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卉
从语用学角度解读《斯佳丽》
——兼谈续集文学创作及解读
付卉
随着通俗文学的发展,续集文学创作现象越来越多了,对于续集文学的创作与解读向来颇有争议。为了更加客观地评判续集文学作品,本文以《飘》的续作《斯佳丽》为例,试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和解读该作品,希望能从这种颇有新意的解读中找到评判续集文学作品创作与解读的平衡点。本文主要阐述了《斯佳丽》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并从语用学的角度具体分析和解读《斯佳丽》这部续书。
语言学角度;斯佳丽;续集文学创作
付卉/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湖北荆州 434020)。
在世界文学史中,普遍存在着续集文学创作的现象。一部文学作品在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热评之后,由于小说结局未能满足读者的阅读心理需求,续集作者为获取商业利益或纯粹由于太过热爱小说,为补全小说情节结构而会选择进行续集文学创作。作为这种较为普遍且影响力较大的文学现象,学术界的解读和评判向来存有一定的争议,这导致不少续集文学作品处于较为尴尬的地位。如何才能更为客观地评价续集文学作品和续集文学的地位及意义?这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究的问题。本文以亚历山德拉·里普利创作的 《飘》的续书——《斯佳丽》为例,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续集文学创作与解读问题。
美国小说家玛格丽特·米切尔所创作的唯一一部小说《飘》被称为有史以来最经典的爱情巨著之一。一经问世便成了美国小说中最畅销的作品,自1936年出版之日起,《飘》(上下)这部美国内战时期的罗曼史便打破了所有的出版记录。1937年,小说获得普利策奖。三年后被改编成电影,连电影也成了美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而扮演男女主人公的演员克拉克·盖博和费雯丽更是因此而留在了许多影迷的心中。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小说以瑞特·巴特勒离斯佳丽而去结束了《飘》的故事[1],给众多读者带来源源不绝的遗憾。这部在美国和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影响,并挣足了读者的热爱与关注的小说,自然会有众多对其续集的要求。
在这种背景下,大半个世纪之后,美国南方女作家亚历山德拉·里普利从几百人中被选中,续写《乱世佳人》。她数易其稿,终于写出了“明天”的故事:《乱世佳人》续集《斯佳丽》。作者在书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斯佳丽与巴特勒、阿希礼及另外几个男人之间的感情纠葛,揭示了她对巴特勒、对故乡爱尔兰、对爱尔兰的亲人们既爱且恨的复杂心理,其中不乏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描写。
《斯佳丽》自问世以来就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影响。续集中,女主人公斯佳丽获得了男主人公瑞特的原谅,最终赢回了自己的爱情。这种结局处理方式在读者中引起了广泛的共鸣。按照文学接受理论来看,《斯佳丽》无疑是成功的,因为它的发行量空前庞大。然而,学术界对于这本续书的解读却是形形色色,彼此之间大相径庭。
续集作品的产生无非有两种,一种是“名著效应”,一种是“商业动机”。像中国伟大的古典小说《红楼梦》,其续书数不胜数,这主要是由“名著效应”引起的续书现象。《飘》虽然也算是世界名著,然其续书《斯佳丽》的出现,更多的是由于畅销书效应引起的“商业效应”。因而,《斯佳丽》的作者很大程度上是受利益的驱使去从事续集创作工作的,因而作者更多地考虑读者的意见和需求[2]。此外,续书作者和读者都不可避免地会对续书与之前的著作进行各方面的对比,他们无法找到一个更为客观和公正的文学评价标准。为了使得对续书《斯佳丽》的评判更为客观,在解读该作品时,非常有必要从另一个角度着手,进行深层的分析和理性可观的评价。
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何兆熊先生在他的《语用学概要》一书中指出:“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从发展的观点看,语用学的崛起是语义研究的发展和延伸的结果,因此可以说语用学是一种对意义的研究[3]。人们的正常语言交流总离不开特定的语境,语境包括交际的场合(时间、地点等),交际的性质(话题),交际的参与者(相互间的关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信念、过去的经验、当时的情绪等)以及上下文。语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话语的理解和使用。
从语用学的角度去分析《斯佳丽》,可以找出两组对应关系,一组是续书作者与原著作者,另一组是续书作者与续书的读者。事实上,续书创作与文学阅读都属于对文学作品的再加工和创作。按照接受主义文学批评的观点,文学作品是在作者与读者的对话中构建的,文学作品的创作是为了满足文学接受者的需求,因而加入了文学接受者的观念;文学作品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才得以完成,文学接受者事实上是文学作品的主体而非被动接受者,文学作品的效果一直都在受文学接受者的思维结构的影响。这些在续书中体现得更为突出。
续书作者事实上充当着一个说话者的角色,他在不断地与读者交流,在交流中构建作品;而续书的接受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作品的理解完成着作品的终极意义。另一方面,续书作者必须考虑原著作者的“话语”,因为他的续书也是在原著的基础上构建的,在构建中与原著作者进行对话和交流。由此可见,在续书过程中,续书作者不仅需要充分考虑原著作者的“话语”,还要考虑续书读者的需求。事实上,续书作品是由原著作者、续书作者及读者三方共同建构完成的,一部续书的成败与质量不能单方面地苛责续书作者,原著作者与读者也有很多的责任。这种类似于情景对话的要求,使续书作者的创作受到了双方面的限制,且限制的幅度较大,因此,续书作品的成败与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和原著[4]。
由以上分析表明,《斯佳丽》的作者亚历山德拉·里普利在创作这部续书时,无疑非常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成功,她必须忠于原著,又有所创新;必须充分考虑普通读者对于续书的要求特别是情节与结局的要求,还要考虑文学评论家对著作的文学性和思想性的要求;除此之外,还得加入自己对文学的理解以及创新性的思想、语言风格,体现她的创作价值。在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续书者几乎很难创新,而且稍有某些更改,就会发生与《飘》的原著不符而算不上续书的危险。此外,读者都希望《斯佳丽》这部作品给人带来的感觉,不管是从故事情节上还是文学性方面,都与《飘》出入不要太多。因此,续书者只能从原著中未曾描写过的人物上去寻求人物形象的创新,但是一般而言,读者是很难接受续书增添过多的人物,不希望续书与原著变化过大。不少人因为《斯佳丽》这部书中的男主人公变化太大,角色由原著中的“圆形人物”变成“扁形人物”[5],人物形象不够丰满而对续书作者过于苛责,这对续书作者是非常不公平的。
以语用学的角度解读《斯佳丽》,无疑是对过去的解读方式和文学批评方式的一种创新和超越,因为这是一种更为客观、对续书作者更为公平的评价角度。除此之外,语用学的解读对于续书作者和接受者而言,是一种思想上的洗礼,能给他们的文学创作和文学解读都带来相应的启示意义。
对于续书作者而言,需要遵循原著,但不应该是“鹦鹉学舌”式的模仿,要在遵循原著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创新,力求与原著持平或在某种程度上超越它。要找出原著中具有启示性意义的文字,在原著的隐喻中进行再创作。此外,要认识到,一部续书的成功与否及文学价值并不完全受制于普通读者的观点,续书作者要认识到在类似于情景对话的文学创作过程与文学阅读过程中,这个对话语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要充分利用变化的弹性把握好自己的“语言”。
对于续书的接受者而言,要客观地评判作品。要知道,所谓的续书事实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延续性,续书实际上也是一种创作。事实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不仅仅《斯佳丽》如是,其他的续书如是,还有很多文学作品也并同样不是完美无缺的。只由于续书的特殊性以及人们不由自主的比较心理,使得续书创作与续书的解读存在一定的困难和误区。运用语用学的角度去思考续书创作于解读,确实别有一番风味。
:
[1]高学群.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佳丽的人物形象[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2-13
[2]柯贤兵.文学语篇的关联解读探析——以《一天的等待》(A Day’s Wait)为例[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9(7):23-24
[3]田惠刚.关于语用学研究对象的阐释和辨异[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9(2):34-35
[4]Morris,Charles W.Foundations of the Theory of Signs.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Unified Science,1938
[5]王晰.论《乱世佳人》中塔拉主题的表现——小说和电影的比较[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3-24
I106
A
1671-6531(2013)16-0030-01
责任编辑:何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