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燕
(湖北经济学院 思想政治课部,湖北 咸宁 437100)
今天的中国仍是一个农业大国。只要中国农业基本状态没有改变,想要农业走向工业化、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谈。怎样改变农业发展滞后的现状,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毛泽东对中国农业的发展思路,尽管因为当时生产力与现实条件的限制,很多没能实现,但很多富有预见性的思想,却是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思路和方向。如能很好的分析发掘,对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中国农业基本处在小农经济的状态,生产力落后、效率低下,一直没能获得较大发展。因此,农业要想获得较快较大的发展,走向工业化、现代化的生产方式首先必须使用机器。毛泽东一直高度重视农业的机器化。即便在重工业发展很落后,农业科学技术水平有限的情况下,毛泽东始终抱着农业一定要机械化的信念,在有限条件下,艰难的推进着农业机械化。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由农业基础到工业基础,正是我们革命的任务。”社会主义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有步骤地积极地实行农业机械化。”在当时毛泽东就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用机械装备农业”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这不仅是中国工业化的需要,也是中国城市化的需要。为实现农业机械化,毛泽东提出要“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工作和技术指导工作,系统地建立、充实和提高农业科学研究工作和技术指导工作的机构。”从而为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实现提供重要的基础和保障;提出要“随即制造适合各地的机械,供应农民;随时改良,积极推广。”制造各种机械,积极推广,供应农民。中央为此还专门成立了农业机械部,提出“国家要帮助合作社半机械化、机械化,合作社本身也要努力发展半机械化、机械化。”基于中国重工业还比较落后的社会现实,毛泽东提出机械化的使用推广也要量力而行,逐步推行,主张“采取以集体办机械为主、国家辅助为辅,‘以机养机’、分期购进,国家辅助、无息贷款等办法,逐步实现机械化。”以上足见,毛泽东在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实际,既不因现实落后搁置农业机械化步伐,也认识到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为农业机械化如何在落后基础上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在工业化、现代化急速推进的今天中国,很多人以为农业的比例越来越小就是社会进步体现,忽视了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农业任何时候都是根基的基本现实。如果13亿人吃饭的问题要依赖它人,我们什么也干不成。毛泽东的这句警告不能忘记。工业化、现代化不是不要农业,而是要让农业发展走向工业化、现代化的生产方式,这才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一定要在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的情况下来发展农业,这是基本的思路和思想,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改革开放后,不论科学技术,还是重工业的发展,都有很大的提升和改观,但农业机械化发展在很多地方非常滞后。未来农业机械化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这一状况在“三农问题”开启后显然明显得到改善。
农业机械化大生产是最终推动农业生产力向着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直接方式和手段。但农业机械化大生产推行要有一个必要前提,即农业合作化的完成。因为农业合作化的实现,是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同个体农业经济之间的大矛盾”的前提。“不靠社会主义,想从小农经济做文章,靠在个体经济基础上行小惠,而希望大增产粮食,解决粮食问题,解决国计民生的大计,那真是‘难矣哉’!”因为传统的小农经济无法成为农业机器化大生产的基础,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因为任何机械化都不可能在分散的情况下实施,机械化推广必须以土地和各方面生产资料集中为前提。中国的社会制度是不允许生产资料资本主义倾向的出现,因此“在农业方面,必须先有合作化,然后才能使用大机器。”这点毛泽东非常清楚,这也是毛泽东对合作化高度关注的原因。
毛泽东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合作化跟上了,但因为生产力落后,机械化的步伐远远跟不上。因此出现了在高度合作化的前提下,生产力却还是采取封建落后的小农生产方式。这样实施的结果,直接导致合作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生产力的发展却越来越受到阻碍。这是过去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深刻教训。现在工业化已经高速发展了三十多年,科学技术也突飞猛进,现在实现合作化不会出现毛泽东时代遇到的困境。机械化生产,土地等各种资源必须集中集约化生产,否则农业工业化现代化很难实现:一方面,单个的农户无力承担起机械化的成本,只有合作化,农业发展成本才能降低,机械化才能推广;另一方面,不论是机械还是土地等资源,在分散情况下生产效率也是低下的。因此,农业资源必须整合,这是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当然这绝不是简单重复毛泽东合作化做法,而是根据新的现实,进行新的合作化。现在很多地方农村已经开始出现各种协会、农村经济人等,都是新形势下资源集中化管理和使用的重要形式,这也是一种合作化,是一种赋予新内容和方式的合作化,国家如能在这方面组织引导好,是有利于农业走上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中国的农业要想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还必须找到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对此,在当时毛泽东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最突出的就是提出农业发展要将合作社当成企业来办、农业生产合作社是企业的思想。并提出“在农业区,我们也要搞工业”的设想,将农业和工业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按照毛泽东的思路,“每个公社将来都要有经济中心,要按照统一计划,大办工业,使农民就地成为工人。”为农业通过合作社方式以工业的发展形式组织起来提出了新思路。即通过创办社办工业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这一思路对农业经济的繁荣和农业工业化发展有积极意义。这种社会办工业就是在“大跃进”和“文革”后期出现的一种新型企业,即农村中的“社队企业”(1984 年后改称“乡镇企业”)。这是农村就地转移剩余劳动力,缩小工农差、城乡差,发展农业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今天的中国正在城镇化大发展的道路上行走。走向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必然会伴随城镇化的进程,这个方向没错。但多年来城镇化基本是农业人口流向城市,这不仅造成了城市发展问题的积聚,也引发了社会和政治稳定等相关问题。中国城镇化进程还需要回到毛泽东很早就提的怎样在农村发展工业,就地解决农业人口城市化转移的思路上来。这样不仅对农业本身发展有利,对整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以及政治社会发展都有利。就地转移农业剩余人口,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在农村创办企业。虽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曾经带来农村发展的辉煌,但现在乡镇企业基本都是城市化企业,真正广大的农村,社队企业的发展几乎是极度滞后的。而且创办社队企业一定要以地方农业发展特点为基础,依托农业产业建立企业。这些企业的建立,应当以合作社为基础和载体,将合作社当成企业来办。在农村组建现代合作社,将合作社当成企业来办,在农业区以农业为依托来办工业,这是未来“三农”发展的出路所在。研究解决好这些问题,不仅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大发展,也有利于农业人口的就地转移,快速推进国家城市化进程。
农、林、牧、副、渔五业协调发展的思想毛泽东也很早提出。毛泽东明确提到“所谓农者,指的农林牧副渔五业综合平衡。……互相联系,缺一不可。”在毛泽东的农业发展思想内容中,农、林、牧、副、渔五业的协调发展是农业发展的基本内容。长期以来,中国农业发展虽然仍形成的是单一大面积的粮食种植产业格局,但不管现实如何,从思想来说,毛泽东很早就提出了农业发展的完整内容和思路。改革开放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早已被国家高度重视,成为今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出路和方向。
发展农业,除了机械化、合作化、工业化以及产业结构的全面完整,毛泽东还提出了农业发展的基本路径和单位。即成立人民公社,以人民公社为基本构成单位,组建成为一个集工农商学兵一体的社会基本单位,全面规划农村发展。因曾经的失误和超越阶段性的构想,使很多中国人对“人民公社”基本持否定批判态度。人民公社在中国实践带来问题不可否认,但毛泽东在农村以人民公社为单位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路还是非常可取的。比如:在人民公社中,毛泽东设想不仅工农商学兵都要有,而且公社在为农民的生存发展上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对农村、农民的发展及生存居住环境给予全面规划等。毛泽东以人民公社作为农村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将农民、农村的各方面发展都融入其间的构想,对未来农村发展趋势也有很大的启示。
现在新农村建设当然不是复制原来人民公社做法,也不能把人民公社做法搬来。但在新农村建设中,以队为基础来组建新村,改善农村居住生活化境,建立相关的保障机构和体系,引导农村走向文明健康现代生活方式,就是毛泽东农村发展思路的重要体现。各个分散的村落,不仅对土地资源浪费较大,对农村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的改善都不利。一是浪费资源,二是存在很多设施要重复性建设。现在很多地方的新村就是将分散的村落集中统一规划建设,农民的生存发展环境和条件都得到很大改善。如果相关的配套设施跟上新村的建设,其实就会形成毛泽东曾经渴望实现但没实现的人民公社理想。这样城乡的差距缩小,农村就是城市,农民就是市民,没有差异的社会理想也就出现。
上述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规划中可以看出,从发展农业生产力到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从农村的发展到农民的发展,毛泽东都给予了全面关注和构想,这些思考为中国农业发展制定出了一幅完整美好的发展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