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燕
(楚雄师范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文化和经济是人类发展的两翼,“从文化人类学意义上来说,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同时也都是文化活动,都具有文化意义。也正是这个意义上文化和经济成为人的生命行为的一种共同体,一种共生态,从而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共生互动关系。”[1](P1—2)云南是一个多民族集聚的省份,各民族在悠久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这些节日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是各云南少数民族日常生活文化精髓的浓缩和积淀的载体,也是“民族地区因特殊的民族构成和民族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于一般的通常以地域表现出来的特殊民族节日文化,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不同的民族节日文化意识外化为不同的经济观念与准则。”[2]据统计云南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约有226个 ,[3](P18)此外,还有现今根据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特色举办的一些节庆,如芒果节、荔枝节等,这些“节日文化已深深地融入到了经济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底蕴,持久的动力。”故此,对于资金相对缺乏的云南各少数民族地区而言,要想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步伐,开发各少数民族节日文化是推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契机,所以,要把民族的节日文化与经济密切联系,挖掘、传承和开发各民族地区的特色节日文化,使节日文化进入到市场并形成产业。在节日文化中渗透有经济的、商品的要素,使节日文化形成一种文化资本并最终具有经济力,进而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基点。
民族节日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淀出的民族文化精髓,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在人类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期,节日仅是喜庆、祭祀时举行的活动,体现着民族宗教信仰或禁忌等层面的内容,从功效而言很少具有经济层面上的推动力。但在人类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在追求拥有更多物质财富的同时,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在这一时代潮流下,云南拥有的得天独厚的民族节日成为推动云南经济发展的亮点。
云南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缓慢和不平衡早已成为人们共识。然而,对此问题,“几乎每一个国家的政府都宣称要以经济发展的手段来实现各民族的平等与进步,然而在世界经济中这种不平等却似乎在扩大。”[4](P11)所以单纯的用扶贫、援助等“输血式”扶持手段来试图促进云南各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显然不够,必须转变援助观念,用自身“造血”代替被动的“输血”,少数民族自身造血机能的增强势在必行。要在加大经济资本投入的同时,还应抓住时代的需求,根据民族地区所存有的特色文化资源,把文化资源转化为一种经济发展推动力,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也是云南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区域优势,需要通过努力把这种优势利用起来,发挥出来。
关于利用好民族文化这一资源问题,云南省委省政府一直十分重视。1996年12月,云南省委提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口号;2000年12月,出台了《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纲要》;2009年12月,云南省委八届八次会议上,又提出了建设“云南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从“大”到“强”,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意义非同寻常,是云南民族文化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标志着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对云南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将大幅度增大。
如何进一步做强做大云南民族文化产业?云南省各地州县都在积极集思广益,下大力气开发当地的民族文化资源,并将民族文化资源资本化、市场化,使其发挥经济效益,成为各民族群众发展致富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云南各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在积极开发、挖掘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如西盟佤族的木鼓节、西双版纳傣族的泼水节、拉祜族的葫芦节等,同时还结合当地区域特色经济,举办一些有特色的节庆活动,如漾濞县的核桃节、永德县的芒果节、墨江县的双胞胎节、江城县的丢包节等,这些各地开发的旅游文化节日,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表明云南的少数民族节日市场大有可开发的前景。
在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物质供给相对充足的现代社会里,人们对于精神享受的需求逐渐增加,逃离喧闹繁杂的都市,到宁静闲适的乡村放松心情,从钢筋水泥和后现代的文化包裹中逃离出来,走向充满民族风情的少数民族地区感受民族文化,是现代人、都市人所热衷的追求。而云南作为最具生物多样性和少数民族文化生态多样性的省份,其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最大程度上符合了现代人、都市人的心理需求,从而使云南成为旅游的天堂。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云南旅游以自然风光游和少数民族风情游作为特色旅游产品深受海内外游客的青睐,也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收入。但是,任何旅游产品都有其生命周期,特别是以民族生态旅游村为主体的旅游产品近年来呈现出衰退的趋势。其衰退的主要原因是各地 (包括其他省份和东南亚国家)推出类似的旅游产品很多,雷同性大,游客兴趣逐渐丧失。因此,开发新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以新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吸引新老旅游者,是云南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再创新高的必然要求。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出来的最精致、最浓缩的文化积淀,它们集中且充分地展示着多姿多彩的民族习俗风尚、仪式、民俗,传承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同时,少数民族节日是少数民族文化最直接的、最全面的、最具有原生态的文化展示,与普通旅游产品以展演为主有很大差异,游客更能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震撼。因此,云南各少数民族节日中所体现的浓厚民族风情具有“磁铁”般的引力,能够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们来观赏,对各民族节日进行挖掘、开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是云南民族文化旅游业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云南各少数民族地区而言,借助时代的风潮,把民族的节日文化转化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种推动力,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路径,云南各民族“没有理由不去利用这一现实的、相对来说成本较低的手段为自身的发展寻求出路。”[5](P44)
云南各少数民族节日是民族智慧和传统文化的积淀和结晶,是少数民族物质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精神文化展演的重要载体。现今,在市场已成为了主导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途径的社会背景下,云南各地民众和政府顺应了社会发展和市场的需求,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特色开发、创办了许多民族节日活动,这些节日活动把民族文化资源转化成为了民族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增强了各少数民族的商品意识,扩大了各民族与世界的接触,优化了民族地区劳动力的配置,增加了各民族的经济收入,推动了云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目前各地区做得较为成功的节日开发项目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直接利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资源进行开发的节日项目,如大理白族的“三月街”和维西傈僳族的“阔时节”等,这类型节日民族风味浓郁,以节庆活动为主,在历史时期经济活动是这类节日的附属产品,而今地方政府充分利用传统的民族节日为载体和平台,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和商贸经济,使传统的民族节日的内涵立体化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第二种类型是新创设的民族节日,如拉祜族的“葫芦节”、巍山彝族的“祭祖节”、佤族的“摸你黑”狂欢节等,这些节日并非是该名族的传统节日,而是地方政府为了发展旅游经济,打造少数民族文化的新名片而创设的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节日。第三种类型是利用当地特色经济资源与地方民族文化结合起来,由地方政府创设的新节日,如近年来云南各地州不断推出的“芒果节”、“核桃节”等节日,这类节日从名称上看似乎与民族节日不相干,事实上,地方政府在组织这些节庆活动时,都会以地方民族特色为节日宣传的一个亮点,使节庆活动更具吸引力,也使节庆活动内容更加丰富。这些节日的开发,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大理“三月街”是白族传统的节日和街期,最初起源于一个佛教的聚会,后来演变发展为一个辐射区域广的盛大的物资交流会,同时也成为白族及周边少数民族跳舞、对歌、赛马等民族歌舞和民族体育展示的舞台。大理“三月街”早在明清时期就盛极滇西,改革开放以后,大理州政府利用白族“三月街”这个传统节日,进一步发展它的经济和文化功能,成为白族地区一年一度的重大节庆活动。如今的大理“三月街”,节日活动丰富多彩,不仅涉及传统赛马、文艺展演、民俗文化活动,还增加了特色食品与花卉展览、文化旅游推荐、国际武术表演、民间古乐节、中国民族文化国际交流、文化艺术品拍卖等活动,其经济辐射力和影响力在不断扩大。自2007年起,每年“三月街”都会举办较大规模的国际车展。2009年,“三月街”的中药市场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药材销售商共销售包括天麻、三七、人参等在内的600多种中药材品种,价格较上年都有所上浮。而花卉、石产品、地方风味餐饮和大牲畜交易市场也保持着活跃状态。[6]此外,在节日期间,全州共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20万人次,参加展销的工商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5068户,新签约国内合作项目9项,协议总投资19.47亿元。[7]同时,传统的牲畜、药材、百货、食品、工业品等交易异常活跃,地方产品展销等活动硕果累累。可以看出,经过不断的演变与发展,大理“三月街”已经成为影响巨大、辐射范围广泛的商贸交流的重要平台。
沧源佤族举办的中国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给沧源带来了巨大的旅游经济效益。1997年,到沧源旅游的国内外游客总人数为2万余人次,年收入750万元左右。2011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总数为63.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17亿元,旅游收入14年翻了40余倍。在产业结构方面,还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布局,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沧源县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了36.4%,位居首位。仅县城标准客房床位就由2004年以前的不到200个,发展到目前的2115个。同时,狂欢节的成功举办也促进了这里的招商引资,在2011年狂欢节开幕当日,沧源县首签招商项目8项,招商协议资金24.5亿元,仅1日召开的旅游推介会上,沧源县又与7家旅行社签订旅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8]
屏边苗族自治县以荔枝为当地的特色优势经济,自2009年起,该县开始举办“荔枝节”。在节庆期间,广泛地联络商界朋友来屏边考察可以合作的经济项目,县里还举办了以苗族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展演活动,更好地吸引客商和游客,增加经济交流和旅游收入。2009年举办的第一届“荔枝节”期间,就新签约各类国内经济合作项目10个,协议引资43514万元,其中合同利用内资9项,共24514万元,合同利用外资1项,共19000万元。在2010年第二届“荔枝节”上,又实现签订经济合作协议6项,总金额达3.0095亿元的好成绩。[9]这些项目是屏边县通过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方式引进的项目,获得的这些招商引资项目对于促进当地资本流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契机,同时还是扩大对外开放的引擎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是强县富民,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由此可见,民族节日的开发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力。云南地处西南边疆,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艰难性和特殊性,少数民族地区虽有大量的自然资源优势,但由于科学技术相对落后,改造资源、开发资源的能力有限,人力资本相对匮乏,市场配置和运行机制尚未完善等因素,制约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这些地区的自然资源难于形成一种优势并发挥应有的经济功效,自然资源优势也难于转化为经济优势来推动经济发展。但是云南有着富饶的少数民族节日文化资源,在文化影响力日益扩大,文化与经济的联系越发紧密的当今社会,开发民族的节日文化,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云南实现经济提升和社会进步的新基点。挖掘、开发云南各少数民族特色节日文化,实现民族文化的资本转变,这将对经济资本相对薄弱而文化资源比较丰富的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
云南各民族节日文化以其绮丽的自然景观,独特的民族风情及丰富多彩的传统表演项目,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旅游者和寻求商业机会的客商,民族节日文化成为了招商引资的媒介和桥梁,宣扬了民族的风采,提升了民族地区的知名度,吸引了各地客商进行开发投资,充实、扩大了民族地区发展资金来源,搞活区域商品流通,增强了各少数民族与外界的接触,扩大了对外的经济交流,打破了落后地区民族长期封闭的陈规陋习,推动了民族地区商品经济发展。同时,因为大量游客来到民族地区,刺激了民族地区餐饮、住宿等行业的发展,进而优化了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
[1]胡慧琳.文化经济学 [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
[2]许华荣.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文化经济问题辨析 [J].改革与战略,2008,(2).
[3]李剑泉.云南少数民族风情[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
[4]陈庆德.民族经济学 [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5]陈庆德,马翀炜.民族文化资本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孔云秀.三月街经贸市购销两旺[N].大理日报,2009-04-16.
[7]孔云秀.大理“三月街”昨日落幕 [N].大理日报,2009-04-17.
[8]文 汇 网:http://yn.wenweipo.com/zhoushiingdao/ShorArticle.asp?Artic;e ID=27596.
[9]中国红河:http://bbs.hh.cn/showtopic-84218.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