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视角下的网络组织治理:一个文献综述*

2013-08-15 00:44兴,司
关键词:协同效应结点信任

曹 兴,司 岩

(1.中南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2.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湖南株洲412003)

知识、信息和网络等构成企业组织发展的关键要素。企业通过合作,进而结成联盟,形成网络组织,具有利益共享、能力互补等特点。这种网络组织介于市场与科层组织之间,既不像市场那样依靠契约进行交易,也不像科层组织那样通过权威关系来协调行动。Federico Bulera(1989)研究认为,网络组织是一个可识别的多重联系和多重结构的系统,在组织内部,结点和具有高度自组织能力的网络组织,在“共享”和“协调”目标,以及松散、灵活的组织文化理念的支持下,共同处理组织事务,维持组织的运转,实现组织的合作[1]。David和Karen(1994)认为,网络组织是独立的组织,为共同的目标,在相互依赖的组织之间建立的联系,这种联系既体现在价值增值系统的成员之间建立的垂直联系,也体现在现实存在,以及与潜在的竞争者之间建立的水平联系[2]。通过文献梳理,很多学者都认为:网络组织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并在能力互补、降低交易费用、扩大知识信息交流等方面具有巨大优势。Duhaime(2002)认为,协同效应的产生需要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网络组织和协同效应间的非线性实现路径,不可能仅仅通过网络的形成实现[3]。Prigogine(1977)从耗散结构理论角度,认为系统向有序发展的内部关键动因是复杂系统内各要素的非线性互动,这种互动反应能够促使各要素间产生协同作用和相关效应,从而使系统变为井然有序[4]。合作各方期望通过分担研发成本、分散经营风险、增强核心能力获得协同效应,但是要使预期转变为现实,就需要借助网络组织治理的手段。Etzioni(1964)指出,组织间关系和相互作用只有通过多手段方式对组织进行治理,从而提高每个组织的效能,促进组织间的关系[5]。Campbell和Luchs(1998)探讨了联盟运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矛盾、差异和信任等问题,指出联盟组织治理的必要性[6]。

本文从协同的视角,对网络组织治理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通过对网络组织中的协同效应,网络组织治理的机制以及绩效进行综述,解析治理机制下网络组织间各要素的协同,以及协同机理对网络组织治理绩效的影响,旨在为网络组织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 协同与网络组织治理的关系

协同表现了元素在组织整体发展运行过程中协调与合作的性质,组织结构中元素各自之间的协调、协作,形成拉动效应,推动事物共同前进。Homans(1951)通过分析组织成员间互动行为、成员亲密程度以及与组织外部体系间的关系,将研究的视野拓宽到外部体系,认为高频互动是组织间协同的来源,并能够促进关系资本对组织的投入[7]。Ansof(1965)将协同定义为使企业的整体效益大于由各独立组成部分总和的效应,认为企业实现协同效应可以通过寻求合理的运营、投资、管理、战略安排等方式,改善投入要素配置与环境条件[8]。Haken(1969)正式提出协同学,并于1971年与Graham合作,进一步阐述了协同学的相关概念,认为协同系统在外参量的驱动,以及在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下,通过自组织的方式,在宏观尺度上形成功能有序的结构、特点及演化规律[9]。Haken之前的学者对协同的概念进行了定义,认为协同主要是指企业内部的协同,但网络组织中的协同是具有自组织特征的多元互补协同。这种网络组织协同主要依赖于关系体制作用,不同于市场机制和行政机制作用下的随机协同和捏合协同,而结点之间的长期互动使合作各方产生“价值观和谐”的归属感。Kanter(1989)认为多元化战略能够促进各要素间的协同,同时增加企业价值,因此多元化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对协同效应的追求[10]。Porter(1985)基于价值链的理论视角,对战略单元间的协同机制和过程进行分析,认为协同过程就是资源和技术共享的过程[11]。

以上对协同内涵的研究,以及协同与网络组织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从网络组织治理相关研究来看,协同与网络组织治理具有一定的联系,Kooiman&Vliet(1993)在对网络组织治理进行了界定,指出网络组织治理所需要的结构和秩序不能由外部强加,需要依靠相互影响的行为者的互动和协作[12]。Bryson &Crosby(1992)认为,在单个组织单元无法独自完成各自使命的情况下,网络组织设计运用有效的制度进行治理的行为被称为网络组织治理[13]。Messner et al(2000)将网络组织治理定义为一定程度上相互作用的自治行为主体之间的谈判[14]。Milward &Provan(2003)提出了网络组织治理的核心、目标和治理主体,他们认为网络组织的核心在于管理规则的设计,并且以为协同效应创造条件为目标,治理主体一般包括企业、非盈利组织以及公共部门的代理人[15]。

结点的互动是网络组织治理的基本特征,依靠结点间的彼此协同完成。利益相关者理论衍生出共同治理概念,进而奠定了网络组织治理理论的基础。在网络组织治理理论中,合作结点被认为互为利益相关者,其治理实际上是利益相关者(合作结点)之间多向的互动治理。合作结点从追求网络整体利益(即协同效应)出发履行合约,进而分享合作利益。孙国强(2004)扩展了关系与互动的JM模型,从关系、协同、互动三者之间的联系,探讨网络组织的治理逻辑[16]。李维安(2005)等认为,协调方式是网络组织治理目标实现的关键参数[17]。彭正银认为网络组织治理目标在于协调与维护[18]。Juga(1996)认为,网络组织中协同效应的获得,取决于企业间的互动交叉程度,以及与业务过程、外部环境等相互协同的能力[19]。Dunning(1997)研究发现,在经济系统转型过程中,大型跨国公司与中小型企业会通过建立合作关系,形成交互的密集网络,以此来获取协同效应[20]。从依赖关系来看,网络组织中的个体单元为了获得单个个体单元不可能获得的合作收益,向合作伙伴提供其核心资源和功能,,形成了一个互动协同与资源共享的活动集合。所以,从整体来看,网络结点在合作关系中都具有内外资源相互融合特征,网络组织治理也是基于对协同效应,以及互补资源的追求开展的,治理行为则依靠合作关系结点的协同运作。

二 协同与网络组织治理机制

网络组织治理机制是网络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协调网络间关系。目前的网络组织中,合作各方由于追求私利的本性,往往试图利用不对称信息和不完全契约谋取私利,而网络组织治理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抑制合作各方采取投机行为的动机,保证其同步互动并高效有序地协同。网络组织合作结点间的协同过程,不仅是一个学习过程,也是一个适应过程。

为了获得显著的协同效应和自由的发挥空间,合作结点间频繁地进行互动。在演化方式逐渐固定形成之后,合作结点则受到这种演化方式和网络组织整体互动模式的支配,因此,网络的演化方式和运行规则制约与推动着合作结点间的协同过程。Robinsonhe&Stuart(2000)的研究认为,在复杂的网络组织中,有效的治理机制可以抑制结点间机会主义的产生,并为合作结点之间的信息分享、分工合作、决策协调与协作利益的合理分配提供基础[21]。如果缺乏有效的治理机制,合作者因利益分配所引起的分歧和矛盾将会扭曲合作关系和行为并使合作伙伴关系瓦解。

(一)关系治理机制

关系治理是指影响企业间个体行为、非正式协议与默认的行为准则。Mesquita et al(2008)基于购买者与供应商间关系的视角,分析认为关系治理机制主要包含基于信息交换的承诺,基于互助的承诺和基于互惠的承诺的三种治理机制,并且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关系治理机制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22]。Dyer&Singh(1998)通过研究关系性租金的获取,认为关系治理机制包括自我实施机制和第三方实施机制,但是由于自我实施机制具有降低契约成本、监督成本、适应成本、重新缔约成本等特征,导致其更加有效[23]。Poppo&Zenger(2002)认为,交易治理机制是以契约约束为主要治理手段,强调网络组织治理的过程性,而关系治理机制主要借助信息交换、互助与互惠等工具,更加强调协同效应的实现[24]。尹建华(2004)基于网络结构治理和网络关系治理视角,分析了资源外包网络的治理特点和作用机制[25]。

Larson(1992)的研究认为,经济层面的网络组织治理机制是指企业通过密切的沟通、共享管理系统,协调合作的项目等方式的一种协同机制,明显区别于企业间一般性交易关系;社会层面的网络组织治理机制则主要依靠信任、道德和义务等因素,结合声誉树立等手段,推进企业间的协同[26]。Larson从经济与社会两个层面,分析了企业网络组织的治理机制。Greve&Salaff(2003)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逻辑延伸,提出运用契约或委托代理机制等经济手段,约束合作双方的协作行为;运用信任与互惠机制等社会手段实现对合作双方行为的约束[27]。Jones et al(1997)以社会治理手段为切入点,将社会治理机制和结构嵌入理论融合到关系契约模型当中,并将传统的交易费用理论的三个维度扩展到包括项目复杂性的四重维度[28]。我国学者彭正银(2002)认为,网络组织治理机制具有内生、外生的双向动态均衡特性,主要由互动机制和整合机制构成的[18]。郝臣(2005)认为,网络组织治理需要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理机制,正式治理机制和关系治理机制分别适用于组织创建初期和发展时期[30]。武志伟等(2005)通过实证研究认为,保持一定的关系强度有助于提高网络组织结点的合作满意度和进一步合作的意愿[31]。李琼(2006)指出虚拟企业网络组织治理本质机制是关系型契约机制,这种机制会促使合作成员投入足够的关系专用性资源[32]。

(二)信任机制

信任是建立互相依赖合作关系的基本条件,双方由信任得到的回报收益是建立合作关系的基础。由于信任本身的传递特征,可促使信任在网络组织不同结点间转移,进而形成多分协同关系。网络结构以及复杂的网络关系不但有利于获取合作伙伴的资源和能力,而且有利于合作主体间的交流和共享。Gulati(2000)指出网络组织治理中的契约主要是以信任为基础的隐含契约或心理契约[33]。

已有文献研究,大多都是从信任的角度,研究网络组织的治理机制。很多学者认为,信任机制是网络组织治理最主要的机制,认为信任机制是建立在组织之间的人际关系。有的研究主张选择单一的“信任机制”,作为网络的治理机制。Powell(1990)认为协同主要发生在紧密个体之间,交换对象间的关系也较为密切,且协同主体间往往结成利益共同体,彼此间形成相互依赖关系。这种协同关系常以可信承诺与情感作为纽带[34]。张喜征(2004)将信任作为唯一治理要素建立了虚拟治理机制模型,认为信任在网络组织治理中具有决策、协调、约束和简化等功能[35]。Lason et al(1993)研究了声誉、信任、互惠等因素在网络治理中的作用[36]。Hakansson(1996)的研究强调了信任因素对于网路组织成功的重要作用[37]。Jones et al(1997)认为网络治理机制的社会手段包括信任、限制性进入、联合制裁、宏观文化与声誉[38]。张青山等人(2003)将目标、信任与群体协商纳入到企业动态联盟的协调管理范围,研究了企业间动态联盟的协同机制[39]。卢福财(2005)利用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信任与网络组织治理绩效的关系。他指出,信任效应是网络组织成员合作的重要激励机制[40]。Bradach(1989)等学者则对信任作为网络组织的治理机制提出了挑战,认为信任并非网络组织治理的唯一重要变量,价格、权威与信任的要素集合是影响组织内部或组织间的互动的关键[41]。Zaheer et al(1997)研究认为,基于个人与组织间的信任机制对交易关系的绩效有正向影响[42]。Arcari et al(2002)从战略密切程度与技术经济整合程度两个维度,论述了不同的网络组织治理机制,如信任机制、协调机制和学习机制等[43]。芮鸿程(2002)指出网络组织的联结与运作机制除契约之外,还要靠信任与信用来保证运行[44]。蒲惠荧、陈和(2010)提出了网络组织治理的五个基本机制:信任机制、适应机制、协调机制、整合机制和维护机制[45]。信任治理机制可以提高网络组织的运作效率,相互信任的结点之间趋向于沟通和理解,实现不同背景的融合。而且,信任机制可以在网络组织治理中降低继续搜索信息的成本和犹豫不决对网络组织结点的影响。

如果不喜欢吃鸡蛋,黄婉秋说还有一个替代的方法,那就是把鸡蛋换成猪瘦肉。把100克猪瘦肉用盐、酱油、鸡精、料酒拌好,做成饼状,放进一个盘子,再把阿胶、川芎、当归、党参、黄芪分别放在肉饼的上面和下面,用中火蒸15分钟左右。蒸好之后,吃肉饼,同样可以起到养颜、美容的效果。中医认为,女性的气血是否充盈,运行是否畅通,是养颜的关键。而在黄婉秋的养颜方当中,有三味药是补血的,那就是当归、川芎和阿胶;有两味药是益气的,就是黄芪和党参。长期服用这些药,自然气血充盈,而且气血运行非常畅通,所以她的气色也就自然会与众不同了。

三 协同与网络组织治理绩效

现有的关于网络组织治理绩效的研究通常都是从网络组织各具体模式展开的,在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整理、归纳、分析的基础上,认为网络组织治理绩效为:网络组织中各结点在共同遵守约定或协议的基础上自组织运作所带来的结果,包括网络组织整体能力以及运行效果的提升。Adobor(1999)认为,网络组织成员经过充分的共同调整、相互适应后,实行有序、对称的功能衔接,在过程上达到耦合的状态,从而实现协同效应[46]。协同对网络组织治理绩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网络效率、资源配置以及风险分担上。Lado et al(1997)解释了如何通过网络组织的协同作用分享资源、分担风险而获得持续性的经济租金,强化了对协同影响企业网络绩效提升的作用[47]。

(一)协同对网络效率的影响

协同的建立及其深化,有助于网络组织的高效率运转。在一般的网络间互动关系中,交易双方往往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进行交易,价格谈判、合同签订、获取信息等交易活动需要充分的准备,以确保复杂交易的完成。由于信息搜寻成本、交易协调成本和合约缔结成本的存在,不但增加了交易风险并且损害了网络运转的高效性。Parkhe(1991)提出,协同超越了以价格为导向的市场交易关系和交易方式,在合作双方信任的基础上,双方紧密高校的协同合作所导致高质量的信息传递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上述的交易成本,降低了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可能,为网络组织间协同机制的形成扫清了障碍[48]。

Anna(2005)认为:一些社会性因素,如制度和文化等会影响网络组织的运作绩效,进而影响网络的效率,但是这种社会性因素会由于网络组织成员的联合而改变[49]。Doz(1996)认为,高效的任务合作水平可以有效改进网络组织的运行效率,从而影响联盟的成功[50]。Ranjay和 Guluti(1998)认为合作伙伴之间常规信息的交流效率会显著影响网络组织治理绩效,而这种信息交流效率很大程度上由网络运行效率决定[51]。韩炜(2011)认为企业间的互动模式不但有利于高效地解决分歧,协调彼此间的矛盾,并因此降低协调成本[52]。Powell(2005)认为网络组织能够利用协同机制中的依赖与互补原则,通过合理分工,使合作主体承担不同的任务,形成多样化整体性的协同目标驱动,高效地配置与整合资源[53]。Gulati(1998)对汽车产业的关系嵌入和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关系嵌入和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合作伙伴之间丰富的信息交流能够对对机会主义行为产生抑制作用,进而提升联盟绩效[54]。Uzzi(1996)认为,在协调组织间关系方面,协同机制比价格机制更有效,更持续[55]。因为相较于价格机制,协同机制能够通过高效和高质量的信息交换,加速信息在企业间的传递,进而大大缩短了市场反应与企业调整之间产生的时滞,从而提高双方协同的效率。

(二)协同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通常在市场交易中,随着市场需求波动与生产者调整之间的时滞增加,会导致市场出现更长时间的失衡的状态,进而引发资源配置的完成时间增长,在这种情形下,市场和往往只能实现次优配置[56]。从关系学说与资源基础理论的组合视角来看,企业间的网络关系是企业获取发展所需必要资源以及和资源互补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的关键路径。Gulati(1998)认为网络组织中企业间的联结集合了不同企业或组织的互补性资源,而企业间经由信任渠道建立的协同关系能够提升和扩展企业获取互补性资源的速度和广度,进而改善网络组织层面资源集合的配置与整合效率[57]。网络组织结点间协同的效率和效果,会决定网络中资源周转的有效性和速率,进一步强化资源交换,并在网络结点间开拓新的路径,网络组织结点进一步调整自身的资源配置策略。Uzzi(1997)的研究强调了信任对于企业获取资源机会的重要作用,认为企业间基于信任的协同能够增加企业获取资源的可能性,当资源在企业间进行转化时,信任能够提升这种转化的灵活性和便捷性[58]。Harrison(1991)认为,依靠关系性契约的协同伙伴关系是产生协同效应的前提,资源的互补性通过协同关系的建立进而给网络组织治理绩效带来积极影响[59]。赫晓峰(2004)从资源组合配置角度研究战略联盟的绩效,把网络组织间信任和协作引入分析框架[60]。李建等(2007)对影响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绩效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联盟伙伴之间的资源配置、战略匹配等因素会对联盟绩效产生显著影响,而联盟伙伴间的资源匹配主要依赖于成员间良好的信息共享和高效的协同机制[61]。

企业间基于信任的协同合作能够产生资源获取便利性,这种便利性对于单个网络结点和整个网络组织的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网络结点间通过协同合作,进行高效的资源转化和信息传递,使企业的生产流程和生产水平更好地匹配于市场需求的波动,从而解决网络组织中资源的次优配置问题。此外,网络组织结点间的协同合作能够促进具有资源优势的结点间进行频繁的要素互动,获取对方的互补性资源,弥补自己劣势,提升自身的资源深度,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资源在价值链上乃至价值网络内的配置不均衡问题,也会由于资源在网络组织内的频繁周转而得到缓解。

(三)协同对风险分担的影响

由于在不同网络组织中,合作各方参与协同合作的目标差异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网络组织的风险。网络组织的治理绩效,除了表现在对网络效率的提升和资源配置的优化,更重要的是表现在降低网络组织风险,获取显著的协同效应上。因此,通过协同方式降低网络组织风险,需要网络组织结点间加快信息共享。

Duhaime(2002)等人指出,网络组织的资源与能力方面的差异,导致了网络组织风险的不同,其原因是由网络组织结点协同程度的差异[62]。Uzzi(1996)研究了网络关系对于风险承担的影响,认为网络关系对于风险承担的影响主要分为两个维度:首先,网络关系通过社会手段提供一个与已知投资人相匹配的结构,通过减小结构的复杂性,进而降低风险;其次,在高风险情况下,网络关系通过将行动者连接起来,提供了一条担保途径,这种担保措施能够提高行动者资源获取,风险预见和承担的能力[63]。Porter(1993)认为,以协同关系为基础的网络组织能够降低投资发起方的风险,在企业不使用市场关系寻求投资的情况下,企业通过基于协同的网络关系能够获得资金支持和投资项目[64]。陈守明(2002)在网络治理的进程中,参与者需要运用协调方式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完成复杂性任务,这不但能够维护网络的整体功效、运作机能,而且能够降低任务风险[65]。彭正银(2003)在此基础上又加入了“分享”这一理念,即网络组织治理的最终目标是对低风险、稀缺资源与信息以及创造价值的分享[66]。Pelton(2002)认为,网络组织成员之间之所以偏好形成合纵连横的网络化协作,其根本原因在于,网络化协作可以将部分市场风险内化为协作网络内部风险从而将其化解,更为重要的是,不同合作者共同投入自己的核心能力和优势资源,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并通过交互作用产生高于平均水平的协同效应[67]。

从协同视角来考察网络组织治理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网络组织间高质量的信息传递降低了再搜寻的成本;网络组织结点间互动学习强化了知识的积累;信任与声誉等因素则拓展了获取资源的渠道,减少了机会主义风险。这些因素提高了组织内网络效率,促进了资源实现最优配置以及风险的多方分担。

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是:

1.注意到网络组织整体性治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提出了基于信任、声誉、学习互动、协调以及多元化的治理机制,但尚未揭示网络组织治理的一般性规律。

2.只有少数学者研究了协同与网络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大多数文献对治理过程中的机制、绩效等问题单独进行了研究,但是没有注意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也没有构建网络组织治理的体系框架。实际上,网络组织治理的关键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互关系,深入揭示这些关系是掌握网络组织治理规律的基础。

3.缺乏从系统视角与逻辑过程认识网络组织治理,对网络组织治理问题的研究分散而肤浅,既没有构建出整体框架,也未深入研究协同在网络组织治理中的作用机理。

本文认为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1.网络组织治理的系统性研究。网络组织的整体性治理,以及多元协同治理模型的构建具有很高的复杂性,必须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交叉研究,国外这方面的研究已经起步,需要进行针对性探索。

2.复杂网络下的网络组织治理。在复杂网络环境下,组织结点不仅悬挂于多重的、复杂的、重叠的关系网中,而且网络可以表现为不同于单个企业的无形结构模式,要探讨这种网络结构下的治理问题,需要超越单个企业分析系统整体。由于复杂网络日益成为研究热点和难点,复杂网络中的网络组织治理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3.网络组织治理绩效的评价。由于协同的理论意涵在于整体的价值创造和提升,所以网络组织的治理绩效应主要表现在网络整体的协同效应上。由于评价过程中,数据收集和测度的难度大,目前关于网络组织评价的实证研究非常少。因此,绩效评价需要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上的创新,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价值。

[1]Federieo Butera.Adapting the Pattern of University organization to the Need of Knowledge Economy[J].European Joumal of Education,2000.

[2]David WCravens,Shannon and Karen Craven.Reforming the Traditional Organization:The Mandate for Developing Network[J],Business Horizons,July - Aug.1994.

[3]Duhaime,Irene M,et al.Determinant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Network Organization Form:A Pilot Study[R]Working Paper,2002.

[4]Nicolis G,Prigogine I.Self-organization in nonequilibrium systems[J].1977.

[5]Etzioni A.Modern organisations[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 Hall,1964.

[6]M Goold,A Campbell,K Luchs.Strategies and styles revisited:strategic planning and financial control[J].Long Range Planning,26(1993):49 -60.

[7]Homans G C.The human group[M].Transaction Publishers,1951.

[8]Ansoff H I.The New Corporate Strategy[M].Assisted by Edward J.McDonnell Wiley,1988.

[9]Haken H.Synergetics.an introduction[J].Springer Series in Synergetics,Berlin:Springer,1983,3rd ed.,1983,1.

[10]RM Kanter.The new managerial work[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89,67(6):85 -92.

[11]ME Porter,VE Millar.How information gives you competitive advantag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85,(7):149-174.

[12]Kooiman J,Vliel M V,Jentoft S.Rethinking the Governance of Fisheries,in Creative Governance Opportunities for Fisheries in Europe[M].Londorz SAGE,1999.

[13]Bryson J M,Crosby B C.Leadership for the common good:Tackling public problems in a shared-power world[M].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2.

[14] Messner D,Meyer- Stamer J.Governance and networks.Tools to study the dynamics of clusters and global value chains[J].Duisburg:INEF,2000.

[15]Milward H B,Provan K G.Managing networks effectively[C]//National Public Management Research Conference, Georgetown University, Washington, DC October.2003.

[16]孙国强.西方网络组织治理研究评价[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8):8-12.

[17]李维安.网络治理:内涵、结构、机制与价值创造[J].天津社会科学,2005(5):59-63.

[18]彭正银.网络治理理论探析[J].中国软科学,2002(3):51-55.

[19]Juga J.Organizing for Network Synergy in Logistics:A Case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Logistics Management,1996,26(2):51-67.

[20] Dunning JH.Alliance Capitalism and Global Busines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 ledge,1997.

[21]Robinson,David T,Stuart,Toby.Network Effects in The Governance of Strategic Alliances in Biotechnology[R].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Chicago,2000:1 -48.

[22]Mesquita L F,An and J,B rush T H.Com paring the Resource based and Relational Views:Knowledge Transfer and Spillover in Vertical Allianc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8,29:913 - 941.

[23] Dyer J,Singh H.The Relational View:Cooperative Strategy and Source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660-679.

[24]Poppo L,Zenger T.Do Form al Contracts and Relational Governance Function as Substitutes or Complement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2,23:707 -725.

[25]尹建华.资源外包网络的治理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81):42-47.

[26]Larson A.Network Dyads in Entrepreneurial Settings:A Study of the Governance of Exchange Relationship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2,37(1):76-104.

[27]Greve A,Salaff J.Social Networks and Entrepreneurship[J].Entrepreneurship:Theory and Practice,2003,28(1):1-22.

[28]Jones,Candace,William S.Hesterly.A general theory of network governance:exchange conditions and social mechanisms.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7(4).

[29]郝 臣.信任、契约与网络组织治理机制[J].天津社会科学,2005(5):1-9.

[30]武志伟,茅 宁,陈 莹.企业间合作绩效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基于148家国内企业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5(9):99-106.

[31]李 琼,张 华.虚拟企业网络治理模式构建研究[J].甘肃科技.2006(9):87 -89.

[32]Gulati,Ranjay et al.Strategic Network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Vol.211 ,781 -790.

[33]Powell W W.Neither Market nor Hierarchy:Network Forms of Organization[A].Staw R Cummings L L.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C].Greenwich,CT:JA I press.1990.

[34]张喜征.虚拟企业治理机制研究[J].工业企业管理,2004(11):48-53.

[35]Larson A,Starr JA.A network model of organization formation[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3,17:5-15.

[36]Hakansson H,Sharma D D.Strategic alliances in a network perspective[J].Networks in marketing,1996:108-124.

[37]Jones C,Hesterly W S,Borgatti SP.A general theory of network governance:Exchange conditions and social mechanism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7,22(4):911-945.

[38]张青山,游明忠.企业动态联盟的协调机制[J].中国管理科学,2003,11(2):96-100.

[39]卢福财.基于交易收益的网络组织效率分析[J].管理世界,2005(10):157-158.

[40]J L Bradach,R G Eccles.Price,authority,and trust:From ideal types to plural forms[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89,15(1):97 -118.

[41]A Zaheer,S Zaheer.Catching the wave:Alertness,responsiveness,and market influence in global electronic networks[J].Management science,1997(43):1493 -1509.

[42]Arcari,Anna,et al..The governance of network organizations:Assessing the role of traditional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R].Working Paper.2002.

[43]芮鸿程.联盟型网络组织的动因与运行规则探析[J].财经科学.2002(2).

[44]蒲惠荧、陈和.企业网络治理理论综述[J].博士论坛.2010(4):12-14.

[45]Adobor H.Governing exchange in strategic alliances:the dynamics of interfirm trust[D]. Concordia University,1999.

[46]Lado A A,Boyd N G,Hanlon SC.Competition,Cooperation,and the search for Economic Rents:A Synergetic Model[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7,22(1):110-141.

[47] Parkhe A.Interfirm diversity,organizational learning,and longevity in global strategic allianc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1:579 -601.

[48]Grandori A,Soda G.Inter-firm networks:antecedents,mechanisms and forms[J].Organization studies,1995,16(2):183-214.

[49]Doz Y L.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in strategic alliances:initial conditions or learning process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S1):55 -83.

[50]Zaheer A,Gulati R,Nohria N.Strategic network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3):203 -215.

[51]韩 炜.企业网络组织治理机制与绩效:基于协同视角的研究[J].软科学,2011,25(6):97 -102.

[52]Powell W W,White D R,Koput K W,Jason O S.Network Dynamics and Field Evolution:The Growth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 in the Life Science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2005,110(4):1132-1205.

[53]Gulati R.Alliances and Network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8,19:293 - 317.

[54]Uzzi B.Social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in Inter-firm Networks:The Paradox of Embeddednes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7(42):35 -67.

[55]Uzzi B.The Sources and Consequences of Embeddedness for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Organization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96(61):674-698.

[56]Gulati R.Alliances and Network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8,19:293 - 317.

[57]Uzzi B.Social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in Inter-firm Networks:The Paradox of Embeddednes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7(42):35 -67.

[58]Harrison JS,Hitt M A,Hoskisson R E,et al.Resource complementarity in business combinations:Extending the logic to organizational alliances[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1,27(6):679 -690.

[59]赫晓峰,李 钢.战略联盟中资源与绩效关系模型[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4,25(5):76-82.

[60]李 健,金占明.战略联盟伙伴选择,竞合关系与联盟绩效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1:161-166.

[61]Duhaime,Irene M .et al..Determinant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Network Organization Form:A Pilot Study[R]Working Paper,2002.

[62]Uzzi B.The sources and consequences of embeddedness for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organizations:The network effect[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96:674-698.

[63]Porter A,Sensenbrenner J.Embeddedness and Immigration:Notes on the Social Determinants of Economic Action [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3,98:1320-1350.

[64]陈守明.现代企业网络[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65]彭正银.网络治理:理论与模式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66]Pelton L E,Strutton D,Lumpkin J R.Marketing channels:A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Approach [M].McGraw - Hill,2002.

猜你喜欢
协同效应结点信任
中国整体与区域居民收入周期的协同效应分析
基于八数码问题的搜索算法的研究
Ladyzhenskaya流体力学方程组的确定模与确定结点个数估计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矿区老年群体健身方式的协同效应分析
共同配送协同效应评价体系构建
信任
火山岩气藏体积压裂多裂缝协同效应及控制机理
基于Raspberry PI为结点的天气云测量网络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