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 刘莉
室性期前收缩是在窦房结激动尚未抵达心室时,由心室中的任何部位或室间隔的异位节律点提前发出激动或折返引起心室除极。这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本文探讨分析万次以上室性期前收缩的病因与临床意义。
选择2008年3月~2010年3月期间在我院行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检测的2521例住院和门诊患者。检出室性期前收缩1万次∕d以上的94例,其中,男性 56例(占 59.57%),女性 38例(占40.43%);年龄14 ~84 岁(平均55.61 岁)。
采用北京世纪今科医疗器械公司的MIC-12H型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记录系统,芯片存储全信息实时高保真记录,通过回放分析系统来进行人机对话,并分析结果。
94例万次∕d以上室性期前收缩中,冠心病27例,心律失常17例,扩心病15例,高血压心脏病11例,肺心病8例,糖尿病5例,胸闷、心悸待查3例,心肌梗死、心肌炎、心绞痛各2例,脑梗死、胆结石各1例。
Ⅱ级31例、Ⅲ级21例、Ⅳ级A15例、Ⅳ级B26例、Ⅴ级1例。本组万次以上室性期前收缩大部分为二三四联律。
白天发生率高者32例,夜间发生率高者34例,昼夜均发生者28例。
4万~5万次∕d 4例,3万~4万次∕d 9例,2万~3万次∕d 20例,1万~2万次∕d 61例。
94例室性期前收缩在室性心律失常的基础上合并室上性期前收缩55例,其中>100次∕d 9例,合并束支传导阻滞7例,合并交界性逸搏和交界性逸搏心律3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2例,合并房室传导阻滞2例,合并窦房传导阻滞、心室长间歇、间歇性预激综合征各1例。有ST-T改变者36例。
动态心电图检测属无创检查,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其检测心律失常的可靠性已经得到证实。室性期前收缩常指起源于心室的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本身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不大,其主要危害性在于能引起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甚至死亡。
本组研究中可以看出万次以上室性期前收缩的疾病中以冠心病、心律失常、扩心病、高血压心脏病、肺心病、糖尿病为多见;胸闷、心悸次之。冠心病患者由于心肌供血不足、心肌细胞受损、心肌电不稳、自律性增强,因此引发快速性心律失常。尽管心肌梗死仅有2例,但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室性期前收缩是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主要心律失常,而心肌梗死内发生的恶性室性期前收缩也同样具有危险性。因此室性期前收缩的病因可能是神经功能性的,也可以是严重的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室性期前收缩可引起严重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将会加重心肌缺血,造成心源性猝死,必须积极治疗。故而室性期前收缩发生频率的高低与其危害性不成正比,而与其基础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1]。健康人发生室性期前收缩无论如何频繁,也无严重后果[2];而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即使是偶发的,也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成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
从本文结果看,Lown分级系统有助于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Ⅱ级以上均提示为病理性。按Lown分级,级别越高,室性期前收缩危险性越大[3]。此分级还能较客观地定量估计治疗前后患者室性期前收缩的情况,并据此估计治疗的效果;对急性心肌梗死室性期前收缩危险性的估计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就本文的病例资料而言,从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的时间看,夜间发生者较多。出现室性期前收缩频率的昼夜变化,除了受自主神经张力影响外,还可能与心脏负荷变化、心脏病变的原因及损伤程度有关。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捕捉到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室性期前收缩及其伴发其他心律失常的检出率也明显提高。从本文的资料来看,94例室性期前收缩大多合并有其他心律失常等心电图的改变,这种心电图改变可能反映心室或传导系统存在广泛损害,对判断器质性心脏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心脏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要正确地对室性期前收缩进行评价和预后估评,首先应查清引起室性期前收缩的原因,并结合临床加以综合判断。
[1]王翔,葛宏余,蔡思宇,等.24 hDCG室性早搏1万次以上 53例临床分析[J].心电学杂志,1996,15(3):97-98.
[2]李育红,齐书英,梅静.室性期前收缩4936例动态心电图结果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09,22(1):32-33.
[3]黄利芬,罗玲玲.33例顽固性室性早搏心电图分析[J].实用心电学杂志,2010,19(2):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