首先就面临着教育理念创新的问题。”[9]观念变革是引导高等教育变革的先决条件,而高等教育的价值观、质量观、发展观、人才观等都属于高等教育的观念范围。教育价值观决定了教育活动的价值取向,教育活动的展开受到教育价值观的制约。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它代表高等教育整个系统的优劣水平,既反映了个人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满意程度,又反映了高等教育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满足个人及社会需要的程度。高等教育需要建立一种整体的质量观以评价高等教育的质量,高等教育的发展观具有复杂性、多重性和模糊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从高等教育发展的本质出发,应树立整体的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人才培养是大学固有的只能(职能),也是大学最重要的职能,那大学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呢?辩证地说,高等教育应该在“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间找到平衡点,确保输出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强国的需要。
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高等教育的改革密切相关,高等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必须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相适应。高等教育制度创新是不仅表现为时间流变,而且包容了多种实体要素,制度创新体现了其中一种或多种要素的增加、减少或要素自身的变化情况。社会各界对教育体制的看法各异,有人认为教育体制主要指国家对教育根本性以及全面性的权益与职责的划分,政府、社会、学校在教育运行中的权益与职责是其核心内容。也有人认为,教育体制是“国家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教育行政机构设置、隶属关系、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制和制度的总称。”高等教育体制反映了政府、社会、学校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其模式包括八种,“即阶段创新模式、结构创新模式和为利益相关模式包容的利益共识模式与利益关联模式,以及为情境相关模式包容的情境创新模式、互动创新模式、目标创新模式和成员忠诚模式。”[10]高等教育体制的内容则包括政府对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高等学校的办学体制、高等教育的经费筹措体制、高等学校的招生与毕业就业体制和高等学校内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
“高等学校的教育是高等教育实践的核心环节。高等教育理念的实践、高等教育政策的贯彻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落实,都必须通过高校的教学环节来实现”[3]230,所以,教学创新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与核心。教学改革可划分为五个层次:教学计划与教学目标的改革、学科与专业的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高等教育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是高等教育教学创新的首要任务,教学计划与教学目标反映了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具有高度的导向性与权威性,指导着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同时,教育教学计划和目标应符合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特殊的社会和科技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教学计划与教学目标的设定要考虑在教学活动中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结合、学习与发现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授之力,仅为诱导之具,而自动之力,实为成功之基”[11],尤其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教学计划与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学科与专业创新是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标志,学科是高等院校学术组织的最基本构成要素,学科建设是各项教学工作的根本和核心,学科建设需要坚持整体性、新颖性、优化性、统筹兼顾等原则,运用适当的策略进行改革深化,而调整专业设置要坚持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的前提下,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及时拓宽专业口径,深化学科之间的渗透和结合,力求立足于实际、办出特色。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直接反映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创新需要处理好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与实践这三对关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保证了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方法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方法必须围绕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来进行,二是教学方法必须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三是必须是师生互动的方式、步骤和技术。”[12]高等教育教学手段的创新分为教师教学手段的创新、学生学习手段的创新,而依托信息平台的网络教育逐步扩大,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教学手段。
伟大的教育家洪堡两百多年前就指出教学应与科研相结合,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背景下,研究与教学相统一是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促进科学研究发展、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人是在创造活动中并通过创造活动来完善他自己的”[13]188,创造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等学校的科研创新。那么,高等学校科研创新的途径有哪些呢?从国家来看,要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改革,优化研究结构体系。从学校自身看来,内部应该积极推进高校科研管理创新,外部应该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因此,在科研创新过程中需要处理好高校与企业的关系,同时也要兼顾教育与科研、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共同推进,“教学严重依靠教学内容,而只有科研才能提供教学内容。因此,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是大学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基本原则。”[14]91
我国高等教育创新现状不容乐观,保证高等教育创新工作正常进行,必须依赖于一定的保障体系。这个保障体系由社会、政府和高等学校自身三方组成。这三种力量的协调程度越高则高等教育创新进展越顺利。反之,高等教育创新步步维艰,难以进行。
阿特巴赫曾指出:“大学是一些很脆弱的机构,如果他们想繁荣昌盛的话,既需要财政资助,又需要正确的政策环境。”[15]政府对高等教育创新工作的保障体现在政策环境和财政资助两方面。国家作为集体的代表,在教育方面应当承担应有的责任,我国每一时期的教育改革都以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为主体,各级地方政府负责落实具体的改革设想,并为改革的成功创造条件。“因为教育是一种集体财产,不能只有市场来调节。特别是在国家一级,要在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确保总体地协调一致,并提出长远的看法。”[16]154而“教育政策应是长期性的政策,这意味着在选择和实行改革方面要能保证有连续性。”[16]155政府应该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制订科学政策,给高等教育创新事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是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其他渠道为辅,“政府永远是高等教育的主要投资者,而且无论高等教育如何采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都不是说政府可以减少自己的义务和责任。”[3]289加大公共财政教育经费投入,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合理安排财政性教育经费,确保教育经费发挥最大的效益,是教育科学发展的要求,也是政府的公共职能和应尽的义务。“通过取消其他开支来增加公共教育经费,这应该被看作是所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必须做的一件事,因为这是对未来至关重要的一项投资。”[16]161高等教育创新要求完善投资体制,拓宽投资渠道,稳步增加高等教育经费,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和效率。
唐纳德指出,“大学与社会处在动态的平衡之中,一方面,作为社会历史及其最高文化的保存者,大学似乎是滞后的;另一方面,他们又被看作领导者,在新的知识领域探险,进行技术改进,同时又是新奇的、令人不安的思想温床”[17],因此,社会与大学是相互依赖,相互推进的。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依赖知识和人才,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离不开社会给予的强大支撑。社会各界的科研机构、各种组织、各类企业等是联系政府与高等学校的纽带和桥梁,既向高等学校反映了人才需求的规格,又给政府提供信息,反映高等学校的各方面情况。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创新的基本指导思想,这一进程的推进有助于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多形式发展。社会各界以多种途径组织的国际与国内教育资助、教育基金等,是政府之外的对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财政支持。
全国人大199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现代化建设。”教育部在1998年12月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高历史使命,是科技兴国和人才强国的主力军,是我国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对于整个社会发展所负的责任,在发展中国家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更为突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存在诸多问题,创新观念淡薄、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模式与方法陈旧、与社会需求脱节等,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创新的顺利进行。高等学校应该与政府和社会形成合力,改变学校内部的管理模式,为教育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校长的行政领导作用,正确行使高校校长的职权,为创新教学拟定良好的发展规划、制订具体的规章制度、拟定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方案、拟定和执行年度经费预算方案等。
同样,高等教育的创新离不开教师团队的作用,而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师队伍存在许多不足,“教育者习惯于老办法、老套路、墨守成规,教育者不喜欢主动获取新知识,喜欢炒剩饭,内容上反反复复,致使我国高等教育很大一部分还在原地踏步,固步自封。”[18]“具体应用改革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态度……对工作者来讲,十分重要的是让他们主动地参加教育改革方案。”[13]222因此,要让教师把创新意识和观念内化于心,积极投身于创新教学。这就要求为教师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培养创造自主知识产权的勇气和决心,使其积极革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此外,还要高度重视教师的科研工作,制订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制度,全面关注高等学校教师的行为、品格和绩效,促进科研人才的成长。
综上所述,我国高等教育创新的成功需要在知识经济社会的浪潮里找到一个的平衡点,这就要求政府、社会、高等学校的相互配合,了解世界教育创新的新动向,充分理解适合我国国情的创新教育的具体内涵,找准关键点与切入点并落实到行动中。
[1]章新胜.高等教育与建设创新型国家[N].中国教育报,2006-10-23.
[2]刘保存.创新型国家建设与高等教育改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常丽丽.知识经济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创新问题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0.
[4]展涛.大学何以承担培育创新人才之责[J].中国高等教育,2006(3).
[5]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6]何平均.论知识经济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创新[J].法制与社会,2007(4).
[7](美)詹姆斯·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郝克明等.90年代中国教育改革大潮丛书(高等教育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3.
[9]李化树,杨璐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美国实证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5,25.
[10]许庆豫.高等教育制度创新模式:美国的案例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12).
[11]杨贤江.杨贤江教育文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2.
[12]谢安邦.比较高等教育[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99,210.
[13]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教育发展研究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88.
[14]王英杰,刘保存.国际视野中的大学创新教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15](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比较高等教育学:知识、大学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51.
[1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财富蕴含其中[M].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2,154.
[17]唐纳德.学术责任[M].北京:西华出版社,2002:329.
[18]赵利红.现阶段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创新的思考——引领·规范·培养[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