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雪,王利华
(1.河北联合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9;2.成都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
散文、诗歌、小说和戏剧等是十分重要的文学体裁,它们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其中中国现代散文,即五四运动后的散文,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的科学。美学的产生和发展为文学作品的翻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人类的一种交流方式,翻译在人类文明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描述为另一种语言,因此,忠实于原文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译文同样需要“达”和“雅”来吸引读者,所以说翻译和美学是相连的。美学和翻译理论的结合就是翻译美学理论产生的过程。翻译美学在东西方都经历了一段很长的发展过程。在中国翻译美学理论发展历史中,许多学者为此做了很多贡献,如:朱光潜、刘宓庆、傅仲选等。其中,刘宓庆编著的《翻译美学导论》是翻译美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本著作。他指出,翻译美学理论包括翻译审美客体、翻译审美主体、审美过程和标准及翻译过程中的审美再现。张培基,作为一位知名翻译大家,为中国散文翻译做出了很多贡献。他翻译的多篇散文都被收录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值得我们翻译学者深入学习和研究。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其作品中的实例来证明翻译美学理论在指导中国现代散文翻译方面的可实施性和价值。
审美客体指人的审美行为所及的客观事物。翻译的审美客体就是译者所要翻译加工的原文即指具有审美价值,因而能满足人的某种审美需要。审美主体指对审美客体进行审美活动的人;翻译的审美主体就是翻译者。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有双重任务:对美的认识和鉴赏以及对美的再现和创造。审美客体有两个系统构成:审美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形式系统是指音、词、字、句等外在形式,非形式系统是一个不确定的、非计量的、无限性系统,其本质特征就是它的模糊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情、志、意、向。审美形式系统非常具体,常常成为翻译学家研究的对象,本文也将详细研究如何从审美形式系统看散文翻译。
语音是语言承载审美信息的基本形式手段之一。我们要把握这个层级中所呈现的审美形式信息的目的,是要求原语与译语在语音美上的形式对应或效果对应。语音涉及一些我们常见的用法,如重音、语音语调、头韵拟声等。在原语的词语层,承载审美信息的基本手段可以涵盖在“用词”这个大题目中,其中涉及选词、语域、搭配。另一个方面是利用词语的各种修辞手段,这是词语层承载审美信息的积极手段。词是语言中能承载审美信息的最重要的基本单位,因此它的审美信息承载能力非常强。句段中的审美信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句法变异”,利用语法的模糊性产生美感;第二类是“频度”即句子结构虽没有什么对常规结构的变异,但常规句式的频繁出现就成了变异;第三类是语用性、功能性的句式安排,即在特定的语境中承载了审美信息,利用形式的整体性及和谐统一等手段产生美感。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先后于1999年、2003年和2007年出版过三辑。作者张培基正是参照翻译美学理论即从审美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方面来进行现代散文的翻译。本文主要从审美形式系统出发从拟声词、头韵、暗喻、拟人和色彩词等方面,分析其如何成功地进行现代散文翻译的美感再现。
拟声指模拟自然界声响,需要人的主观情感蕴含在内的,从而产生相类似并让人认同或感知的声音的一种修辞手法。拟声的应用可使文章生动易懂,对读者来说更具吸引力。但是,拟声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翻译又十分繁琐。
(1)怕就怕三杯下肚,豪情大发,嘟嘟嘟,来个瓶底朝天。
—《快乐的死亡》(张培基,1999,135)
The trouble is after three cups of alcohol he will get wild and unrestrained and end in gulping down a whole bottle.
—Happy Death (张培基,1999,136)
原文中,作者采用拟声词“嘟嘟嘟”来形容喝酒时的爽快,张培基在处理时采用了gulping,采用一般进行时形容大口的喝酒,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原文中一直喝酒的状态。
(2)没有笑,没有话语。只有雨声:滴—滴—滴。
—《梦》(张培基,1999,38)
No more smile,no more chitchat.Only the drip drip drip of the rain.
—Dream(张培基,1999,39)
译文选择了动词drip 而并非拟声词来形容滴滴雨声,张培基将此动词重复运用,还能表达雨声的力量。叠词的应用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还能使读者感受到临窗听雨的意境。
头韵是英语语音修辞手段之一,它蕴含了语言的音乐美和整齐美,使得语言声情交融、音义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头韵不仅常常应用在诗歌中,还经常应用在散文里。因为它不仅能为散文增添色彩,还能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
(3)在这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境至,使我们经过此段道路的人,感到一种壮美的趣味。是非有雄健的精神的,不能够感觉到的。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张培基,1999,4)
Nevertheless,there is also in this section a spectacle of enormous magnificence that inspires in us passers-by a delightful sensation of splendor.And this delightful sensation,however,can only be shared by those with a heroic spirit.
—National Crisisvs Heroic Nation (张培基,1999,5)
译文将“奇绝、壮美的趣味、感觉”分别翻译成‘spectacle,sensation of splendor,shared’,使用了同一个辅音‘s’,这样读起来就有和原文一样一气呵成的感觉。这样更是展现了原文的形式美学功能。
暗喻,又称为“隐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因为暗喻的翻译总是为文章添彩的,所以译者通常在这方面的处理上都推敲万分以期得到更好的效果。
(4)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
—《巷》(张培基,1999,124)
The lane,in terms of the art of urban architecture,is like a piece of prose of gentle gracefulness or a painting of classic elegance and simplicity.
—Lane (张培基,1999,125)
原文中,作者将“巷”比喻成了散文和图画。此二者皆具小巷安静古朴又韵味十足的特点。张培基在处理四字短语时,将“飘逸恬静”译为‘gentle gracefulness’,同时将“古雅冲淡”处理为‘classic elegance and simplicity’,运用头韵翻译技巧的同时,也使译文读起来熠熠生辉。
拟人是指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的。张培基在散文翻译中,也注重拟人用法的翻译。不仅增加了译文的生动性,又保持了原文的美学功能。
(5)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质朴,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伟丈夫!
—《白杨礼赞》(张培基,1999,72)
You may call them unattractive,but nevertheless they are big and tall,honest and upright,simple and plain,earnest and unyielding—and not without gentleness and warmth though.They are giants among trees!
—Tribute to the White Poplar(张培基,1999,73)
文中“伟岸、正直、质朴、严肃、温和”等形容词都是用来形容人的形态特征。张培基在处理的同时都采用了并列的词组以保持原文的工整,同时选词也是恰到好处的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色彩词
色彩词常被应用在散文创作中,它们以自身的魔力为文章增添色彩,使读者读来赏心悦目。
(6)蔷薇的花色还是鲜艳的,一朵紫红,一朵嫩红,一朵是病黄的象牙色中带着几分血晕。
—《路畔的蔷薇》(张培基,1999,58)
They were still fresh in colour.One was purplishred,another pink,still another a sickly ivory-yellow slightly tinged with blood-red.
—Wayside Roses(张培基,1999,58)
此例鲜明地展示了张培基在色彩词的翻译处理方面展现的张力,尤其是最后一个“病黄的象牙色中带着几分血晕”,译为‘sickly ivory-yellow slightly tinged with blood-red’更是忠实于原文。‘ivory-tower’和‘bloodred’的结合使句子结构整齐,读者更易联想。
下面我们将散文中最为常见的排比句式拿来作为比较,看看张培基是如何处理排比句式的翻译的。
(7)爱逐臭争利,锱铢必较的,请到长街闹市去;爱轻嘴薄舌的,争是论非的,请到茶馆酒楼去;爱锣鼓钲镗,管弦嗷嘈的,请到歌台剧院去;爱宁静淡泊。沉思默想的,深深的小巷在欢迎你。
—《巷》(张培基,1999,124)
Those who strive after fame and gain,and haggle over every penny,please go to the downtown area!Those who are sharp-tongued and quarrelsome,please go to the teahouse or restaurant!Those who love deafening gongs and drums as well as noisy wind and string instruments,please go to the opera house or theatre!Those who are given to profound meditation and a quiet life without worldly desires,welcome to the lane!
—Lane (张培基,1999,126)
原文中,作者应用了四个排比的句式来表达他对小巷的热爱之情。张培基将之处理为‘'Those who….’的句式,不仅使译文结构整齐,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
张培基的译作是现代散文翻译的代表,其著作《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现代散文的翻译列举了很多很好的实例。参照刘宓庆翻译美学观点,本文从主要从审美形式系统,即音、词、字、句等方面来具体剖析散文翻译的美感是如何再现的。本文选用每个层面最为典型的例句进行分析,拟声和头韵是音这一层面的代表。暗喻、拟人及色彩词是词这一层面最为鲜明的特征,从其典型例句的翻译处理上,我们也能领悟到应如何处理这一层面的翻译。至于句段翻译,本文挑选了三辑中最为典型的一例,排比对仗用词华丽,这也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
本文从审美形式系统分析了张培基是如何娴熟地将翻译美学理论应用到现代散文翻译中的。通过这些实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张培基将翻译美学理论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得以完美再现。更重要的是,通过研究,我们也学会了如何在实际翻译工作中应用翻译美学理论。
[1]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2]刘宓庆.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3]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第二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