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刚
(湖北科技学院 体育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1973 年,麦克里兰教授在文章《Testing for Competency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中指出:一个人的学习成绩、智力和能力倾向测验,不能有效的预测其未来在生活上或事业上能取得多大的成就,而那些业绩优秀者之所以取得高的成就,是因为他们具有很好的潜在的个性特征,诸如自我约束、主动性、人际沟通、团队协作等若干胜任特征[1]。由此,胜任特征可以有效的预测一个人是否能取得高绩效,其学术研究和实践也为教师绩效评价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新的研究视角[2]。培养优秀的教师胜任力,提高教师工作绩效已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重要研究问题[3]。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开始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和技术对教师进行选聘、培训、发展评价、薪酬设计等[4]。因此,本研究以咸宁市中学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对体育教师胜任特征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旨在了解咸宁市中学体育教师胜任特征的基本情况,在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现状对学校教育管理工作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方法深入咸宁市中学(包括温泉中学、咸宁高中、永安中学、咸宁市咸安区实验中学、青龙山中学、嘉鱼一中、崇阳一中、崇阳县众望高中、通城、通山、赤壁一中初中部、赤壁一中高中部)进行实地考察并发放问卷,并与相关人员进行交谈,了解情况。调查共发放问卷148 份(包括调查学校的所有体育老师),回收问卷136 份,有效回收率为91.9%,其中有效问卷126 份,有效率92.6%。
胜任特征就是驱使员工产生优秀工作绩效的各种个体特征的集合[5],这些特征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如知识、技能、个性与内驱力。它也是判断一个人能否胜任某项工作的起点[6]。根据前人研究成果,教师胜任力分为十个分量表。本研究中就胜任特征中个人特质(TRI)、关注学生(FCN)、专业素养(EXP)、信息搜集(INFO)、职业偏好(PP)5 个因子展开研究。其中个人特质是指进取心、自信心、效率感[6]等方面的内容;关注学生是指教师对自己的培养对象的关注、教育和理解程度;专业素养是教师所必须具备、拥有和带往教学情景的知识、能力和信念的集合;职业偏好是教师对学生、学校、乃至教育事业的兴趣和热情[6]。
表1 咸宁市中学体育教师胜任力测试的描述性统计表
从表1 中分析可以看出,调查分析的5 个因子中,有4个因子的平均分少于4 分,这说明体育教师的胜任力总体水平距离“基本符合”还稍有差距。咸宁市中学体育教师关注学生因子的分量表平均分分值最大,充分肯定了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书育人,教师关注自己的教育培养对象是十分必须的,也说明无论哪个科目,关注自己的学生的确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特征。
表2 体育教师与非体育教师进行单样本t 检验结果
表2 中可以看出,体育教师和非体育教师在个人特质、关注学生两个因子的比较上有显著差异;在专业素养、信息搜集、职业偏好三个因子的比较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个人特质因子主要反映的是教师的进取心、自信心、效率感等方面的内容[6]。在工作难度、学生升学压力以及面对的竞争方面,中、高考科目的教师均高于体育教师,以至于体育教师的进取心和效率感保持一个相对其他科目教师较低的水平也是比较正常的现象。
关注学生因子在各因子的分量表测试中的得分最高,但咸宁市中学体育教师在这一因子上的得分显著低于非体育教师,说明体育教师在培养、关注学生以及理解和尊重学生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另外,进一步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也可能是由于中学体育教师周学时相对其他中、高考科目要少很多;而中学体育教师人数不多,且面对的学生数量非常多、与学生的深入交流就相对较少,师生关系不像其他科目教师那么的密切,以至于在关注学生这一胜任特征上体育教师明显低于非体育教师[7]。
体育教师和非体育教师在专业素养、信息搜集、职业偏好三个因子测试的分量表的比较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且体育教师都低于非体育教师。其中专业素养和信息搜集因子的分量表的差异,可能是因为体育教学对体育教师的要求确实低于其它科目教师。而职业偏好因子上体育教师低于其他科目教师,其主要原因是薪资待遇上,体育教师缺少补课收入和升学率的奖金等一些其他应试科目教师能够拥有的额外收入,对于这种现象很多体育教师能够正确认识,他们认为体育教师承担的工作难度和压力相对要小,工作相对要轻松一些,取得的报酬相应略低是可以接受的[8].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体育教师与非体育教师在胜任力5 个因子水平上的比较都存在着显著差异。因此,建议:(1)基于胜任力进行中学体育教师招聘、选拔、培训和开发;(2)利用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进行中学体育教师胜任力水平考核;(3)建立基于胜任力结构模型的中学体育教师考评体系。
[1]韩春利.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D].中国期刊网优秀硕博士论文数据库,2000.
[2]陈云川,雷轶.胜任力研究与应用综述及发展趋向[J].北京:科研管理,2004,25,(6) .
[3]李莉.胜任能力体系的发展与应用研究[J].中国期刊网优秀硕博士论文数据库,2005.
[4]徐建平.教师胜任力模型与测评研究[J].中国期刊网全国优秀硕博士论文数据库,2004.
[5]王沛,陈淑娟.中小学教师工作胜任特征模型的初步建构[J].心理科学,2008,31,(4) .
[6]申晓佳.基于胜任力对中小学教师评价的探究[J].中国教师.2007,(11) .
[7]李英武,李凤英,张雪红.中小学教师胜任特征的结构维度[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4) .
[8]仲理峰,时勘.胜任力研究比较及其思考[J].南开管理评论,20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