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玉君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自1961 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了“inquiry learning(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1]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研究性学习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当前国内外教育界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主要有两种:一是认为研究性学习是相对于接受性学习而提出的一种探究式学习和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自主学习、解决问题,适用于各学科的学习;二是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定向培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强调通过研究性课程使学生掌握研究方法,学会学习[2]。笔者所探讨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前者。以杜威等学者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心理学和克拉申为代表的语言习得论为作为探究式学习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探究性、主体性、实践性、应用型和全员性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3]。
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 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4]研究性学习是促进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以英语学习为载体,通过自主探究,在网络、图书、报刊杂志、影视及社会实践中为研究某一专题搜索资源,并在此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及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教育界对研究性学习的效果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一致认为大学英语“研究性学习”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学习者英语语言知识及文化视野,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研究、创新、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合作能力,使学习者在体验和创造中学习。虽然教育界对大学英语研究性教学的理念及策略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研究性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模式、策略、效果等等,但鲜有学者对研究性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效度缺失进行实践探索研究。因而有必要对其效度缺失进行研究,从而完善与发展大学英语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与实践,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步伐。
笔者以所执教的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工商管理本科2012 级的2 个自然班级78 名学生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将执教的另外两个与之成绩相当的自然班级作为以接受性教学为主的对照班。以大学英语新视野读写教程第一册(实践第一阶段)及第二册(实践第二阶段)的每个单元的主题为研究专题,共进行两个学期的研究性学习实践。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涉及到如跨国婚姻、爱情、教育、工作、艾滋病、体育运动、时间观念等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如针对于艾滋病主题的研究,可以就艾滋病的病因、危害及传播途径、世界艾滋病的现状、艾滋病的预防与治疗方法、艾滋病对社会的影响、艾滋病在中国、艾滋病人的处境、人们对艾滋病人的态度等进行研究性学习。然后通过问卷、访谈、测试等方法,对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成绩测试及对两个研究阶段的情况进行观察,从而对实践效果进行总结分析。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践改革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此实践研究以期发现大学英语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效度的缺失情况及其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推动和完善现代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理念和实践的发展。
(1)确定课题:首先使学生明确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概念和目的,并成立若干研究性学习小组。以学生正学习的《新视野大学英语》单元内容为研究主题。对每个主题征集子课题,然后师生合作对子课题进行筛选,确定研究子课题。(2)制定计划:将子课题分配给各个小组,小组将研究任务再细分到个人或小组合。各小组成员通过研究、讨论并确定本专题需要查找的资料、内容以及采用的方法、时间安排等。(3)搜集资料信息:各个子课题研究小组以各种方式收集众多相关资料,然后通过合作讨论对资料进行分析整合。(4)成果的表述:各小组对不同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加工形成小组学习体会和研究成果,如用英语撰写研究论文、英语研究报告、PowerPoint 报告、英文表演、英语辩论等。(5)评价:教师为学习小组及学习者个人建立研究性学习档案,小组成员就本次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学习能力和方法等进行自评与互评;然后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参与度、小组合作精神及学习成果进行评价。(6)交流和推广:学习者将研究性学习所形成的成果以英语为载体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推广和交流:如建立相应的主题网站并进行资料的展示,或设计主题黑板报、海报,或编辑成校刊,或开展经验介绍会等,甚至以给杂志社进行本主题的论文投稿等方式对研究成果进行交流与推广。
实践活动结束后,利用教学观察记录、调查、访谈及成绩测试对比等方法就本次的研究性学习实践的效度缺失情况进行研究。其结果及原因分析如下:
1.学生积极性有减弱的趋势
通过教学观察及访谈发现,经过这两次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学习者的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和兴趣有明显的减弱趋势。通过问卷调查究其原因,有32%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投入的时间太长而且过程繁琐影响了他们的参与积极性;34%的学生认为课题的研究意义不大或不贴近他们的生活,从而导致他们兴趣的下降;53%的学生认为参与研究性学习收获不大,所以不太愿意努力参与。
2.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表述效果差强人意
在成果的表述环节中,发现总有些学生或小组基本没有完成既定的研究任务,或没有达到理想效果。经调查发现,27%的学生认为教师参与他们的活动少,所以他们自主的完成任务困难;18%的学生认为小组成员合作的困难影响了学习;另19%的学生认为效果不好的原因之一是他们的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不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学,怎么学,学什么。
3.测试成绩与对照班相比较处于弱势
为了了解这两次研究性学习的效果,在两个学期结束时,对实践班与对照班进行了一次英语测试。试题是具有较高信度与效度的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真题。测试结果发现,实践班的平均成绩为比对照班平均成绩少3.6 分,说明本次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在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方面效果没有接受性学习好。通过教学观察与访谈发现,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自主探究,很多时间花在了资料的搜集、信息的整理、报告的撰写等方面,虽然锻炼了自主、创新、探究能力以及开阔了视野,但也凸显了本次实践在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上的不足。
在大学英语教学研究性学习实践之前,教师应该自己在对研究性学习有深刻的理解的基础上,对实践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关于研究性学习理念、方法、意义等的指导,从而保证学生顺利进行学习过程及取得良好的效果。另外教师和学生都要认识到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不是旁观者,也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以“平等中的首席”[5]身份参与到学习中去的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给学生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等,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与创新。而且研究性学习并不是重“研究”,轻“学习”,而是一种以形似“研究”而实质上仍是“学习”的学习活动,学生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培养其研究、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于效度缺失的原因,首先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和支持。包括对他们的主题的确定、对他们的研究计划方案的把关、以及他们研究过程的协助和成果表述的关注、以及遇到困难后的帮助等等。如在主题的确定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就所学内容涉及到的社会、文化、环境、教育等问题进行研究,甚至可以就英语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进行研究,或英语教学本身进行研究,并确定研究的主题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及可行性。另外有必要构建大学英语研究性学习的支持体系,如加强文献资料建设、硬件设备建设及大学英语研究性教学师资团队的建设,以保障研究性学习的顺利高效的实施。
大学英语研究性学习不是以研究成果的科研性或独创性为目的,而是对学习过程的评估。因而针对于效度缺失的情况,应该对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学生的探究资源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态度和方法、小组团队合作能力及思维能力等各方面进行客观的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评价主体可以多元化,如教师、学生、小组或与研究相关的社会团体;评价内容可以丰富化,如评价者可以是评价内容可以涉及到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评价方法可以多样化,可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及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另外制定一些研究性学习的激励机制并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完善。如对于表现积极的或成果丰硕的小组及个人应给予表扬或物质的奖励,或采用加分制来激励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研究性学习应该是学习者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科知识基础及初步的系统化知识基础上实施,因而为更好地进行研究性学习做准备,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于低年级学生有必要实施接受性学习来打好基础,弥补不足。因而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对于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群体应该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将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很好地结合起来,以实现因材施教。这样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最大限度的实现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效度及个体的完善和发展。
研究性学习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但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探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在实践中还会出现效度缺失的现象。因此教师要理性吸收利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通过行动和实践,不断反思总结,在教学中才能有所创新和发展,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最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创新性人才,最大程度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
[1]钟启泉,安桂清.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李其龙,张可刨.研究性学习的国际视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张宁.大学英语“研究性学习”下的任务型教学[J].教学研究,2006(3).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5]“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研制”课题组.研究性学习教师指导手册[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6]钟启泉.“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内涵[J].上海教育科研,20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