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完善

2013-08-15 00:53肖荣莲
关键词:服务体系服务文化

肖荣莲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图书馆,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到2020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这对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成就

满足人民群众根本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是黑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建设和完善基础文化设施,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等一系列举措,让公益文化真正造福百姓。经过近几年的建设,黑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成为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重要平台。

(一)积极建设覆盖城乡的文化设施网络

黑龙江省建设和完善一批重大标志性文化设施和符合国家标准的基础文化设施,包括省歌舞剧院、省博物馆新馆、东北抗联博物馆等。其中,佳木斯市侵华日军物证陈列室、大庆市群众艺术馆和歌舞剧院、鹤岗市黑龙江流域博物馆等均成为当地标志性建筑。截至2011年底,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00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46个,各级各类博物馆116个,新型乡镇文化站851个,社区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722个,村文化室2000余个,形成了基本覆盖城乡的文化设施网络。到“十二五”期末,13个市地城市将全部建有国家二级以上标准的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同时推进县级图书馆、文化馆达标升级。[1]

(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县村级全覆盖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十一五”时期国家全力推进的重大文化惠民工程。2009年底,黑龙江率先在全国实现了该工程县村级全覆盖[2]。至2011年底,全省累计投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资金达1.57亿元,建成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1个,地市级支中心13个,县级支中心210个(含82个农垦农场),乡镇服务点794个(含365个农垦管理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基本覆盖城乡;组建了5条农村数字电影院线,覆盖率基本达到100%;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实现行政村、50 户以上自然村的村村通;农家书屋工程建成农家书屋7525个,占全省规划建设任务的83.1%,惠及农村人口1800万[3]。

(三)群众文化活动规模化、品牌化程度不断提高

黑龙江省在普及文化活动的同时,积极开创文化品牌,如“城市之光”、“金色田野”、“欢乐校园”、“北国之冬国际文化艺术节”等文化活动,每年有超过10万人参与演出,观众人次超过1000万。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图书馆年均接待读者620万人次以上,博物馆免费接待观众1700余万人次,是免费开放前同期接待观众数的2.8倍[1]。

随着黑龙江省文化惠民工程的不断推进,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得到丰富,可以就近借到畅销书籍,可以免费参与文艺活动,基层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得到较大改善。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依上文数据显示,黑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如公共文化资源得不到集中和有效使用,公共文化人才匮乏,没有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等诸多问题,亟需解决。

(一)“大文化”框架还未形成

随着财政投入的不断增加,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财政保障机制逐步建立,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但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实行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文化管理体制,“大文化”框架仍未建立起来,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多个部门各自为政,公共财政资金投向难以集中,造成资源分散、基本保障不到位和服务效益低下,弱化了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

(二)文化服务方式未贴近民众

虽然国家和省里对文化体系建设投入越来越多,但个性化文化需求分析不够,文化服务存在“一刀切”现象,一方面是消费者喜爱的文化精品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是大量的文化产品滞销。如果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不够贴近群众生活,群众参与度就不高,参加者总是相对固定的少部分人群,跟人民群众的需求还有一定距离。

(三)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由于缺少资金投入和激励机制,服务机构及人员没有竞争意识和业绩压力,专业人才流失严重,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配备不足,兼职现象普遍。必要的文化事业单位(戏曲研究机构、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等)因编制、经费限制而无法建立起来,对特色文化的发展、特色人才的培养造成很大的制约。如现在书画装裱人才比较缺乏,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年龄偏大,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均不尽合理等。

(四)公共文化服务监督考评机制尚未建立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以往我们熟悉的群众文化、社区文化相比,其内涵更为丰富。但当前缺乏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深入研究,对基础设施、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产品及其利用等没有较为完善的评价指标;对服务对象的文化需求往往只有感性认识,缺乏量化评价;忽视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评估;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缺乏制度保障。由此导致对公共文化服务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未建立起指标明确、操作性强的评价机制,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执行力度不一,基本依靠领导对文化建设的认识和关注程度[4]。

三、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满足民众的精神需求,使全省人民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建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黑龙江扎实推进边疆文化大省建设的目标之一。围绕这一目标,黑龙江还要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提高文化设施和工程网点的使用效率,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质量和水平。

(一)整合设施和资源,发挥公共文化服务最大效益

设施和资源的整合需要实施均衡化配置策略,政府协同,统筹规划。公共文化事业投入大、产出小、见效慢,可以考虑将硬件设施建设、运转维护、服务开展等多个环节统筹整合,杜绝重复建设,合理配置资源,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重点是提高文化设施利用效率,让公共文化设施真正惠及百姓。

公共文化发展需要多部门协同,不同利益机制共同满足,因而对政府多部门的参与和管理,提出巨大的挑战。应该把公共文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各地区、市、县、乡镇的特色探索相结合,才能既把握整体繁荣,又创新地方特色。

1.应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资源研究的投入。可以通过引入民间资本来立项招标,把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向市场,提高公共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保障公民的文化资源利用权利。

2.可以考虑建立行业协会,强化文化资源系统整合。不同领域的行业协会将成为强有力的宣传阵地和政策传递、理论研讨、信息交流的平台。如黑龙江省冰雪文化发展促进会、黑龙江传统文化协会就是很好的冰雪文化、黑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交流平台。

3.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努力加大精品生产和文化品牌的打造力度。集中优势力量,加强创作规划与引导,推出一批以黑龙江省优秀历史文化资源为题材的文学、戏剧、影视、广播、音乐、曲艺、民俗等各艺术门类的作品,打造成具有黑龙江特色的艺术精品和文化品牌。黑龙江较为悠久的历史积淀孕育出独具特色的“鲜卑文化”、“渤海文化”、“金源文化”等;黑龙江作为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陶冶出世居少数民族风情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鄂伦春族的歌舞和桦皮画,赫哲族的鱼皮工艺品精深加工,朝鲜族的民族风情园,满族的剪纸、刺绣,等等;同样,北大荒的开发,形成了各种流人文化、移民文化,特别是闯关东文化、转业官兵开垦北大荒所形成的农垦文化、转业官兵和科技人员开发大庆油田所形成的石油文化、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所形成的突破高寒禁区的文化,以及众所周知的知青文化;[5]此外,中外交流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都是十分有意义的文化资源,值得深入挖掘。

4.提高公共文化资源的社会化程度。采取联动化开发策略,将资源的有效性和经济性高度统一。推动各阶层、各群体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活动,承担更多功能,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一是与教育资源开发相结合。如通过学校组织学生参与当地文化建设。二是与地区资源开发相结合。鼓励文化形态多样性和文化业态多样性,最大程度地保障民众基本文化权益。

(二)唤醒公众文化意识,满足不同人群基本文化需求

如何在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长年累月的冰天雪地中,去燃起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如何使有限的文化资源被最大限度地传播、共享,需要对全社会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公共文化启蒙,唤醒和提高社会公众的公共文化意识。建议以农民、进城务工人员、老年人等弱势群体为对象,根据这些人群的特点,由政府出资组织各级专业艺术院团到广大乡下演出,推动各级各类文化单位开展向农村和边远地区送展览、送图书活动,使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进入贫困和边远地区。

对于残疾人和青少年这部分人群,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残疾人行动不便,应该提供“零距离文化服务”,如流动图书馆上门服务,文艺节目增加手语解释等,提供适应残疾人特点的文化产品。对于青少年,要注重理想教育和情操培养,提供适合青少年的各项比赛活动(如书画大赛、声乐舞蹈大赛等),搞好对青少年的公共文化服务。

对于上班族来说,在业余时间很难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现在一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开放时间基本上是“朝九晚五”,因此,建议以网络参与等形式开展公共文化服务,调动更多人的热情来激发公共文化活动的生命力,使其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机制

在影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常运转、永续利用的诸多主体因素中,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是最重要的因素。建设一支数量合适、结构合理、能够胜任地方公共文化服务发展需要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是当务之急。

1.适当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各单位机构编制和经费。编制的问题要合理安排,不是一定要人多,而是要精干,要培育专业人才。经费的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来解决,尽量引入民间资本参与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类人才的创造潜能。

2.优化人才队伍,完善人才教育培训机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优化文化人才队伍结构,提高对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将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针对高层次文化人才引进难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建立健全人才教育培养机制,加大对现有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教育、培养力度,帮助尽快更新知识,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培养开拓型人才,以适应新形势下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需要。

3.出台优惠的人才政策,积极引进急需人才。对于文化系统急需的特种人才,如书画装裱、文学创作、文物鉴定等方面人才给予优惠的政策,在项目经费、住房、工资等方面提升待遇,用足用好现有编制,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项目雇佣等方式吸引各类人才加盟黑龙江省文化系统建设。

4.优化人才评价机制,真正形成“重能力,重实绩”的用人评价标准。把“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的人才推上群众文化工作的第一线。加大对群众文艺创作、表演等特殊拔尖人才以及各门类优秀人才及其劳动成果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进一步调动他们创新文化工作、创作文艺精品的积极性。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干部的使用和培养。坚持乡镇(街道)文化站干部专职专用,强化乡镇(街道)文化工作考核力度,增强其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多渠道、多形式地组织县市(区)、乡镇(街道)文化干部积极参加学历教育,参加省、市各类业务培训、比赛以及观摩活动,提高其组织文化活动、研究基层文化等属地“种文化”的能力。

5.进一步增强激励措施,培育业余文艺队伍。全面加强群众文化业余团队建设。一是加快各类业余文艺团队组建,形成“种文化”的队伍资源。二是加大对有特色、有精品的业余文化队伍扶持、奖励力度,使之不断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提升业余队伍的专业水平。三是加强对现有业余文艺团队的登记、培训、管理,提供发展、展示平台。通过定期召开文艺创作会、表演培训班,邀请名家讲课辅导,组织各类特色文化活动和重大文艺演出活动锤炼骨干和团队。四是进一步激发群众的文化自觉,建立文化志愿者队伍。通过志愿者的招募,又能充分调动广大市民的文化热情,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工作中来。推动成立文化志愿者协会,努力实现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和各种公共文化活动有文化志愿者参与管理和服务,进一步激发广大群众的文化自觉。

(四)完善绩效考评,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的评估和监督体系

一个健全公正的评估体系的建立可以作为提升各文化服务部门的服务水平与公共资源有效分配的依据,改变政府供给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单向度文化“灌输服务”格局,引入公众、社会评价和需求决定的自下而上的“以需定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1.建立公众评价机制,形成多层问责机制。公众满意度等方面的评估是绩效评估的主要方面。赋予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监管职能,建立问责机制,包括对财政预算的问责、对投资支出的问责、对资金使用的问责、对服务质量的问责等。

改善公众对政府的问责。通过各级基层政府组织,建立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双向反馈机制,促进民意表达,扩大公众对行政管理的知情权和对决策的参与权。如健全政府公共管理信息公开制度,定期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服务机构、服务设施等有关公共服务的供给数量和运营状况,组织公众参与听证会等制度化渠道征求社会意见;设立专门投诉处理机构,建立意见采纳情况公示制度;对社会发布年度发展报告等。

强化政府对运营机构的问责。在政府和直属事业运营单位和社会化服务提供者之间订立合约是问责的重要创新工具。同时,应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统计、标准和运营评估体系,建立可以动态管理的文化基础设施信息统计网络。其它手段可包括引入社会机构进行绩效评价,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实施财务审计等。

2.建立文化绩效指标体系,对公共文化服务部门进行服务业绩评估。文化绩效指标是进行绩效评估的重要工具,主要用于对文化艺术、文化政策、节目、活动等进行观察、监测、评估。覆盖全面的文化服务绩效评估体系包括对文化机构的业绩评价、文化机构负责人的工作评估、财政拨款、文化政策的调整等等,对文化部门的资金使用效率、资源利用效率、公众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估,其目的就在于确保所投入的公共资源能更有效地运用于实现民众文化权利、完善文化设施、传播文化艺术、扶植文化精英等,需要各级立法机关、审计部门、文化部门的重视和配合。

3.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加强对公益性文化活动的绩效考核评价。建立有关专家咨询机构,对取得政府公益性文化活动承办权或获得政府资助的社会文化机构或文化活动项目,做好事前评估、事中跟踪、事后审计,确保政府投入和资助的有效性,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管理创新。

[1]陆少平.文化民生闪亮城乡润万家[N].黑龙江日报,2012-03-17(1).

[2]十一五期间:公益文化造福百姓 边疆文化大省精彩跨越[EB/OL].[2010-11-19].http://www.hlj.gov.cn/zwdt/system/.

[3]黑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及百姓[EB/OL].[2012-03-23].http://www.hlj.gov.cn/zwdt/system/.

[4]王红兵.打造“四大平台”努力保障市民基本文化权益[J].前线,2008(4):44

[5]黑龙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挖掘与利用.[EB/OL].[2008-10-27]http://www.dbw.cn/.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服务文化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谁远谁近?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