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异家庭对子女心理的影响

2013-08-15 00:4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6期
关键词: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

杨 阳

离异家庭对子女心理的影响

杨 阳

离异家庭是特殊家庭结构的一种,而离异家庭的子女一直是被社会关注的弱势群体之一。父母离异会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及行为造成较大影响。目前关于父母离异对子女影响主要有“严重影响论”和“有限影响论”两种观点。“严重影响论”得到了大多数实证研究的证实,但“有限影响论”也为重新理解离异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离异家庭;严重影响论;有限影响论

杨阳/黄淮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助教,硕士(河南驻马店 463000)。

一、父母离异对子女心理弹性的影响

离异日渐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随着离婚率的迅速上升,单亲离异家庭和离异重组家庭不断增多。我们知道离异意味着家庭关系的重大变化,家庭中最基本的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会发生变化。人们一般称离异家庭为“特殊结构家庭”、“变异家庭”、“残缺家庭”,还有说“单亲子女=问题少年”等。离异家庭子女是弱势群体的一员。如何帮助离异家庭子女走出父母离异的阴影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一)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的特点

梅爱琴[1]调查了31名离异家庭学生和32名完整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结果发现离异家庭学生中至少有情绪与性格障碍的心理问题的达100%,而完整家庭子女中至少有情绪与性格障碍的学生只占22%。姚本先和方双虎也提出离异家庭子女极易爱哭、易激动、常有恐惧感,觉得自己生活不愉快、不幸福,睡眠质量差、易做恶梦等不良情绪和心理健康问题[2]。李学容的研究也发现离异家庭子女存在着冷漠孤独、自卑自责、冲动、对人焦虑等心理问题[3]。

(二)离异家庭子女行为问题的特点

罗清旭等[4]人对47名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结果表明,离异家庭子女有品行障碍的占63.8%,离异家庭子女社会适应不良的59.6%,离异家庭子女神经机能失调的占34%,离异家庭子女有不良习惯的占23.4%。孟馥等发现单亲家庭男孩在交往不良、社会退缩、多动、攻击和违纪等因子上要高于完整家庭男孩;女孩社会退缩、体诉以及残忍等行为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完整家庭女孩[5]。离异家庭子女行为上的问题在未成年人犯罪中也有一定的体现。有调查研究显示1/3左右未成年犯的人是生活在特殊结构家庭中,而在未成年劳教人员中离异家庭子女则约占1/2左右[6]。

二、父母离异对子女影响的理论解释

父母离异对子女的影响的研究比较多,总结以往研究发现研究者们主要有两种取向:第一种是严重影响论,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普遍认为父母离异将会对子女产生深远的伤害,有时甚至是终身的;第二种是有限影响论,支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认为父母离婚确实会给子女造成一些消极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并不是深远的,而且一部分离异家庭子女的并没有沿着“处境不利-压力与挫折-适应不良”的直线模式,而是能够在逆境中健康地成长,获得了良好的适应性。

(一)严重影响论

严重影响论已经在很多研究中被证实,结果都表明父母离异对孩子生活和发展影响不是暂时而是持续长久的。1971年,有学者研究了加利福尼亚州北部131离异家庭子女。这些儿童在一年半后仍都对父母离婚感到非常忧伤。接下来的五年中,大约30.3%的儿童仍旧表现出中等程度或严重的忧郁。在十年以后的追踪研究中,发现仍然有很多人对当年父母离异的事感到伤心和忧郁[7]。Biblarz[8]对一部分离异家庭子女进行了长达23年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离异家庭子女完成学业的可能性显著低于完整家庭儿童,并且离异家庭孩子的职业地位低,心理健康的水平也比较低。我们推测原因可能主要有几点:(1)父母离异后改变了原有的家庭经济结构,所有的经济负担都落到一个人的肩上,这可能导致离异家庭经济水平的下降。(2)父母离异对子女的人际关系及社会支持系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父母离异会造成子女对家庭、对父母的离心效应,从而表现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在咨询中发现有的离异家庭子女进入大学,有时甚至到成年之后,仍然表现出对人际的不信任,同时对成年后建立自己的恋爱婚姻关系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有限影响论

我们知道父母离异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以及行为会产生消极影响,但这种消极影响并没有一些研究者推测的那么严重。因为,我们发现不少孩子在父母离异的挫折经历中获得了良好的心理弹性及社会适应性。徐安琪[9]和贺淑曼[10]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观点。我们推测父母离异对孩子的影响程度与以下几个因素相关:(1)与父母离异时子女的年龄有关。子女的年龄与父母离婚对其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比较一致的研究结果显示,父母离异对孩子的心理及行为的影响会因父母离异时孩子年龄的大小而出现不同的分布。傅安球和史莉芳提出父母离异时孩子的年龄越小,其消极影响越大[11]。王金云也指出在父母离异五年后,离异家庭子女中有37%的孩子心灵上依然创伤未愈;另有29%的孩子只是处在勉强对付的状态[12]。一般来说,父母离婚对其未成年的子女有比较严重的消极影响,而对离异家庭的大学生影响可能会小一些。针对这种情况有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解释,他们认为大学阶段,离异家庭子女已经处于成年初期,他们文化层次较高,单亲时间已经很长,所受影响已经淡化[13]。当然,这也可以用压力的相关理论来解释。父母离异初期对于孩子来讲是一个重大压力事件,但是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大部分孩子也就逐渐适应这这种压力,那么,自身体验到的压力的强度也就减弱了。(2)与子女的性别因素相关。有研究表明离婚对男孩的负面影响相对比较严重。苏畅对20所中学的初二年级299名离异单亲家庭学生和280名完整家庭学生的自我概念及其各维度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离异单亲家庭中女孩自我概念(除身体自我和自信自我)明显优于男生[14]。Bohm B[15]对20名离异家庭男孩和26名完整家庭的男孩进行对比访谈,结果发现来自离异家庭的男孩处理情感问题的能力存在一些困难,他们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彼得.史密斯[7]同样也提出女孩在父母离异后恢复的较快。Lamp研究发现单亲家庭男孩表现出特别强的攻击性,而女孩则没有明显的差异性[14]。这些结果都说明了离异家庭的男孩缺乏安全感。我们推测这可能与女孩在人际关系上的优势有一定的关系。女孩更容易与人相处,更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情感,更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就能从外界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这样会抵消父母离异对其心理弹性发展的危险性因素。(3)与父母婚姻冲突及父母的自身素质相关。徐安琪等[16]通过调查发现父母离异会给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发展带来消极影响,但子女身上的创伤并非都是父母离异所造成,也与父母离异前的婚姻冲突及父母的自身素质相关。

三、总结

不管已有的研究结果是支持“严重影响论”还是“有限影响论”,我们都看到父母离异对子女的影响。目前,国内外研究证明支持“严重影响论”的占多数。也就说大家普遍认为父母离异对于子女将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但是,“有限影响论”也为我们理解离异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比如,父母离异之后,如果父母共同抚养的儿童则可能会使儿童的适应状况显著好于一方父母抚养的儿童。或者为了降低离异对孩子的影响,父母可以选择离异的时间。我们知道小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健康成长对孩子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这个时间段家长选择结束婚姻,将会给孩子造成较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可能是终生的。

[1]梅爱琴.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学校对策[J].教育科研论坛,2003,2(4):51-54

[2]姚本先,方双虎.离异家庭子女心理特点研究报告[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6):660-662

[3]李学容.离异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分析[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22(2):91-95

[4]罗清旭,邓芝兰.父母离异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J].心理科学通讯.1989

[5]孟馥,梅竹,孙丽欲.父母离婚影响孩子的四大理论视角[J].浙江学刊,2004,1,201

[6]张桂荣,宋立卿.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矫治制度研究[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7

[7]彼得·史密斯,海伦·考伊,马克·布莱兹.理解孩子的成长[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75

[8]Biblarz T J,Gottainer G.Family structure and children’s success:A comparison of widowed and divorced single-mother families[J].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2000,62(2):533-548

[9]徐安琪,叶文振.父母离婚对子女的影响及其制约因素 [J].中国社会科学,2001(6):137-149

[10]贺淑曼,李焰,冯培.个性优化与人才发展 [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

[11]傅安球,史莉芳.离异单亲家庭子女心理[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12]王金云.离异型家庭子女的心理变化及其心理维护[J].天中学刊,1998(3):85

[13]杨丽,冯晓红.单亲与非单亲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比较研究[J].中华医学写作杂志,2002,9(18):1401-1402

[14]苏畅.单亲家庭与完整家庭初中生自我概念的比较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9,1(1):65-70

[15]Lamp,M.E.The Effects of Divorce on Children’s Personality Development[J].Journal of Divorce,1979,28,79-85

[16]徐安琪等.父母离异的学龄少年的调查[J].社会学研究,1987(3):25-27

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2012]-JKGHAB-0056)和河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项目编号:122102310018)阶段性成果

B84

A

1671-6531(2013)16-0062-01

责任编辑:何 岩

猜你喜欢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单亲家庭儿童相对剥夺感与心理适应的循环作用关系:一项追踪研究*
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职业学校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研究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