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 独 之 美*——曾庆仁《虚度一生》审美初探

2013-08-15 00:44田茂军
关键词:人格诗人精神

田茂军

(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孤独是一种人生境界,天天忙于投机钻营与功名利禄者,没时间孤独;天天苦于职称和科研论文炮制者,没心情孤独。孤独是一种富贵病,一般人生不得,做不像。孤独是一种奢侈品,为知识分子所独钟。孤独是一种独立人格和精神洁癖,是诗人不可缺少的重要品质与素质。

这种独立人格与精神洁癖古代从屈原开始,一直延续到王国维。具体表现在性格特征上为崇尚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为人行事有气节,有骨气,不畏权贵,清雅绝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在《虚度一生》中,作者曾庆仁延续了这种孤独的气质。他说,在我的生命中,同时有两种孤独存在。“我在光明中拥有的孤独是幸福的,我在黑暗中产生的孤独是痛苦的。恰恰是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孤独,才赋予了我生命的意义”。[1]封底语通读全书,我们时刻可以感受到作者精神孤独这种与生俱来的人格魅力。

一 孤独之源

中国诗学上一直有着“孤独”主题的表达以及主体延续的传统。创作之外,古人常讲君子“慎独”,由此可见,孤独与古代的君子修养时刻联系在一起。孔子最早指出了君子完成独立人格修炼的道路。他在《论语·述而》篇中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又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而他所言之独立人格是掌握了客观规律,获得了心灵的自由,从而具有实践的品格与力量。

孟子也论及过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开创了中国审美范畴中的崇高之美:阳刚之美。他在《孟子·公孙丑上》篇中讲:“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与义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他这里讲的“气”成为一种物质性的“气”,是由精神性的“义”凝聚而成。道德的凝聚变为生命的力量,因为这生命就不再是动物性的存在,而成为人的存在。所以“浩然之气”,不再是一个理性的道德范畴,而同时具有感性的品德。“浩然之气”的外在表现,则成为儒家提倡的独立人格。

中国古代文人中最早的孤独代表者,有论者指出是屈原。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一贯赞扬;他的郁愤之情,千载而下,尚能强烈地感触到;而他之人格高洁,即孤独自我,精神洁癖,亦为后世文人所称颂。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讲:“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忧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诚哉斯言!屈原忧愁幽思,故有郁愤,其根源则是“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他的《离骚》,古人论其文约,其辞危,其志洁,其行廉。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滓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之精神洁癖既具有内在心灵的净化,又具有实践性。为了高洁之品格,为了精神之自由,为了楚国之前途,他深明“路漫漫其修远兮”,却仍要“吾将上下而求索”,“虽九死而犹未悔”。他最终之投江自陨,故有生死存殁之反思,存在价值之追寻,但更在人格之孤独,精神之洁癖。

1927年初夏,前清文化遗老,同时也是承上启下的著名学者王国维,在北京昆明湖自沉,时值大革命风潮云涌,北伐战争胜利在即。非自然的死亡已冷淡了中国人的心,社会舆论也没有太关注王国维之死,然而王的自沉却深深地震撼着知识界的心,尤其是在文化保守主义者心中荡起阵阵涟漪。王在遗言里说:“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何等从容与孤绝。所谓“经此世变”自然指社会动荡,时局混乱,文化衰落,人心不古,此确是千古未有之变;所谓“义不再辱”,是指所终身奉献之义,已被辱,但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有论者指出,王所言“辱”者,当为中华文化之精神,从此不难明了王国维之精神孤独。然而如何洗涮耻辱,“五十之年,只欠一死”。唯有用生命的死亡,来维护独立之人格、精神之自由,即保持精神洁癖,才能用自己的肉体为精神理想殉道。由之,我们可以理解,诗人为什么总是离自杀很近,他们先是精神自杀,然后再用肉体殉道。也可以说王国维之死亦是精神自杀。对于王国维的死因,其生前好友陈寅恪在《王观堂先生挽词》中写道:“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已之心安而义尽也。盖今日之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劫尽变穷,则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与之共命而同尽,此观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为天下后世所极哀而深惜者也”。[2]曾庆仁的《虚度一生》正是在当下社会转型时期,以独特的跨文本写作与独立自由的思考,延续了中国诗学关注现实,精神殉道的这一传统。

二 孤独之魅

阅读《虚度一生》,可以看到一个当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与诗人冷眼向洋的孤独。通过曾庆仁的文字与思考,我们看到中国诗学传统中的精神殉道在当代的延续与传承,为这种孤独之魅感到强烈的震撼。

当今时代,缺乏激情,缺乏崇高,缺乏理想,缺乏诗意。浮躁,空虚,虚假,虚伪,虚妄充斥着人们的心灵,伪装崇高,伪装幸福,伪装愤青,伪装公知,成为社会上最为常见的面具与脸谱。作为社会的个体,曾庆仁说:“写作永远是我个人的‘主体’与‘逻辑’。”[1]362他对现实保持沉默,自认为沉默是另一种激情。对照曾庆仁的书写,可以感受他那份真诚与执着背后的坚守与坚持。

《虚度一生》写作跨度30年,写作文字近60万字,写出了世界的复杂与灵魂的深度。作者不仅仅是一位诗人,作者还是一位睿智的思想家,他拥有一颗敏感的心灵与深刻的智慧。《虚度一生》中的我、你、他,书中对话的A、B、C都是一群孤独的迷路者、失语者,又是一群精神家园的塑造者与追寻者。

曾庆仁说:“人人都害怕虚伪,人人又都喜欢虚伪。我深深地陷入到自己的绝望中,我看到自己的身体正在解体。他说,美让我感到孤独,我的沉默必将成为我行动的一部分。”[1]368这就是他作为一个诗人与众不同的地方。

作为一个有激情、有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与追求的诗人,曾庆仁发出了自己的人生宣言:“我渴望死去,等待复活,变成另一个人。一个站在人类以外的人。这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一个孤独的加上一些绝望的人。”他说:“我想像鸟一样在天空在飞翔,像兽一样在大地奔跑。我对幸福的过分地渴望往往伴随着一种犯罪的感觉。”最后,他“把自己杀死在自己的想象里”。[1]16

这样的人是何等的孤独与令人唏嘘,我们依稀看到屈原、李商隐扶琴沉思的身影,看到华兹华斯在湖畔行吟的情景。诗人宣称,他已经做好了在地狱里玩灵魂游戏的准备。只有在绝望的洞中,诗人宣称,他才能找到他喜欢与需要的风景。

风吹走了高处的灰尘,却吹不走高处的孤独。

诗人的世界只剩下光。他拥抱着这光,为光讴歌,为光赞美,崇拜光,迷恋光。在诗人的笔下,光成为光明以外的众多的隐喻与象征:遥远、美好、悲剧、虚无、陷阱、情趣等丰富的意象世界,构成一个纷繁缤纷的富有艺术魅力的新世界。

作为一个孤独的诗人,他对诗人有着独特的认知与界定。他说,真正的诗人的性格注定是迷惑的,但更是专横的,就是容不下假。“诗人是黑暗上黑夜的形象,他是黑夜能够自我陶醉在光明里的预言家,一个为痛苦赎罪的疯子”[1]16。把自己定位为一位内心的“巡游者”,在与现实与梦境的对话中,一个个“我”不断地与自己对话,构成《虚度一生》中有许多孤独的美的意象,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悸动与最为真实的自我形象写照(以下均摘自曾庆仁《虚度一生》书中,不再注明):

我有多颗心。每颗心又有太多的欲望。

在梦里,我找不到袒露的心。

我拖着恐惧的身体,在丛林里爬行。

天在高空亮着,一条狗在远方叫着。

我在祭坛上为赞叹握住了孤独的谷粒。

唯有怀疑,才能让我抵达清醒。

我试探着把自己丢进旷野,试探着与狼建立一种比人更牢固的友谊。

我站在高山上,看着天边的云彩沉思着,心中充满着愿望。

这样的愿望是多么孤独和凄美啊。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诗人的另外一面,在所有的绝望与孤独的背后,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令人欣慰的雍容、平静与自信:

美让我死去,我成为美的身体的一部分,我成为美的器官。

我的思想在我的心灵里占据了一个很惬意的位置。

诗歌战栗着的尊容,以及永恒的颜色,就是我的生命,就是爱和赞美。

真正热爱生命和诗歌的人还要与孤独为伴,他们疲乏的身体只能在沉默上逃走。

美国文艺理论家韦勒克曾指出,文学可以看作是思想史和哲学史的一种记录。“不论是清晰的陈述,还是间接的暗喻,都往往表明一个诗人忠于某种哲学,或者表明他对某种著名的哲学有直接的知识”。[3]我们可以在书中感受诗人受庄子与尼采、福柯的重要影响。他说,尼采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是一个真正的诗人。作者从小就喜欢抄格言,把它们抄在日记本里。他说,我每一次翻出来看都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激动。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末抄到了一句名言,洪堡老人说一个国家的文明首推诗和哲学。既然诗和哲学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我为什么就不能把它们拼在一起呢?《虚度一生》里的“练习稿”,就是那个时候练习的产物[7]。本书的跨文体写作具有散文的构思、诗歌的想象、哲学的追问,这也使得本书具有某种哲学著作的意味,增添了文本解读的哲学性与思想性的魅力。

三 孤独之思

人生面临无数的困惑,面对世界,面对人生,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

文学有着自己的回答。作为诗人,曾庆仁特立独行,有着不被人理解的孤独。他曾自我审视:我是一个反人类的人吗?他的回答是:不!我是一个爱人类的人。对于现实,他说,我没有诠释,更不能回答,这是我对人类状况的基本态度。他还说:

我从生下来的那一天起,就是一个从未醒过的人。

我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心灵,仅仅只是想为灵魂找一个交谈的对象。

现在这个我,难道仅仅只是一个我吗?

在《虚度一生》中,时刻看都可以读到作者对于人自身的解读与对人命运的独立与自由追问。他说,人类是一个徒劳的旅行者,他永远走在自己的梦境上,一种无法规避的永恒的孤独,污染了真正的孤独,人类的小孤独在宇宙的大孤独里。“人类永远生活在矛盾之中”[4]267。他借助于梦、光、风、孩子、诱惑、困惑、星空、死亡、灵魂等一系列意象,构筑出他对于人生的认识与反思。他说,光教会了我用另一种情绪去假定自己的思维。光让我的思想在概念上获救了。在光的怀抱里,我学会了迷恋。光在我的怀抱里,我的胸怀充满了审美的愿望。我喜欢在深夜里听光说话,只有在这样的时候,我才会感到光的遥远。我希望遥远在我的想象中变得很孤僻。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都是如此孤独,没有一个可以与灵魂对话的对象,所以曾庆仁永远是孤独的。他说:“没有孤独的人是不真实的”。[1]148我们每个人的孤独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宿命。正如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一样,我们等待的永远都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永远不会出现的希望与未来。

《虚度一生》传达给读者丰富的人生哲理与深刻的洞察力,正如潘年英指出的一样,曾庆仁是用警句在写作,用思想的力量温暖人心。“有些词很冷,却有着暖暖的身子,像人一样”。“相信比怀疑离信仰更近一些”。[5]在他写作的背后,我们不该忽略那份独有的深刻思想性与孤高寂寞的孤独感:

我宁愿活在自我中,我宁愿在自己的影子里生活,也不相信他人,更不相信那些手上掌握了话语权和分配权的人。

我的思想在我的头脑里会永恒的闪烁,在我的肉体死之后,我的思想就会跳出头脑,在它该闪烁的地方继续闪烁。

写作虚构了我,虚构是另一种真实。

偏激与叛逆是年轻人的一种美德。

我会尽一切可能地忠实于自己的忠诚。

我正在寻找机会颠倒自己。

我破碎了,在怀疑中悔过。

你说他就是我,他是我吗?

作者宣称,他是一个站在情感之外的梦幻主义者。他的梦在哪里呢?他说,我的梦想在天边,和白云混杂在一起。我的梦想在夜空,和星星混杂在一起。我的梦想在大地,和道路混杂在一起。我的梦想在高峰,和山谷混在一起。我的梦想在大海,和巨浪混在一起。我的梦想在火山,和烈焰混在一起。最后,作者似乎摆脱了永远的孤独,充满激情地“带着生命去狂奔”[4]114。

在千里,万里之外,我渴望在那里呼吸到另一个世界的新鲜空气。

另一个世界,那是怎样的世界呢?诗人没有回答。我们替诗人回答,那里肯定是一个美好的世界,没有虚伪,没有黑暗,没有地沟油,没有毒奶粉,没有雾霾,没有沙尘暴,那是一个温暖的充满爱的世界,那也是一个梦幻的世界。

在《虚度一生》中,诗人没有停下他的思考与追问,不向世俗低下高傲的头颅,永远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他用一双倦怠的耳朵,倾听世界,用一双敏感的眼睛打量和怀疑身边虚假的一切。潘年英曾指出,中国当代作家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向市场妥协,一是坚守精神阵地。显然,曾庆仁属于后者。他们“自然是比较边缘化的,甚至还处于‘地下写作’的状态,因而理所当然地也就很难得到主流社会和媒体的承认与关注,因此人们暂时也很难去评价他们的文学业绩和成就”[6]。曾庆仁创作的价值是不容置疑的,当然也需要时间来检验。

曾庆仁说,“人终将会死,会消失。但是‘humanity’(人性)会留着。人性不管何时都会持续继承下去。我们首先一定要相信人性的力量才行。”阅读《虚度一生不》正是让人体验与相信这种人性力量的最佳途径。

诗人对于文化的思考发人深省。他说,是文化害了我们,其实人类的文化应该是人类对自然不断升华的认识。可惜,我们多了一份我们不应该拥有的遗产。这对于那些抱残守缺的立论而言,实在是一种难得的清醒认识。

我们也许已经习惯了传统的阅读与书写,对于曾庆仁这种“民间写作”的非主流化作品,我们也许会存在着许多困惑。这是散文吗?这是诗歌吗?这是小说吗?它什么都不是,它又什么都是。笔者认为,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对这样的作品诞生持包容与喜悦的态度,尽管作者不需要廉价的喜悦与肤浅的叫好。曾庆仁先生在书中说,世界上一切喜悦几乎都是虚假的,美丽终将疲惫。我想接着说,喜悦也有真实的,美丽将超越时代。《虚度一生》的思考与书写都是真诚的,诗人的思想与哲学的生命将永远不老。

[1]曾庆仁.虚度一生:1册[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

[2]刘 斌.风义生平师友间——记陈寅恪与王国维[J].读书文摘,2007(7):14-18.

[3]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邢培明,陈圣生,李哲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114.

[4]曾庆仁.虚度一生:2册[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

[5]曾庆仁.在《虚度一生》研讨会上的发言[EB/OL].(2013 - 05 - 01).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25fb860101euzm.html.

[6]潘年英.从文学自觉到文化自觉[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247.

猜你喜欢
人格诗人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拿出精神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