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班级建设的思考

2013-08-15 00:45邬旭东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6期
关键词:人格特质主观幸福感

邬旭东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班级建设的思考

邬旭东

当前我国高校班级建设主要内容包括班风、学风、组织、制度和文化建设,但是学分制的冲击、学生个体意识的觉醒、社会环境的影响、辅导员职能的泛化等与传统班级建设模式的矛盾日益突出,高校班级建设面临新的挑战。积极心理学为高校班级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它提倡提升学生主观幸福感、重视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加强和谐校园氛围的营造、提高班级管理的实效性。

班级建设;积极心理学;学校管理

邬旭东/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助教,硕士(浙江宁波 315100)。

一、当前高校班级建设的现状和挑战

(一)高校班级建设现状

当前国内高校班级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班风建设、学风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等五个方面。在班风建设上,通过加强学生干部的培养,使其起到模范带头和示范作用;协调班级成员工作,增强班级凝聚力;积极搭建平台、创造载体,培养成员的责任意识。在学风建设上,通过加强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以教风带学生;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明确学习目的;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学生竞赛为载体,提升学习动力。在组织建设上,通过选派优秀的教师担任班主任,选好班主任助理;健全班委会团支部、寝室长、信息员等学生骨干体系,畅通信息渠道;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自主作用。在制度建设上,通过建立特色的班规准则,健全班级考评体系,规范综合测评、评奖评优、贫困生认定等方面的工作程序。在文化建设上,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文化活动,挖掘文化内涵,发挥文化自信、自觉、自强的特征,让同学们感受到主流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结合学生专业和个性特点,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构建班级特色文化;加强教育引导,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潜能,营造良好氛围。

(二)高校班级建设面临的挑战

学分制的冲击、学生个体意识的觉醒、社会环境的影响、辅导员职能的泛化等与传统班级建设模式的矛盾日益突出,高校班级建设面临新的挑战。

1.学分制的冲击。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生的学分计算学习量,以取得最低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1]。它是一种弹性的模式,以自由选课为基础,允许学生自主、灵活地选择上课时间、课程和授课教师。学分制的实行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建立一种符合学生个性成才、灵活、开放的教学管理制度。但是,学分制改革的深入对传统班级观念形成了冲击。在学分制下,班级管理越来越松散,以班级为基本单元的管理模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学生班级的作用正在弱化,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新情况。

2.学生个体意识的觉醒。班级建设的总体目标旨在“协助学校、院系完成相关任务。做好安全稳定、学风建设和寝室文明等工作,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同学健康成长提供环境,服务好同学学习和生活。”[2]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发展,大学生个体意识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更加注重个人的兴趣、利益和发展。大学生价值追求呈现多样性和多变性的特点,对个体意识关注程度已经超越对班级集体意识的关注程度。思想上以利己的个人主义为主导,对班级集体事宜关心不够甚至漠不关心。在学习生活上以个人意愿为主,对学校、院系、班级的计划和安排则较为轻视。这些原因都导致班集体建设的总体目标很难达成共识,班级建设缺乏动力。

3.社会环境的影响。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高校环境有着深刻的影响,信息化和价值多元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大学校园也不例外。一方面,多重身份导致高校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分身乏术。高校班主任身兼数职:作为教师,在课业上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要尽力上好课;作为研究人员,要追踪学科前沿,取得科研成果;作为班级建设的领导者,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尽力满足不同个性同学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高校后勤服务的发展和生活设施的完善,学生除了在教室上课和图书馆学习外,相当多的时间选择在宿舍中度过,逐渐成为了“宅”一族。宿舍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学生组织活动的基本形式,以寝室为单元的群体逐渐模糊了班级的观念,影响了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

4.辅导员职能的泛化。在高校班级的实际管理过程中,辅导员事实上替代了班主任的部分功能,对班级建设起着重要作用。近几年,辅导员的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提高,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之一。但是,据清华大学学生处调查,“由于事务性工作太多,没有时间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的辅导员占到95%[3]。事务性工作的繁忙、辅导员学生比的不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在班级建设上的投入,难以有效发挥在班级管理上的职能。

二、积极心理学基本主张

积极心理学不否认关注人类心理问题的治疗,但更提倡对问题做出积极解释,实现心理学价值由消极到积极的回归。积极心理学认为,对问题做出积极解释就是侧重人的积极力量的研究。因此,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以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去研究普通人,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研究[4]。就具体研究对象而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分为三个层面。

1.在主观层面上,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当研究个体积极的主观体验。它包括幸福感和满足、希望和乐观主义、幸福感和快乐,其中最主要是研究主观幸福感,同时对积极情绪与身体健康的关系也进行了探索。提升主观幸福感的关键是要学会个人价值目标在外部事件与生活质量之间进行协调,学会从积极的角度去解释发生在身边的事件。提升主观幸福感就要求个体对过去感到满意、对现在感到幸福、对未来感到乐观。

2.在个体层面上,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当研究积极的人格特质,以及形成积极人格的影响因素。马甜语具体研究了二十四种积极的个人特质,包括乐观、爱、人际交往技巧、智慧、创造力等,重点是乐观主义的研究[5]。从“大五”人格理论的本质来看,人格的形成是消极力量和积极力量抗争的结果,关键看个体给哪个力量提供支持。因此,要培养积极人格,就必须要给积极力量不断提供支持。积极心理学认为,人格是在生理机制、外在行为和社会文化环境共同影响下形成的。这就要求个体在具有主动的行为能力后,可以对自己的心理体验、行为方式和周围的环境有意识地施加一定积极影响,促进积极人格的形成。

3.在群体层面上,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当研究积极的组织,以及人类幸福的环境条件。积极的社会组织包括健康的家庭、和谐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和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在管理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被定义为“研究有助于发挥团体、组织和机构的最佳状态或功能的条件和过程的一门学科。”[6]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经验是在环境中体现的,而好的环境能够塑造积极的品质。因此,在致力于研究如何让组织充满活力方面,积极心理学提倡组织要努力创造一个能够促进个体自身积极品质和正面思考的环境,提升个体的的动机和目标。

三、积极心理学对高校班级建设的启发

1.在班级建设过程中要努力引导学生提升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作为个体创造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之一,对个体的创造过程具有重要影响。较高的主观幸福感能够给创造活动注入激情和活力,对创造活动有一种推动作用。增强主观幸福感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形成,激发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能够以一种更加包容和积极的心态投身于班级建设,为同学服务。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的主观幸福感,会使大学生以更加认真和负责的心态参与班级管理,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班级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挫折。因此,在班级建设过程中班级管理者要努力引导学生提升主观幸福感。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过去班级对自己的积极作用,在班级中的积极情绪体验,提升他们对过去的满意度。应该营造积极的同学关系,建设和谐的班级文化,使学生能够体验到班级建设过程的乐趣,增强他们现在的幸福感。通过未来规划和情景模拟,使学生对班级建设的未来充满乐观。我们指出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并不是忽视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消极情绪体验,而是通过提倡提升主观幸福感,尽量消除班级建设过程中消极情绪的破坏作用。

2.在班级建设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认为,积极的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得以建立的基础,它的基本假设是人类是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具有适应性的整体。积极的人格特质,如爱的能力、人际交往技巧、勇气、毅力、创造性等,能够帮助个体受内在的激励,发挥自身潜能,更好地应对挑战,促进个体适应能力的发展。因此,在班级建设过程中班级管理者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通过教育引导,让学生发现自身所具有的积极人格特质,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具体来说,班级管理者可以通过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来增强集体主义的无私奉献精神体验,通过鼓励和引导重点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让他们热爱班级,服务班级。要以欣赏的眼光对待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在实践过程中扩展和培育这些优秀的品质。学生在自我成长过程中不免出现一些不良和消极的人格特质,对班级成员和班级本身产生影响。我们在处理这些问题时要理性对待,一定要在肯定他们积极人格特质的基础上进行纠正,因为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具有天生的积极人格倾向。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积极人格潜力,以鼓励和肯定的方式激发内在积极因素,促进积极人格的形成。

3.在班级建设过程中要为学生营造和谐融洽的校园氛围。研究表明,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品质的形成是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积极的国家政策、积极的社会文化、健康的家庭环境、积极的学校氛围对个体积极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主要生活和学习环境就是校园,大学校园是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积极人格特质的最主要环境。因此,在班级建设过程中和谐融洽的校园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要加强硬件环境建设,建设美丽校园。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好校园绿化工作,发展好后勤服务机构,完善教育实践平台,方便学生生活和学习。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繁荣校园文化。通过举办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大学生活,运用各种媒体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在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中体验积极的主流思想。要把自身环境建设和社会环境建设结合起来,为大学生打造一个积极的综合环境。高校要加强与政府、企业、社区的联系,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和实践平台,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自我积极体验、提高合作能力、培养团队精神等。

[1]霍玉敏.国内外高校学分制浅析[J].长沙大学学报,2007,21(1)

[2]杨振斌,冯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1

[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1)

[4]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8

[5]马甜语.积极心理学:理念、视野及动向[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2(1)

[6]绕从全,曹蓉.积极心理学述评[J].安康学院学报.20104(2)

G647

B

1671-6531(2013)16-0138-02

责任编辑:姚 旺

猜你喜欢
人格特质主观幸福感
人格特质对企业员工时间侵占行为的影响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选择一张神奇的行为艺术照片,秒测你的真实人格特质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人格特质对抑制表现的预测研究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
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