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美珍
邹美珍/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教师,硕士(浙江绍兴312000)。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科技成果的介绍、最新技术的引进、国际贸易的交流都离不开语言之间的翻译。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自然而然人们对外语教学,尤其是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视程度也不断上升。翻译能力是学生对外语语言和母语熟练程度及两者相互转换能力的综合体现,直接影响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及其对国际化社会的适应能力。众所周知,英语和汉语分属于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语系,两种语言在音、形及句子的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异性。陆国强在其著作《英汉和汉英语义结构对比》一书中提到:“语义能力是指说话人的内在语义知识,即每个人脑中内在地掌握了本族语的语义结构,从而正确地生成和解释语言信息。这种语义能力实际上是一种语感,或者说是一种语言直觉。要把一种语言有效地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培养和提高语义能力是成败的关键。”只有充分了解与掌握英语和汉语的不同,才能对两种语言有良好的驾驭能力,才能尽可能地实现翻译的对等,并使译文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因此,英汉语言对比学习在翻译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英语教学法的不断改进,我国英语教学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但是不难发现,由于语言差异,英语教学尤其是英语翻译教学在课堂中遇到了许多难以克服的障碍。
根据连淑能的观点,“翻译及教学和研究的经验表明:翻译理论和技巧必须建立在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对比基础之上。”因此,从事翻译教学的工作者应当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输入,通过把握两种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实现有效的语言输出,从而把一种语言承载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完整无误地表达出来。然而,通过对目前部分英语学习者翻译实践结果的观察,笔者发现,学生在翻译实践中主要会遇到这样的困扰:虽然能理解,却不会表达或者表达失误;生搬硬套,辞不达意;译文不符合语言习惯,使得翻译的文本看起来晦涩难懂,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式英语”,甚至译文传达的意思与原文意思出现偏差。从翻译教学方面看,中英词汇不对等、中英句子结构不同、文化背景差异是造成误译的主要原因,即英汉语言差异对翻译实践存在着不可避免的负迁移效应。以下是一则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遇到的学生翻译练习误译案例:
Once in a while I cried out of frustration,and sometimes I felt like giving up.
较为正确的译文:偶尔我也会因为觉得沮丧而哭出来,有时甚至想要放弃。
学生误译:⑴偶尔我会由于沮丧性而哭泣,有时想要放弃。
⑵由于这种沮丧性,我偶尔会哭泣,有时想过要放弃。
名词化是英语常见的现象,主要指用名词来表达原来属于动词或者形容词所表达的概念,如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动作、行为、变化、状态、品质、情感等(连淑能,1993)。而汉语则属于动态语言,倾向于多用动词或形容词,英语学习者抓住了这一特征才可能实现语言之间的准确转化。在这个翻译案例中,学生很显然没有把握到英汉语言特征在这方面的差异,因此,直接把英语中的抽象名词翻译成了汉语名词,使得译文句子读起来生涩而缺乏生动性,不符合汉语语言组织习惯,是较为错误的翻译。
因此,有效的翻译教学应该是一方面立足于外语语言的学习,另一方面又要对学生的母语学习加以引导,并比较两门语言之间的不同,从而为准确的翻译实践提供完整的“输入”与“输出”工具。
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认为:“译者的技艺首先在于他掌握特别丰富的词汇和全部的句法表达方式,即译者以优雅、灵活和简洁的方式运用句子的能力。”这就给翻译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教师在翻译教学中应当教会学生掌握两种语言的基本知识,了解语言的结构,学习语言之间的差异及怎样把这种差异应用到翻译练习中去,指导翻译实践。本文通过翻译实践案例分析来论证英汉语言对比学习的重要性。
Example 1:I marveled at the relentless determination of the rain.
较为合理的译文:雨无情地下个不停,我感到很惊异。
学生误译:我对下雨的这种无情与决心表示很诧异。
英语的抽象性直接体现在其大量的名词化现象中。英语中的抽象名词意义非常广泛,主要表达“曲”、“虚”、“隐”、“泛”的概念,也便于作者掩饰含混或真实的想法,以迎合某种表达的需要;相对而言,汉语则是一门具体的语言,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生动的语言表达抽象空洞的内容。这种现象的形成除了英语使用者与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存在差异之外,还主要由于两种语言在构词法上存在不同。汉语没有形态变化,形式相同的词,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形容词或其他词。而英语丰富的词义虚化手段使得抽象表达法广泛使用。充分掌握到这一点,才能正确翻译英语中的抽象名词。
在这个英语句子当中,抽象名词“determination”表示行为或者动作意义。此类名词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宾语或其他名词性成分时往往相当于主谓结构或者动宾结构。汉语中也有一些抽象词尾,如“主义”、“性”“度”等来传达某种抽象的意义,但是英汉语言的这两种抽象法在意义层面却不尽对等,因此,在英汉翻译中,译者如果采用相应的汉语抽象名词来传达英语中的抽象名词的意思,往往会显得译文不自然、不通顺、不符合汉语语言组织的习惯。
在较为合理的译文中,译者很好地抓住了英汉语言表达的差异,把英语句子中的抽象名词翻译成了汉语的谓语成分,形象生动而又准确地传达了原作者的意思;而在学生误译中,很明显,学生对英汉语言表达的差异缺乏了解,使得在翻译实践中生搬硬套、思维固定,套用汉语中的抽象名词来传达英语中抽象名词的意义,使得译文晦涩、不形象,造成难以读懂的后果。
Example 2:The kaleidoscope of shifting interests of the nations during the negotiation made it impossible to sort out the“winners”and“losers”.
较为合理的译文:谈判期间,各国的利益变化不定,好像万花筒似的,这就使人难以分辨出究竟谁是“胜者”,谁是“输家”。
学生误译:各国利益的不断改变使得人们区分谁是“胜者”,谁是“输家”成为不可能。
英语句子有着严谨的主谓结构,通常包括名词性短语和动词性短语,主次分明、层次清楚、提纲挈领,聚集各种关系网络,因此英语正式文体中的长句比较普遍。但是,英语句子复杂而不流散,往往语法一致、意义一致、结构紧凑。英语强调各个句子之间要用词汇手段或句法手段连接成并列关系或主从关系的整体;而总体来说,汉语倾向于使用流散的句式,不受形态的约束,没有主谓一致、形式协调一致的关系。汉语主谓结构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多样性与复杂性,因此,汉语没有英语中那种聚集的句式关系来驾驭整个句子。
在较为合理的译文中,译者把握到了汉语句式结构与英语句式结构的差异,放弃了逐字逐句翻译的方法,采取短句翻译和变换主语相结合的方式来传达英语长句的意思,这样既使得引文完整地传达了原作者的意思,并且遵循了汉语语言规范,又符合汉语流散性的语言特征,因此不失为优秀的译文;而学生的误译主要在于其用英语语言“聚集性”的思维模式替换了汉语“流散性”的思维模式,长句译成长句,造成译文读者理解困难甚至出现误解,这有悖于翻译的用途。
Example 3:There are many wonderful stories to tell about the places I visited and people I met.
较为合理的译文:我访问了一些地方,遇到了不少人。要谈起来,奇妙的事情可多哩。
学生误译:关于我所访问的地方和遇见的不少人有许多奇妙的故事可以讲。
相对于英语来说,汉语没有形态变化,少用甚至经常不用关联词。在一个汉语句子当中,词的先后顺序主要靠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来传达,即常用分句和流水句来逐层叙述思维的各个过程。因此,汉语句子的长度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无法像英语那样层层环扣,不断延伸。按照王力的观点,“西洋人做文章把语言化零为整,中国人做文章几乎是化整为零。”因此,在英汉翻译时,常常需要把英语中的长句子破句重组、化繁从简,而不是机械地按照英语长句的顺序来堆积汉语词语以组成译文。在较为合理的译文当中,译者掌握了英汉语言之间的这种差异,先分析原文句子中的时间顺序、逻辑与思路,并挣脱原文的句子结构,重新组织语言,用符合汉语语言习惯的短句子对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进行准确地传达,既达意又通顺。反观学生误译,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典型的逐字逐句的机械译文,可能基本达到了“达意”的目的,但在“信”“雅”方面却大大需要加强。因此,翻译教学者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先传授英语语言差异的相关知识,使得学习者能掌握某种规律,避免在译文中出现类似于背离语言习惯的译文。
由于缺乏对英汉语言差异的理解而造成的翻译实践失误的例子举不胜举,正因为如此,英汉语言对比学习在翻译教学中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对英汉语言特征进行对比学习是英语学习者做好翻译实践的前提条件和必要准备。
总而言之,英语文体的显著特征是“形合”、“抽象”、“被动”、“物称”与“聚集”,而汉语则是“意合”、“具体”、“主动”、“人称”与“流散”的语言。这两种语言特征的巨大差别导致了英语学习在在从事翻译练习与实践时,往往受困于两种语言之间正确而灵活的相互转换。基于以上情况,这要求英语教学工作在教授翻译课程时,引入语言对比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语言之间的差异给翻译造成的障碍应当如何去克服,只有这样,学习者才能利用不同语言各自不同的表现方法,以顺应这些差异,防止表达错误,避免运用失当,从而达到翻译交际的目的。
[1]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方梦之.英译时汉语主题语的转换[J].外语研究,1995
[3]王力.中国语法理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4]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5]张美芳.论两种不同层次的翻译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5):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