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哈代中短篇小说中有关“追求”主题的探讨

2013-08-15 00:53
关键词:追求哈代托马斯

陈 俊

(吉林动画学院外语教学部,吉林 长春 130012)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19世纪后期富有影响力的小说家和诗人,作为维多利亚时代极具个性的作家在英国文坛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他对人性有着深入的剖析,通过小说创作,他对人本身的探讨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更真实地反映了他的情感和心理。

一、托马斯·哈代对于人的自然与自由之意象解读

托马斯·哈代是自然那迷人魅力的发现者,他在小说中刻意地描绘一些自然景象,在他小说创作中描写的自然,从有生命的植物、动物,到无生命的山石、小岛,我们都会从他的笔触中感觉到自然带给人们心灵的震撼。从这些自然意象出发,他极其深刻地挖掘了意象之后所深藏的意义:人的自由,人的追求。

如《意中人》是托马斯·哈代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其中用这样一段文学对海边的天然风光进行了描述:“高耸的岩壁,房屋顶上叠架着房屋……菜园地的一切悬挂在半空中……这一切,在色彩斑斓的大海的衬托下……形成一幅别致的景观。”托马斯·哈代描写的天然之风,能够感受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一切,给人奇异拙朴之感。而托马斯·哈代也以此美景衬托出主人公雕塑家皮儿斯通一生的情感追逐历程,这广阔的自由空间培养了主人公的艺术美感,使其有了心灵的寄予和精神的默契,由此创造出充满智慧并具有空灵之美的雕塑作品,托马斯·哈代以此来说明主人公皮儿斯通不曾放弃他的追求,是与他自然品格的生活环境的熏陶有密切关系的。英国的地理状况决定了英国文学离不开岛,如托马斯·哈代在作品中充满感情地叙述了:“伸手摸身边的岩石,感到热乎乎的,这是岛在午睡时的体温。”说明了生活在此的人们与小岛是多么的亲密,在感受小岛的温情同时,展示了英国岛民的特有情怀,实现了人与自然之间最高境界的默契追求。

在谈到岛这种自然意象的同时,自然会想到另外两个隐含的意象——大海和大陆,与大陆相隔的小岛必定也是远离尘嚣的,非常宁静的,而反过来说,汹涛拍岸必然惊起岛民强烈的探索欲,他们在安静的岛上有充分的时间去思索各种问题,而大陆正是他们理想的去处,他们的精神追求是获得新知的热望,正如托马斯·哈代小说中的一个非常突出的例子就是巴普蒂斯塔的作为小农的父亲为了让她获得新生活,肯花大笔金钱送她去大陆读书。在一系列短篇小说里,托马斯·哈代通过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创造出他们独有的一套精神哲学,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些主人公都会从托马斯·哈代描述的不同的路上走向我们。例如:在小说《美丽的独身》中,“从卡斯特桥过来的北大路枯燥单调、行人稀少”;前面我们所述的《意中人》里的主人公皮儿斯通:“一位与当地人素不相同的行者在一条陡斜的路上攀行”;等等,这些都是托马斯·哈代有意安排的,他通过路的意象来代表求索、开拓的象征,而我们还会从他的小说中体会到:“路”没有平坦的,它们都是曲折难行、人烟稀少的,他用这种意象来说明了人生道路的艰辛。托马斯·哈代出于求索的目的和精神对其小说进行精心布置,以此来实现自己精神探索过程,其价值主要是为了一种发现,意图由此来扩展思想的空间,实现精神和心灵上无限的自由,而这种“追求”也正体现了人的一种本能,精辟地道出了人生的真谛就在于永不停息地追求。

二、托马斯·哈代小说中的追求与本能

在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经济发展可以说是相当繁荣,人民在此时期得以安居乐业,但从另一方面看,人们在享受安定生活的同时也产生了思想上的懒惰与保守,尤其是在维多利亚时代尾声时,从繁荣已经渐渐走入没落,人们却仍处于思想的慵懒中,对要出现的各种危机没有认识,而生长于这一时期的托马斯·哈代则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危机,他深刻地思考人生,并在奋斗中不停地追求,并通过他丰富的书写表达了在这一追求中各种人性的显露。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需求中,各种人物不同的需要构成了他们生活的线索和轨迹,从中非常真实地反映了他们内心的思想。而这就要求我们弄清人需求的真实内涵,让我们来看一下马斯洛是怎么划分的,他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首先,人的第一层需要是生理的,这主要是针对物质方面,而满足了这一项,才会实现第二层安全需要,即人们应远离痛苦和恐惧,在此基础上才可以谈论到第三层次的需求——爱,但它要关系到第四层次的需求——尊重的需要,而只有在尊重的实现的基础上才会使人能够实现第五个层面的需要,即自我实现。托马斯·哈代就是通过小说来表达人们是如何追求生活真理,并从中揭示出在幸福背后人性真实的本质。

如托马斯·哈代小说创作的小说《一段纯粹的插曲》中的主人公巴普蒂斯塔,遵照父亲的意愿从小岛去大陆学习就是为了能拥有一份工作,这也是她一开始上学时就梦想实现的追求,而终于梦想实现成了一名小学教师时,她却因工作的平静而烦躁,基本物质追求得到满足后,进而产生新的矛盾,让主人公付出艰辛努力得到的小学教师职位变成了人生的枷锁。她决定嫁给生活殷实的黑德甘先生来甩掉这个工作,以此寻求心灵的自由和安宁,但真爱查尔斯的出现则让巴普蒂斯塔不安,因为她明白,她与黑德甘互不相爱。托马斯·哈代通过这个故事情节表现出人性背后“爱”需要的缺失。为了爱,巴普蒂斯塔本能地嫁给了查尔斯,而查尔斯不幸在结婚当天就死去了,主人公却由此获得了真爱,但她不能容忍家人和朋友对自己毁婚的指责,这就是人性中的尊重的需要,她只好与黑德甘履行婚约,并向丈夫和盘托出实情。托马斯·哈代用这种尊重的实现来衬托出人性中最重要的一面:自我实现。正如故事最后叙述的:“她的悲喜剧,她的生命中的语句,从前一直模糊,现在则日益清晰了。”

托马斯·哈代还从另一角度通过小说阐述了人们对自己已拥有事物的不珍惜,对自己不曾拥有的产生的那种热烈的追求与期盼。某种人性中的新鲜感激发人们走向热烈的追求与期盼,而一旦获得就不再珍惜,说明了事物在追求中的充满生机和美妙的想望,而追求到却感到平凡。如在《一个富于想象的女人》中,女诗人埃拉拥有丈夫和三个孩子,家庭生活优越,因为家有保姆,所以她不用做家务,可以有时间进行创作,再加上丈夫的疼爱,令人羡慕。所谓人在福中不知福,埃拉就在这幸福的生活中产生了某种厌倦,她希望自己的生活有一些刺激,来追求这种平静幸福的突破,而当海滨度假期间,偶像诗人罗伯特·特雷威让埃拉坠入爱河,成为埃拉不满现实生活中的精神追求,甚至举动怪异:她独自一人聆听他诗文,穿戴他的衣帽,亲吻他的照片。特雷威死后,女主人公埃拉对着特雷威的一绺头发不时亲吻,这种“想象”的力量使得女主人公一病不起,甚至死亡。托马斯·哈代通这个故事来说明未能实现的东西所产生的巨大吸引力。又如托马斯·哈代创作的《待用的晚餐》,小说一开始就叙述了尼古拉斯怎么焦急地等待心上人克里斯廷,而托马斯·哈代通过这种焦急情节的描写来衬托深爱的人等待的焦急,但这种深爱并不能使女主人公满足,她不满足于尼古拉斯的农民身份,希望他能像贵族子弟一样见多识广,而当富家子弟贝尔斯唐在克里斯廷面前出现时更刺激了她,“他 (贝尔斯唐)让自己感到很协调融洽……在一大群人当中,贝尔斯唐先生却是一个相当不错的伴侣”。在这种虚荣的追求下,尼古拉斯无法忍受克里斯廷的轻蔑,出去实现全新的自我。而故事的发展是,克里斯廷最终嫁给了贝尔斯唐。贝尔斯唐却不喜欢与女主人平静地生活而去旅行,留下女主人公孤苦地生活,这也让克里斯廷感到了辛酸和悔恨。讽刺的是,尼古拉斯则在多年后成为一个富有的单身汉衣锦还乡。托马斯·哈代通过这个故事,来加深读者对于人的认识:该珍惜的东西要是错过它“最美丽的季节”,就再也无法挽回。

三、托马斯·哈代小说中追求主题中的偶然与神秘

1.托马斯·哈代小说中追求主题中的偶然

托马斯·哈代小说中关于关偶然与神秘问题的描述其实代表了他本身的悲剧观念,他通过小说的叙述对传统生命意识进行了彻底的颠覆与解构。托马斯·哈代笔下的偶然是对世上小人物生活的一种搅扰,辐射出背后一股强烈的现代生命意识流。他作品中的偶然是组成生活非常重要的内容,通过这种偶然揭示真实的生活,并通过那些不可预期的突兀故事来改变人们生活定位。如《一个富于想象的女人》中的女诗人埃拉,就是由于偶然的旅行,偶然住进自己崇拜已久的诗人特雷威的房间,才有了后面的不幸和痛苦。又如《待用的晚餐》中克里斯廷与尼古拉斯在分别多年后,想重建良缘,而巧的是失踪多年的丈夫让人告诉她,他今晚回家。这个偶然使克里斯廷不得不又等上了十几年,当其丈夫被发现已经死亡后,她的爱情却永远失去了。

我们仔细分析这些故事后不难发现,托马斯·哈代用心安排的偶然并不是生活的不速之客,他是想运用这些偶然来表告诫人们生活的真实与复杂,他通过这种写作的方式给我们敲醒了警钟,希望人们能够抛却不切实现的幻想,而去面对真实的生活。他通过小说告诉我们,偶然给人性的弱点以可乘之机,它在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在窥伺着我们。当人生道路上出现意外转折时,真正的生活因为缺憾而美丽,人性中的所有薄弱环节不应因此而动摇,偶然正像我们“追求”中的一面凸透镜,让我们在大千世界中认清方向。偶然是对人性的挑战,是人性弱点的试金石,偶然事件经常将人们带到生活的岔道口,那么,我们就更应该彰显正面的人性。我们应该从中仔细看清自己,必须要做出抉择,并要对自己的抉择负责,合理地走我们的人生之路,人们就能最大限度地掌控自己的人生。托马斯·哈代通过设置这面镜子让人们有机会拥有更幸福的生活。

2.托马斯·哈代小说中追求主题中的神秘

在人类追求过程中, “神秘”代表了不可捉摸的,玄妙莫测。在托马斯·哈代小说中,神秘就好比是“追求”的黑洞,在它面前,就看你怎么去思考,有人害怕卷进那样的旋涡无法逃脱,而有的人则面对这种神秘,狂喜地它视为一种契机。对于神秘不同的认识,让人的追求也有了无限的延伸,从而能够更好地体现出人的本质。神秘在人们面前设置了一张迷惑的网,托马斯·哈代通过这种特殊感受在人的追求的道路上起了反推的作用,并通过他作品的书写意图为人类的进步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如《枝凋花谢》可称得上托马斯·哈代神秘情结的精典,他在这个故事中集中了若干神秘的因素在读者面前显现了一个诡异的故事。它讲述了年轻貌美、善良的格特鲁德嫁给了农场主洛奇,却从此走入了不可预料的悲剧。这个故事里最主要的神秘因素便是梦,洛奇前妻叫罗达,她十分嫉恨洛奇的新妻子,当有一天她梦到面目狰狞的格特鲁德,她抓住格特鲁德的左臂拼命摔打,而神秘的事情就发生了,格特鲁德的左臂上竟真有了四个指印并萎缩。当格特鲁德通过巫师知道掐自己胳膊的人是罗达时,并接受巫师指出治疗的方法,就是用萎缩的手臂去碰触一个被绞死的人的脖子。而主人公在实施这办法时,却意外发现死囚竟然是洛奇和罗达的儿子,这使虚弱的格特鲁德无法承受这种巨大打击而死去。托马斯·哈代在这个故事中特意安排了巫师特伦德尔,并刻意安排这个人物扮演了一个无所不知的非人的形象,以期让读者有一个非现实的记录,来表现人们对神秘的向往与敬畏,让读者在这玄境中吸收我们想要的精神营养。

四、托马斯·哈代对于理念追寻的自我追求象征

托马斯·哈代所处的生活环境是英格兰偏僻落后的农牧区,他成长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再加上他所处的维多利亚时代晚期,从繁荣已经走向没落,社会危机重重,使他胸怀大志始终严于律己,也让他更加意识到肩负的历史使命的重大,对理念的追寻是他人生态度的展示。这使他所创作的作品就更加深刻,更能一针见血地揭示社会现实。对于理念的“追求”也就更能表现对人的最大限度的肯定,它使托马斯·哈代的中短篇小说响彻着对人的自由的急切呼喊,为人类的灵魂旅途指明了积极进取的方向。

另外,托马斯·哈代从童年时就对女性内心世界有了深刻的认识,他很小就代文盲乡村姑娘写情书,获悉了无数少女内心最隐秘的话语,对他日后的创作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托马斯·哈代成熟得很早,对爱有着强烈的渴望,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爱的表现,最突出的特色就是他在小说中描写人物时并不注重肖像描写,而敏锐地去感受到人们内心的变化,让读者深刻地感知人物的精神内核。如《意中人》里的皮儿斯通,他对于爱情的追求不是一个可以触摸的实体,是“女性的一片儿浓缩,眸子的一个闪烁,香唇的一启一落”。虽然他貌不出众,却一生执着,坚持不懈。这个人物的塑造,真正承载了托马斯·哈代的思想,表达了他完美人性的理念,也是他自我追求的象征。

[1]张中载.托马斯·哈代——思想和创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

[2]祈寿华,William Morgan.回应悲剧缪斯的呼唤——托马斯·哈代小说和诗歌研究文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英]托马斯·哈代.哈代爱情小说[M].刘荣跃,蒋坚松,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4]陈熹宇.哈代创作论集[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5][奥地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M].林尘,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6]Florenee Emily Hardy:The Life of ThomasHardy,Vol1.I(1840 -1891),Macmillan and Co.,Limited,ST.Martin.5Street,London,1933.

[7]陈庆勋.吟唱着英国民谣的哈代[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8]李鹏.从故土意识把脉哈代的悲观主义走向[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5(3).

猜你喜欢
追求哈代托马斯
哈代诗歌的民谣艺术
托马斯·杨的光干涉实验
画与理
反转人生 伊塞亚·托马斯
托马斯送电器
锲而不舍“追求”陈都灵张艺兴哈欠连天状态不佳
莫言《红树林》蕴含的文学价值思考
An General Analysis on Thomas Hardy’s Pessimism in Wessex Novels
The Tragical Cause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威塞克斯“万物有灵”观与哈代小说的神秘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