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 婧
2013年4月,赵薇导演的电影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上映,引发了以80后为主体的民众对青春的强烈追忆,上映16天票房超6亿。在目前内地电影的整个创作环境中,青春片这一题材类型至今还没有形成像台湾、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比较稳定的电影类型,还比较匮乏,因此《致青春》的出现,不仅为中国电影市场注入了一枚强心剂,也为国内类型片的探索之路作出了贡献。
《致青春》作为打“青春牌”的影片,之所以在票房上获得成功,并非因为新秀导演在影像上的突破,而是它恰如其分地通过影像营造了青春的氛围。这种氛围的营造也并非其原创,2011年九把刀导演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以及更早的1995年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他们都带着强烈的个人特点,通过巧妙的影像处理,出色地完成了青春氛围的营造。其中《那些年》是台湾近期青春片的代表作,它是一个掺杂了很多元素的混合体,并且寄托了70年代末的这代人的独特思维方式和人生观。而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则将青春岁月封闭在过去的时空结构中,通过色彩的运用和转换等方面的配置,完成了对青涩时代被压抑的青春最为动人的绽放。相比《致青春》,后两部作品的影像特点也更加鲜明且具有代表性。
青春片作为类型电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那些个体年轻时或美好、或苦涩的种种情绪和生命状态,在光影的沉淀与雕琢之下生动鲜活的呈现出来。由于青春片聚焦青春世界以及青春成长,其主题以及影像方式和拍摄技巧上都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特征,并且创造出区别于其他类型片的不同氛围。本文以《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两部影片为分析片例,通过对他们详尽的拉片分析,主要探讨了剪辑元素在青春片氛围营造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
这些类型片由于大多是导演结合个人经历对年轻岁月的回忆和重构,而且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一定的跨度,因此在剪辑的叙事线上大多以主人公视角为主,巧妙压缩时空关系,并辅以蒙太奇技巧展现故事和情感历程。
大陆的青春片没有形成一个固有的模式,但是大多数的青春片是以一个主人公的视角来回忆讲述自己的青春故事,所以通常会以主人公的画外音旁白叙事作为主要的叙事线。例如在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中,分别采用了马小军和柯景腾两个人物的画外音叙事。
这样的叙事方式具有很强的代入感,用极为个人式的画外音来引导观众,能够迅速地将观众带入电影所呈现的年代中去,从而引起共鸣。接下来的故事,也是按照“我”的口吻来叙述的,在这样的电影叙事中,给观众的感觉是叙事者控制着一切的人,但其实“他”并不是一个具有身体和灵魂的作者,而是一个抽象的存在。在“我”的背后,叙事者正控制着“我”。“他”全知全能,对整个故事了如指掌,是由这个叙事者来选择故事的片段和控制故事的发展。
“我”的自述这种画外音叙述的方式构成了多重声的叙事,影片的线索在现在“我”的叙述和青春的“我”的表演中来回穿插。多重声叙事显示了一种正反面的张力,一方面尽力使观众相信这是真的,一方面又不停打断,体现了成年人对曾经的青春故事的美好眷恋,既亲密又疏远的感觉,打破了观众的惯性思维。
压缩时间的剪辑手法在青春片中是很重要的,由于青春片是站在现在的角度对于过去时代的回忆过程,所以故事在时间上的跨度都很大,但电影的叙事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叙事者的省略是不可避免的。
在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中,表现马小军由童年变成少年时,是通过一个往上抛书包的长镜头来体现的。书包是从童年马小军手上抛出去的,而当书包掉下来时,马小军已经步入到了他的少年时期。这期间的时间就被省略掉了。再如当马小军由少年变成成年时,影片采用的是北京的全景镜头,这样就使他成长的时间一跃而过,省略了过渡的时间。
在青春片中,电影总要表现一些亘古不变的主题,例如友情、爱情、英雄主义情怀以及性暗示和性启蒙等。这些主题是每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生活所关注的主要内容,这些主题的表现往往贯穿于影片的始末,但通过特殊化风格的一些剪辑技巧的处理会使得其中一些表现元素得到突出和强调。其中仪式感的塑造是导演所经常采用的手法,影片需要通过镜头的安排和剪辑的手法来营造一些仪式感的氛围,带入观众产生一种“向青春致敬”的情怀。
在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有一场戏是马小军以及他的几个兄弟为报复而与其他人展开了一场群架。在这场群架戏的剪辑上,并不是采用普通打架戏的剪辑手法来表现其中的混乱和厮杀,而是让马小军几人骑在自行车上,自行车在胡同中间穿梭的画面来回剪辑,剪辑节奏也并不如普通的打架戏份之快,并且在配乐上采用的是国际歌,从主观上赋予了这次群殴神圣感和正义感,并且在表现马小军一方时多用仰拍等表现正面人物的镜头,满足了他的英雄主义情怀。
在影片的末尾,马小军在游泳池里跳水的戏份也是一场在剪辑上通过镜头的反复以及特殊的独白来造成仪式感很强、象征意义很大的片段。通过跳水这个动作,马小军完成了一个仪式,他向他的爱情、友情和这段最美好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说再见,跳水的时候他以完美的起跳再狼狈地如水象征人生阳光灿烂的日子后的灰暗不堪。最后,马小军被大家抛弃,一个人孤独地躺在游泳池,任由命运载他去哪里。他度过了最美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可能也渐渐学到了别人眼里的成熟,结合独白交代后传后,正片结束,充满失意和意向的表达。
青春时代的故事总会存在很多说不太清楚的情愫,因此在表现青春题材的影片中,有些感情的线索发展并不能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件来表达,在剪辑上会常常用到重复蒙太奇或者平行蒙太奇的手法来将多层事件进行穿插剪辑来表现感情线索的发展。
影片《那些年》中,在柯景腾代替没有带英语书的沈佳宜受罚的段落中,柯景腾被罚的时候运用了平行蒙太奇的剪辑手法,一边是他为沈佳宜受罚,另一边是沈佳宜在读书,并且看到书上的字。给沈佳宜的画面时间也在加长,让人更能感受到沈佳宜的情感,柯景腾的时间保持在三到四秒。这一桥段是两人的关系开始透露出彼此互有好感的预兆。柯景腾顶替沈佳宜受罚是一个两人关系转变的事件,平行蒙太奇的剪辑手法使得彼此互生好感的感情得到展现和放大。
平行蒙太奇的剪辑手法使得主人公感情的情绪能够得到延伸,重复蒙太奇的剪辑手法则使得感性线索能够进一步的被推进。
在《那些年》中,有一个段落是柯景腾与沈佳宜约定并打赌,令柯景腾下定决心全力读书。在这个段落中运用了平行蒙太奇和重复蒙太奇。这个段落中共有五个场景:一是教室白天或者晚上;二是柯景腾家中;三是柯景腾阳台读英语;四是黑板上两人解题;五是操场扫地;六是沈佳宜家中。并且在教室白天这个场景中,还运用了一个单独的重复蒙太奇,强化了用水笔去碰柯景腾的动作。在同一场景里面后面所出现的段落都会更加具有笑点,比如念英文的段落、在操场扫地的段落,都是在后面的片段中情绪越来越兴奋,动作越来越戏剧,语言越来越有爆点,这是节奏的加快,配合这些情节变化,加上镜头片段的减短,推进情感线索的发展。
[1] 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理查德·本杰明.终结之意义:青春启示电影[J].陈玮译.世界电影,2006(4).
[3] 胡竞. 《阳光灿烂的日子》的电影叙事学解读[J]. 戏剧之家,2010(1).
[4] 蔡海波. 青春影像的叠印[D].南昌大学,2010.
[5] 石晓芳. 影像青春——九十年代以降大陆青春电影发展初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