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意义的理解:公共教育学改革的现实路径

2013-08-15 00:49张金运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3年10期
关键词:教育学课程课堂

张金运

(贵阳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5)

在教育变革的时代中,教育学给予了我们认识、理解和批判教育的武器,然而教育学自身的发展却处于一个尴尬的困境中,让每一个教育学人心生悲观。尤其是作为职前教师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的公共教育学所遭受的冷遇与嘲讽并没有伴随着教育改革而减弱,反而愈演愈烈,这不得不让我们对这门课程的定位和课程设计有一个整体的反省。

在传统师范专业课程体系中,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被称为传统的老三门而受到重视。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改革中,公共教育学的名称便由此产生。试问一下:这跟传统教育学教学仅仅是名称上的不同吗?非也,公共教育学是培养教育者的公共情怀,树立教育作为公共产品的价值取向,为教育公正奠基的人文学科。

一、公共教育学的价值

公共教育学是面向未来一线教师的教育学。“保卫教育的公共性”(金生鋐,2008),是公共教育学的核心价值,也是作为其区别于其他专业教育学的标志之一。因此,学了公共教育学未必志向于教育学的专家,而应该培育作为公民的教育情怀。因为公民是现代社会对个人的界定,意味着个体对教育的期许不再是“学而优则仕”,也不是获得个人财富积累的“经济资本”,而是让教育成为个体追求可能生活的重要过程。

(一)理解教育事业的公共性

伴随着教育民主化的进程,教育成为了关系民生的公共事业。而公共事业不应以追求商业利润作为其价值取向,而是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为保障。为什么一些学校在营养午餐中牟利后会引发如此大的非议,其原因就在于颠覆了作为公共性的价值底线。

“教育作为公共事务,教育的目的、价值和内容等就是公共议题,只有在公共领域里进行讨论和对话来提出解决教育问题的对策。”[1]而传统教育观中把教育看做实现个人和家族利益的跳板,实则把教育看做资本获得一种手段,教育发挥的只是工具性的作用。以谋求私利为核心的教育观除了满足其欲望,无法带来持久的幸福。

(二)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公共教育学是教育专业的启蒙学科,起着打开教育学学科之门的重要使命。它通过对教育现象的分析和教育理论的讲述,培养学生的教育关怀。一方面,它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该课程需要以引领专业成长为使命;另一方面它的内容决定了该课程需要以本学科最基本得学理为基础,进行精简后,培养基本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教师职业生涯设计需要我们对教师这个行业有一个从历史到现实的了解,尤其体会作为变革时代中作为知识分子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从生存关注、任务关注到自我更新关注[2],教师的职业生涯会经历不同的心理过程,教育学要让教师成长成为一个积极而健康的过程。

二、公共教育学的现实困境

(一)课程缺乏统一的逻辑性

教育学教材是制约教育学教学的重要因素。尽管我国教育学教材版本众多,但在论述上仍然烙上了“大教育学”的影子。透过教育学,我们看到它的内容庞杂,既希望从哲学上的界定教育是什么,同时也想从社会学上界定为什么,还希望学生学了这门课程之后还懂得教学法的技能。其框架既不符合教育实践的逻辑,其论证也不足以激发理性的思考。[3],内容庞杂无比,面面俱到,结果必定导致“蜻蜓点水”,无法深入。

(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教育学定位很高,但却无法落实到课堂中。跟其他专业课相比,这门课程并没有受到学生的重视。一学期的课程,往往如同走过场一样的过去,并没有给学生留下太多的印象。如同前面所言,教育学在追求科学化的过程,远离实践太远,使得很多人提不起对门课程的兴趣。

无疑,从既有的教育学教学现状而言,我们注重教育学知识的传播,但这种知性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教育效果,反而让很多怀疑其存在合理性,甚至有学者提出“教育学终结”的观点。其实教育学学习不是为了逃离教育现场,进行教育的评判,而是为了更深度的介入教育实践,体会个体生命对教育的召唤。

如何让具有实践品性的理论课程上活,而不是失去理论的营养,是变革公共教育学的期许。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如何把公共教育学的学习、思考、行动融合在一起,在行动中寻求变革的方向。

三、提升公共教育学有效性的可能路径

(一)逻辑性与文化性的融合:理论课程的创新

公共教育学课程需要阐明教育最基本的原理。原理,顾名思义,是最基本得道理。教育中的原理,则是蕴藏在教育现象中最基本的道理,是教育规律的深刻体现。在这里,需要不断的把最新的教育学科群的成果渗透其中,否则重复已有教材的内容只会让学生觉得是炒剩饭。不但吃的人没有营养,炒的人也会丧失热情。这样一种简便但平庸的教育学教学,注定是让厌烦的,与原理的内涵背道而驰。

原理课程蕴含着思想的力量。教师在陈述概念时要有一定的逻辑的力量,并且要把推理的过程展现给学生。例如在教育科学出版社所编写教材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时,北京师范大学石中英老师是这样界定的,“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4]这一定义抓住了教育的内在矛盾,深化了学生对教育的认识。正是社会化和个性化这一组矛盾的相互作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使教育产生了不同的形态。有逻辑性的概念,才会进行有效的推理,才会让教育变得有学理的支撑,否则停留在表层的讲述,跟闲聊差不多,这绝不是专业课程所看到的。专业学习,意味着对日常生活的超越,理性的力量来解构、建构、重构教育的力量。但可惜的是,教育学教学中随意的概念、生吞活剥的认识到处可见,这样下去,教育学注定会成为大学生厌恶,也会让师范专业的神圣性逐渐式微。这里所谈的逻辑力量,不仅仅每一章中行文的过程,也需要章与章之间进行合理的衔接。一个好的教学不仅仅是每一节课有节奏,也需要整个学期进行有效的延续。

逻辑性是教育学教学首要条件,文化性则是教育学教学的理想追求。前者是是让学科立起来,后者是让学科活起来。渗透人类创造性实践的教育学蕴含大量的人文要素,这种人类史和生命史的教育阐释会让每个学习者获得深沉的历史感和意义感。这也驱使着学生把自己的兴趣带到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去关切教育的功能。这样的拓展就让学习者不再把教育学局限于概念,而是让教育与人类命运关联起来。

(二)课堂实践与课外实践并重:实践课程的创新

教育的实践性是教育的根本特性,但在教育原理课程中,实践的挖掘却实属不易。笔者认为,常见的实践方式主要有两种课堂实践: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

课堂实践指在课堂中培养教师教学技能和管理技能为目的实践,主要有模拟课堂、三笔字比赛、微格教学等形式。通过课堂实践,主要从学生立场转化到教师立场,通过讲台上的展示,摆脱羞涩,学会在大庭广众下表达自己的观点。当然从模拟的课堂到真实的课堂,需要提升的管理能力,让社会性学习有效进行。笔者所在学校每年都举行了挑战教师杯的比赛,很多学生参与其中,同时也有很多同学在这个活动中脱颖而出。这些获奖选手往往在以后的职场中都获得了不错的发展。

课外实践主要走向社会去进行社会教育或者家庭教育活动。作为职前教师,家教是一种常见的形式。这既可以实现个人劳动所得,同时也可以锻炼自己的技能。有些同学甚至开了小型的家教培训班,也有同学策划了幼儿园创建。如果条件允许,我们可以带同学们去实地调查一下历史古迹,比如南京的江南贡院、长沙的岳麓书院,往往会让人感染其教育的魅力。当然,开展实践活动,需要老师用心、细心的设计,也需要学校提供一定的资金和政策配合。

(三)融合与转化的艺术:课程设计的关键

教育学教学是一个学习教育现象、体认教育意义从而进行公共课程开发过程,也是教育者职业生命不断完善的历史,是个人奋斗与学术发展融合。在课程发展中展现了个人真实的教育观念的变迁,才会让教育学具有生命意义。

同时,公共教育学课程的发展需要多门学科(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的融合。而转化则需要化书本知识融化为个人有生命力的教育见解。唯有如此,公共教育学教学才会走向一条健康而光明之道。

[2]叶澜.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陈桂生. 论公共课“教育学”定位的误区[J].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4).

[4]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教育学基础[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教育学课程课堂
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韦钰:神经教育学与创新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