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共创建时期株洲地区党员人数最多之成因

2013-08-15 00:44邹少其吴志平
关键词:李立三安源醴陵

邹少其,吴志平

(1.湖南工业大学 工会,湖南株洲412007;2.中共株洲市委党史办,湖南株洲412007)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产物。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时期,湖南株洲地区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纷纷接受和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长为光荣的共产主义战士和中国革命的先驱。据统计,至1923年6月党的三大召开时,全国420名党员中,株洲地区就有34名先进知识分子、工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是:何孟雄、李立三、罗学瓒、李却非、贾纡青、贾鸿猷、孟湘鉴、欧阳灵泽、汪泽楷、黄品铭、龙勰群、易树民、黄龙、朱克靖、欧阳泰、刘义、周不论、陈伟铎、陈伟贤、朱锦棠、朱昌炎、谭醒吾、宋乔生、耿楚南、张明生、刘绍基、谢福初、张爱、易友文、田礼成、李仁桃、易足三、易春庭、宁迪卿。[1]21株洲因而成为当时全国党员人数最多的地区之一,在中共创建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情的发生发展都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客观性和必然性。笔者尝试性地对株洲在中共创建时期能成为全国党员人数发展最多地区之一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现归结如下:

一 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悠久历史文化渊源的影响

株洲古称建宁,后又名槠洲,最早见于南宋有关文集。境内湘江穿流北上,直达洞庭湖;粤汉铁路、株萍铁路在此交汇,作为湘东门户,南北通衢,交通要冲,战略地位重要,出行方便。往北直达武汉北京,往南通达广州,往西可到云贵川,向东能到江西上海,因而信息交流广而快,人们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信息、新思想、新观念,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在株洲地区及株洲人民中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株洲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是炎黄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中华民族的始祖、农耕文化的创始人——炎帝神农氏,就长眠在株洲境内炎陵县鹿原坡。三国时孙权定都建业,设县建宁,羽扇纶巾的周瑜曾在这片土地上演绎过许多动人的故事;唐代大诗人杜甫留恋湘东美丽的风景,携家眷栖居于此,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老病孤舟,两次溯湘江而南,留诗十余首;奇女子、慧眼识英雄的名姬红拂之墓在株洲境内的醴陵西山;宋代名将岳飞率军途经茶陵时以枪尖挑禾蔸写的“光泉”二字,赫然镌刻在高陇石壁上;大儒朱熹两次到株洲讲学,“朱亭”因他而名;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为茶陵云阳山、灵岩寺、麻叶洞留下一篇篇日记,记下了株洲的名山胜水;大学士李东阳,以他为代表的“茶陵诗派”,将故乡“茶陵”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中国文学史史册上。千百年来,这些悠久灿烂的文明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株洲人民披荆斩棘、不怕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特别是近一百年来,为反抗残酷的封建剥削压迫,株洲地区人民多次自发组织和参加武装反抗压迫的斗争,如1906年同盟会领导的萍、浏、醴起义等。这些自发斗争,促进了株洲地区人民的觉醒,为株洲地区先进知识分子、先进工人成为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投身新民主主义革命洪流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 进步青年外出求学,探求革命真理,积极投身并历经五四运动锻炼

十月革命对中国思想界最大的影响,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将社会主义由理论转化为实践、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可操作的“范式”。正如毛泽东所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2]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株洲地区少数家庭殷实、思想进步的知识青年,面对国弱民穷的社会,怀着改造国家、变革社会的理想,冲破封建思想的禁锢,走出闭塞的农村,外出求学,期望学有一技之长,探求改造“同生一块地,贫富两个天”的不平等社会。据不完全统计,株洲地区先后到北京、长沙、上海、广州、武汉等地求学的热血青年达数百人之多。这些青年,大多是爱国进步的青年和先进分子,突出的有何孟雄、朱克靖、李却非等人。1919年5月4日,株洲地区在北京读书的一些学生,如炎陵县的何孟雄、郭春涛,攸县的易树民、邓庚熙,醴陵县的李味农、朱克靖、黄品铭、欧阳灵泽、龙协群、张伯兰,株洲县的罗学瓒、包光益等,就直接投身到北京数千学生“五四”游行示威行列,在五四运动潮流中历经锻炼。1920年3月,何孟雄在李大钊帮助下经过串联酝酿,与邓中夏、罗章龙等19人秘密组织“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决心以俄为师,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产生了进一步组织起来开展革命斗争的强烈愿望,这就为他后来参加早期共产党组织作了思想上的准备。1921年初,何孟雄转为中共党员,成为一大召开时全国最早的50余名党员之一。1921年11月,他介绍酃县籍学生李却非入党;1922年,何孟雄介绍在北大就读的酃县籍学生贾纡青、贾鸿猷、孟湘鉴等人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春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后来铭刻在北大烈士纪念碑上的83位烈士中,就有酃县籍的何孟雄、李却非、贾纡青、贾鸿猷等4位烈士[3]。另外还有不少株洲地区的进步学生在长沙、北京、上海等地学习时,经过艰辛的探索和比较,较早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先后加入了党组织。他们是:刘义,醴陵人,1922年,在长沙自修大学由毛泽东介绍入党;周不论,醴陵人,1921年考入长沙修业中学,1922年入党;欧阳泰,醴陵人,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为《世界工学社》成员,1921年被法驱逐回国后在北京学习,1922年11月在北京碧云寺陆莫克学院学习时,由蔡和森、范鸣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谭醒吾,茶陵籍,1919年到上海中华职业学校读书,后入上海汽车道路专科学校学习,1923年夏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

三 李立三、罗学瓒、汪泽楷等赴法勤工俭学,积极参加革命运动,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还有一个特殊的渠道和重要的途径,那就是五四运动前后先进青年知识分子赴法勤工俭学。从1919年至1921年,株洲地区赴法勤工俭学的学员共有22人,其中李立三、罗学瓒、汪泽楷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一面与法国工人一起劳动、生活,一面阅读有关马克思和俄国十月革命的一些书刊,并对工厂工人情况作了详细的调查研究,思想情感和世界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工学世界社和勤工俭学学会成为勤工俭学学生中影响最大的组织和核心,罗学瓒是主要发起人之一。1920年7月,当蔡和森在蒙达尼会议上提出中国要激烈革命,组织共产党,走俄国十月革命道路时,罗学瓒旗帜鲜明表示支持。1921年底,因参加进占里昂大学被法国政府以“过激党”的罪名武装押送回国后,蔡和森、陈毅与株洲地区的李立三、罗学瓒、欧阳灵泽等就被中央批准为中共党员。1922年6月3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第一次代表会议在巴黎郊外的布罗尼森林中举行,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推选赵世炎、周恩来、李维汉3人为中央执委委员,汪泽楷是其中第一批党员。1923年6月,醴陵县在法国勤工俭学的黄品铭、龙勰群由蔡和森、汪泽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攸县的易树民1922年与李富春等参加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共党员。

四 苦难农民外出做苦力,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洗礼,得到了先进知识分子的正确引导

帝国主义的入侵,破坏了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同时也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造就了它的对立面无产阶级。日本、德国帝国主义利用不平等条约攫取的特权,于1906年在株洲近邻江西萍乡开办了“萍乡煤矿”,在湖南常宁开办了“水口山矿务局”。萍乡煤矿靠近株洲的醴陵和攸县,醴陵、攸县的不少破产农民跑到萍乡挖煤,成了“黑炭子”,这一队伍与日俱增,不断发展壮大。1906年株洲至萍乡安源的“株萍铁路”建成通车后,与“萍乡煤矿”合称为“安源路矿”。1908年,萍乡煤矿同日、德帝国主义在湖北开办的“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合组为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汉冶萍公司”)。1910年6月,粤汉铁路还没有全线修通,汉冶萍公司运输所在株洲成立了一个转运局,从株洲、醴陵、湘潭招收了600多个破产农民作运煤工人,专门负责将火车运来的煤炭转运到停泊在湘江边上的轮船,运往汉阳。

萍乡煤矿的开办、株萍铁路的修筑和转运局的设立,是日、德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结果,相反也为株洲造就了第一代无产阶级——近代产业工人。株洲的产业工人队伍成长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她一诞生就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地主阶级与反动势力的剥削与压迫。汉冶萍公司采用中国“把头制”的方式,所有工人由“工头”“棚头”监管控制与驱使,以各种苛暴条例压迫、苛待工人。工人们在夏天似火炉、冬天似冰窖的“炭围子”运煤,每天劳动10多个小时,微薄收入还要被工头、棚头们克扣40%以上(运送一石煤7个缗线,工头棚头要拿走3个),人身权利毫无保障,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株洲产业工人的恶劣工作生活状况,迫使工人强烈要求组织起来进行反抗,争人格求生存。“五四”运动开始,中国产业工人作为一个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当时,江西尚无中共组织,开辟安源工运、组织领导安源工人的责任落到中共湖南支部身上。1921年冬,毛泽东第一次去安源考察。12月中旬,毛泽东派李立三、蒋先云组织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1922年1月,李立三在平民学校内设立工人补习学校,向工人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启发阶级觉悟。朱锦棠、朱昌炎、陈伟铎、陈伟贤等一批株洲籍工人参加了学习,从中得到了教育和启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洗礼,阶级觉悟大大提高。在安源地方党组织的教育引导下,株洲籍工人同安源工人一道积极参加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在斗争中得到锻炼成长。1922年2月,李立三介绍株洲县籍朱锦棠入党。5月,在安源由李立三等分别介绍入党的有攸县籍工人陈伟铎、陈伟贤兄弟和株洲县籍工人朱昌炎。同时,中共湖南支部还派蒋先云在水口山从事工人运动和党组织发展工作,株洲的宋乔生、宋年生、耿楚南等一些先进工人成为蒋先云发展和组织的对象。正是由于先进知识分子的引导帮助,使得一批株洲籍先进工人纷纷加入党的组织,由此使株洲成为当时全国党员人数最多的地区之一。

五 毛泽东、李大钊等对株洲籍同学的思想引导及毛泽东领导的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对株洲地区发展党组织的帮助与指导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与株洲籍的罗学瓒、罗哲等为同窗。读书期间,毛泽东与罗学瓒、罗哲等有志之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经常在一起“开怀天下事,不言家与身。”积极探讨救国真理,创建“为社会谋改革”的事业。毛泽东同他们经常书信和促膝谈心,在书信来往和交谈中,毛泽东同他们谈论国家与个人的前途,认为时局太危急了,有急需结成团体的必要。在毛泽东的引导下,罗学瓒、罗哲等的思想进步很大,如罗学瓒在给他祖父的信中说:“组合同志,结成团体,为中国做一些有意的事,以谋中国之富强,为中国百姓开一条谋生之路,以图异之起死回生……此我出身之志愿一也。”[4]这说明,罗学瓒等株洲籍进步青年已把国家之命运,与身家之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了。他们思想的觉醒,为以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打下了思想基础。罗学瓒在法国勤工俭学时,经常同毛泽东保持书信来往,与毛泽东谈心谈思想。毛泽东要他考察西欧工厂情况,他欣然接受并随即考察了法国的克鲁佐工厂,写了长达近2万字的《法兰西工人》一文,载入《少年世界》刊物。

何孟雄在成长过程中,亦得到了李大钊的教育指导,从而开始逐步抛弃无政府主义思想,转而信仰马克思主义。1920年11月,在李大钊发起成立的北京共产党组织领导下,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何孟雄和高君吾、邓中夏、缪伯英(长沙籍,何孟雄夫人)等40人成为首批团员。同月,北京党组织从青年团的先进分子中吸收了何孟雄、邓中夏、高君吾、缪伯英等人入党,党员人数达到11人。从这时起,何孟雄便从一个爱国的先进知识分子,转变成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实际上已经开始了职业革命的生涯,逐步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与此同时,毛泽东还派遣干部到醴陵以教书为掩护,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播马克思主义,播下共产主义种子。1921年12月李立三被法国军警遣送回国后,毛泽东派李立三以办“平民教育”的名义在江西安源从事工人运动,指示李立三要把邻近安源的醴陵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点地区。1922年春,毛泽东派中共党员陈章甫、潘昌江分别到醴陵甲种师范讲习所和攸县乙种师范讲习所任教。醴陵甲种师范讲习所成为中共湘区委员会在湘东建立的第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地。1922年9月毛泽东去安源视察工人罢工准备工作时,由李立三陪同来到讲习所,“毛泽东在讲习所深入浅出的演讲,对马克思主义在醴陵的传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对在株洲地区活动的进步青年以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走上革命道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22

毛泽东领导的中共湘区委员会和安源地区执委及工人俱乐部的指导帮助,对在株洲发展党员和建立党组织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922年7月,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主任李立三(中共安源支部书记,1923年1月改为中共安源地委书记),受毛泽东委托,来到株洲考察工人状况。随后,运煤、起木、运木工会相继成立,一起统称“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株洲分部。”1923年初,在中共安源地委领导下,株洲转运局工人为期一个月零三天的罢工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1923年8月,中共安源地委派共产党员黄静源来株洲,组建“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株洲办事处”(简称“办事处”),开办工人补习学校。黄静源聘请共产党员刘士奇任教员。经过黄静源和刘士奇的工作,发展了袁文俊、谭明德、王福生、张桂秋、易茂林、汪泉益等6人入党,于1923年12月23日建立了株洲第一个中共地方组织——中共株洲转运局支部,也叫第一个工人党支部,由黄静源任书记,隶属中共安源地委领导。[1]32-33

总之,五四运动及其新文化运动为湖南株洲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启发和引领株洲籍先进知识分子和先进工人代表逐步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使株洲地区在党的创建时期有如此多的优秀儿女加入中国共产党,继而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株洲地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党组织的建立,推动了株洲工人运动、大革命运动等革命活动的蓬勃发展。历史的车轮虽碾过了90年,但中共创建时期株洲地区成为全国党员人数最多的地区之一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史实,将永远镌刻在中共创建史的丰碑上。

[1]中共株洲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中国共产党株洲历史:1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21.

[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

[3]萧超然,等.北京大学校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73.

[4]罗章龙.回忆罗学瓒同志[M]//罗学瓒诗文集.株洲:株洲市委党史办,239-240.

猜你喜欢
李立三安源醴陵
红色安源娃追光之旅
岁月静好,安源
安源红
爱在安源山
李立三活着被开三次追悼会
李立三活着被开三次追悼会
因瓷而生 为瓷而兴——1915醴陵国际陶瓷文化特色街区打造醴陵陶瓷文创新模式
2018·醴陵收藏名瓷春节展在醴陵瓷谷隆重开幕
醴陵尚方窑制“世界和瓶”闪耀巴西里约奥运会
界画在醴陵釉下五彩瓷中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