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运行情况

2013-08-15 00:54宋继勋彭振芳
关键词:毕业生职业大学生

宋继勋,彭振芳

(河北联合大学招生就业处,河北 唐山 063009)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校大学生,在正确认知和评价自身特性品质的前提下,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分析欲选择职业的特征及各种外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详细制定学习和生活规划,使大学期间学习和生活方向明确,内心充实的过程。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帮助大学生明确确定高尚人生目标的重要性、指导大学生确定恰当的人生目标并能指引大学生顺利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但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脚步的加快,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背景的变迁也在同步进行,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展必须关注教育背景的变化,作出相应调整,以达到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成效的取得。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背景的变迁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依然严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转变,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人数连年攀升。据有关部门统计,2013 年,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99 万人,加之往届毕业生就业剩余人员,2013年将有超过700 万的毕业生进入社会求职。在国际经济形式动荡,国内经济发展求稳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形式更加严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涉及到毕业生本人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它也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整个社会的稳定。

寻找推动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可行性策略,不仅是各高校工作的重点,也是整个国家和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近年来纷纷推出相应政策和措施,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作用。各高校也纷纷推出新的举措,力争为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就业平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对大学生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社会认知的引导,强化大学生的目标意识、提高大学生就业的紧迫感,推动在校大学生着手制定符合自身特征和需求的职业生涯规划,并通过规划的科学实施,提升大学生专业能力和求职能力,从而顺利实现职业目标,对于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意义重大。当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也给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教学对象——学生群体的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以及中国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转型期”大的历史背景已经给高校大学生带来了很多变化。而这些变化必然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顺利开展以及课程效果的顺利实现。

(1)大学生信息渠道更丰富。近20 年来,以跨国性、互动性和个性化为特征,以直播卫星电视、互联网移动媒体等为代表的媒介新技术的涌现和普及,逐渐形塑一个迥然不同以往的新媒介环境。[1]作为身处时代前沿的大学生群体,对新媒介的使用相当普遍,互联网、数字报刊、微博等新媒介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与此相应,新媒介对大学生群体产生的影响也比较深远。无形之中,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体现出新媒介的影响。与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多关注课堂演示教学、活动培养等方式相比,学生获得相关信息的渠道更趋多元,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对课程吸引力、说服力的要求。

(2)大学生价值观念更多元。价值观是存在于个体内心层面最本质的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意义、作用及其效果依重要性进行评价和抉择的尺度,是影响人们决策的关键,是人们在后天的生活和工作中逐渐形成的,除了受个体需要、兴趣和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外,还会随着个体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在经济全球化和后现代的语境中,文化与价值趋于多元,主流文化的影响范围在缩小,权威社会也逐渐演变为充斥着多种声音、多种颜色的多元社会。[2]在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变幻的今天,青年群体的思想认识更具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正趋于多元化。对于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而言,必须充分考虑和尊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变化,正面引导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课程本身的意义以及实际应用价值。

(3)大学生择业观念待转变。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转变的时代背景下,很多高校大学生择业观念并未发生相应的调整。很多大学生对职业的高期望值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虽然近些年迫于“北上广”就业竞争压力和生存压力,很多大学生将就业的目的地选在其他省会城市和二三线城市,但目前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更多地集中在条件艰苦地区和基层单位,如果大学生不面对现实,在就业时对物质待遇和工作环境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这无异于把自己的工作选择空间变小了,势必造成理想与现实的错位,影响其顺利就业。高校针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要认识到目前大学生择业观念的现状,并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同时加强其求职观念的科学引导。

(三)后现代教育理念的冲击

作为一种社会批判理论,后现代教育反对宏大的叙事,重视组织过程和隐喻的教育方式,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平等性等特征,要求高校教育:注重教育的差异性、关注与学生的对话、实现知识的科际整合以及重构教师角色。[3]在后现代教育理念的冲击下,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地位等方面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以保证教学效果的实现。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展中遇到的问题

教育部下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要求,“从2008 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现阶段作为高校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经过3-5 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经过几年的发展,高校普遍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相关课程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引导大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等方面的作用。但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群体特征变化以及新教育理念的冲击的背景下,当前高校开展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仍面临如下困境:

(一)课程吸引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整体而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目标的顺利实现必须建立在课程本身的顺利开展基础上。而面对目前大学生群体特征的诸多变化,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吸引力正在减弱。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吸引力方面存在如下问题:第一,课程以课堂演示讲授为主,突出相关理论、步骤、方法、原则等方面的讲授,生动性不强,对比于大学生需求的多样化而言,很难发挥课程的说服力;第二,教师层面的原因,由于目前高校设置专业教研室、专聘教师的比重较低,很难保证教师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流于形式,学生的兴趣不高;第三,课程设置连续性差,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目前,高校多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在低年级,并且课时量较少,在相对较短暂的时间内面对大学新生开展此课程,并不能引起学生对课程重要意义的认知。高校如果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依然关注知识的灌输和实践的引导,则很难吸引大学生对课程本身的注意力;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投入和热情也都将受到影响。

(二)无法保证教学效果的实现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旨在帮助大学生明确就业方向,有计划、有目的地在大学阶段培养职业所需的各种专业技能,从而让学生能“水到渠成”地面对市场。整体来看,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过程可以帮助大学生顺利度过职场适应期,并最终有利于大学生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但当前各高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各种因素的限定下无法很好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具体而言,首先,课程设置方面,课程体系设置有待规范和系统化,并且针对市场要求变化的灵活性不足,课时少,课程内容理论性强调过多,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课程的教学方法有待改进。表现在教学方法单一、方式呆板、教学质量不高等方面。

三、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要求

综上所述,欲顺利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目标,高校必须对课程的体系设置和具体的教学环节进行针对性的改革。具体而言:

(一)课程体系设置改革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其不仅要作为一门课程,也要作为高校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能力培养体系。有鉴于此,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课程体系设置时一定要关注以下几个因素:第一,全程化。要求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要从大学生入学一直持续到毕业,在每个年级层次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一方面保证教学效果的完整实现,另外也能提高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过程的重视程度。第二,实效性。要求课程设置过程中要结合社会环境的变迁和时代提出的新要求,根据社会对大学毕业生提出的要求对课程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从职业生涯规划基础教育、专业能力培养和就业能力培养等综合层次设置课程内容,以实现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顺利对接。第三,规范性。课程体系的规范性是保证课程顺利开展、课程教学目标最终实现的重要保障。高校教务系统要严格规范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课程安排、师资安排、教学文件、档案的管理工作,使教研室教师明确责任和义务,从机制上保证课程的顺利开展。

(二)教学环节改革

教学环节在整个课程的开展中占据关键地位。在对课程体系进行科学合理设计的基础上,具体的教学实践环节便成为整个课程的主要内容。针对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相应的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师资团队建设。各高校要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性,设置单独的教研室,并通过校内公开选拔方式选聘专任教师,师资力量不足的,可以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方式进行补充。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通过各类培训、学习机会提高教研室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课程研究,教研室要通过开展教学法研讨会、讲课大赛、课题研究等活动,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

其次,教学方法革新。充分分析大学生群体特征的变化,采用其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辅助开展教学,可以将网络信息资源、网络社区平台等资源引入课堂,通过新媒介手段的利用与课程知识的有效融合,提升课程本身的吸引力。另外,设置操作性更强,与学生学习、生活更贴近的课程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过程中,有所提高。

[1]王勇.媒介新技术、新媒介环境与青少年社会化[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1.

[2]姚冰,等.多元文化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3.

[3]张海燕,等.后现代语境下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2,(2):42.

猜你喜欢
毕业生职业大学生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职业写作
大学生之歌
我爱的职业
最“叛逆”的毕业生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