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中
(福建省漳平市象湖镇农技站 364400)
象湖镇农技站在引导农民群众发展地埋香菇生产的同时,积极探索香菇后作稻种植模式,经2006年以来试验、示范和推广,总结出香菇-稻丰产栽培技术,现介绍如下。
香菇-后作稻自2006年试验种植以来,面积累计 833hm2,平均 667m2(1 万棒)产量(干菇)达到650kg,667m2产值3.9万元,木屑、塑料、用工等成本2.9万元。茹后作稻667m2产量为580kg,肥料、农药、用工等成本1100元。香菇—后作稻合计667m2总产值4.05万元,总成本3.01万元,667m2纯收入1.05万元,香菇—后作稻成为当地农民增收主要种植模式。
将已达到生理成熟,脱去塑料袋的菌棒平放在已整理好水田的畦面上,边整边埋菌棒,该方法起到调温保湿作用,虫害较轻,可提高菇质量,增加菇产量,扩大香菇种植区域。该方法简单、省工,易被菇农接受。
通过垄畦栽,改善土壤结构和透气性,较好地协调土壤水、肥、气、热的关系,增加田间通风透光,增强根系活力,发挥边际效应,提高产量。
3.1.1 选好香菇菌种 香菇菌种应选菇形好、抗逆性强、产量高的品种,如当地栽培香菇品种all66(三明真菌研究所培育)。
3.1.2 适时栽培 根据后茬作物茬口安排和香菇生长季节等来确定适时栽培时间,本地栽培为6~8月份,海拔高的地区较早栽培。香菇在大田生产期为10月~翌年5月,香菇后作稻在大田生产期为5~9月。
3.1.3 菌棒培养 选择新鲜、无杂质、优质的原料,用芦苇或草粉40%、杂木屑35.5%或者木屑80%、麦皮23%、石膏等1.5%配制营养料,调节含水量至58%。采用常压蒸气灭菌法,蒸气室在4~8h温度达到 100℃,并保持 10~12h,停火 3~5h 后出菌棒。消毒接种箱、棉花塞和瓶内菌种表面附带的杂菌等。菌棒堆放在清洁、干燥、通风、黑暗或微弱光的场所,按井字形交错叠起来,每层3~4棒,每堆7~8层。在接种后15~20d翻堆,翻堆时剔除有杂菌的菌棒。注意通风降温,菌丝走满后,菌棒脱去外面塑料套袋。
3.1.4 搭好菇棚,埋地栽培 选择交通便利,排灌方便,向阳避风,保水能力好,无污染、面积大的水稻田,提前清除稻秆、杂草等,筑畦宽145~150cm,畦高20~30cm,沟宽 30~40cm,每 667m2放 1 万菌棒。 每隔3~3.6m立木桩,木桩高度2m,木桩盖上遮阳网,用绳子将木桩和网相互固定。在菌棒下田前几天耙烂耙平畦面,畦沟保持有水。边筑畦边平埋,把菌棒的1/2~2/3埋入土中,每畦平放3~4排菌棒,排列整齐,深度一致,菌棒之间要靠紧,插上竹条,盖好薄膜。
3.1.5 转色是关键 当菌棒达到生理成熟时,脱去塑料菌棒在畦上排满后,立即搭竹拱棚,上盖薄膜,保温保湿,前3~4d尽量不揭膜,若此期间温度过高、湿度过大,或在菌棒长满浓白的绒毛状菌丝时,每天揭膜通风1~2次,每次20~30min,增加氧气、光照,限制菌丝生长,促进转色。7~8d后开始转色时,可加大通风。
3.1.6 加强出菇期管理 (1)加大温差:白天盖紧菇床薄膜,夜间揭膜降温,温差10℃,连续3~5d、菌棒表面褐色就会出现白色皱纹,不久就会长菇蕾。(2)湿度管理:第1批菇不必灌水,随着香菇子实体的增大,逐步降低湿度,采菇前2d,相对湿度控制在80%,每潮菇采收结束后进行控水。20d左右如催第2潮菇需灌沟水,以不淹菇袋为止,浸透菇畦,提高湿度到90%,可促进子实体发生。每天通风1~2次,随着子实体的生长,通风量随之加大,一般在早晚通风,夜间盖膜。灌水后,加大温差刺激的同时,用薄木板敲打菌棒表面,可增加出菇量。
3.1.7 适时采收 按商品菇要求采收,要轻采、轻放,采后及时摊开。
3.1.8 综合防治病虫害 香菇病虫害主要有青霉、绿霉和毛霉。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加强通风透气,注意畦沟水分管理,发现病害及时清理,有病害的菌棒及邻近的菌棒喷洒pH值为10的石灰水,出菇期间禁止使用农药。
3.2.1 品种选择 选择分蘖强、大穗型、生育期长的高产、优质、抗病品种,如宜优673。
3.2.2 适时播种,培育壮秧 在3月下旬~4月上旬播种, 667m2秧田播种量 (杂优)12.5~15kg,667m2大田用种量1~1.5kg。晒种1~2d后,用清水选种浸种8h,然后用强氯精500倍液浸种7h,捞出种子后用清水洗净,再用清水浸种到种子吸足水分进行催芽。80%种子芽有半粒谷、根有谷粒长就可播种。秧田选择排灌方便,土壤肥力好,保水、保肥能力强的田块,施足基肥。种子做到稀播、匀播,播种后盖上草木灰或火烧土。采用湿润育秧,在1叶1心时喷施多效唑促进分蘖。在2叶1心时施断奶肥,667m2施尿素5.5kg、氯化钾5.5kg。在3叶1心时施壮苗肥,667m2施尿素4kg。移栽前7d,667m2施尿素5kg作送嫁肥,并用1.8%阿维菌素100g加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60g兑水60kg喷1次送嫁药,保证移栽秧苗带蘖3个以上,秧龄不超过35d。
3.2.3 清理废料,垄畦栽培 香菇生产结束后,清理田间塑料、杂草等废料,并收起遮阳网。大田浸泡到插秧前几天,在畦上进行整地和溶田,并清理沟上泥土,保持田畦原状,进行香菇后作稻垄畦栽培。
3.2.4 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 适当稀植,插足基本苗,在一定穗数的基础上争大穗。株行距以20cm×23cm为宜,667m2插足1.6万丛。提倡浅插,以利早发,为早出蘖成大穗打好基础,使667m2有效穗达到18万穗。
3.2.5 科学管水,控长抗倒伏 浅水插秧活棵到栽后5~7d施分蘖肥,浅水勤灌,以水带肥,促进低节位分蘖。每丛约有12个茎蘖时,大约在20d左右开始搁田,每次搁田以达到脚踏有印而不陷为度时复水,保持土壤湿润通气状态。通过多次搁田控蘖、压缩高峰苗数,提高成穗率。中后期实行间歇性灌溉,灌1次水渗干后露田2~3d,再灌下1次水,周而复始,至收割前7d断水,达到养根保叶壮籽的目的。
3.2.6 合理施肥 香菇生产结束后,菌棒有大量养分留在稻田,在施肥上灵活掌握,做到看苗、看地、看天气施肥,控制氮肥、磷肥用量。一般情况下,香菇后作稻大田施肥仅施钾肥,667m2施氯化钾10~20kg。
3.2.7 综合防治病虫害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做好病虫预测预报,重点做好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防治。把好破口齐穗下药防治关,注意防治后期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水稻纹枯病可用5%井冈霉素防治,稻瘟病可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防治,稻飞虱可用25%噻嗪酮防治,稻纵卷叶螟在初卷时可用48%毒死蜱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