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普罗科菲耶夫《d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的曲式结构和音乐风格

2013-08-15 00:4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0期
关键词:普罗科菲耶夫主部音调

刘 奕

一、普罗科菲耶夫《d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背景

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SergerProkofiev,1981--1953),是20世纪俄国最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家之一,他以怪异繁杂的风格,具体呈现了俄国音乐从古典、浪漫走向现代的变化过程。普罗科菲耶夫早在幼年时便显露出非凡的音乐才能。他13岁考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在作曲和钢琴两个领域表现出色。普罗科菲耶夫一生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求学时期(1908—1918年),侨居外国时期 (1918—1932年)及回国定居时期(1932—1953年)。他的创作也在这三个阶段中形成了三个风格。钢琴曲是普罗科菲耶夫最具特色的音乐,不论是钢琴协奏曲、钢琴奏鸣曲还是其他钢琴作品,都贯穿于他三个不同时期的创作生涯。其中大部分已成为20世纪钢琴音乐文献中的经典曲目,而广泛被人演奏。他的钢琴曲不但继承了19世纪的钢琴音乐传统,还在钢琴这种乐器上加以粗犷而有魄力的表现,缔造了一个新的音乐时代。

普罗科菲耶夫一生共创做了九首钢琴奏鸣曲。作品贯穿了普罗科菲耶夫的整个创作生涯,反映了作曲家风格变化的基本线索。在这九首作品中,普罗科菲耶夫作为一位技巧高超的钢琴家及乐思汹涌而新颖的作曲家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普罗科菲耶夫《d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作品第14号),创作于1912年,1913年出版,1914年出演。该曲是1912年8月份作曲家随母亲去高加索奇斯罗夫多克斯温泉旅游、疗养时完成的,作品中常会出现某种带有东方色彩的音调,这类音调在普罗科菲耶夫其他作品中并不多见,显然与当时在高加索地区生活,接受当地民间音调的影响有关。这是作曲家第一次独立创作的四乐章的钢琴鸣奏曲,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作曲家迈向成熟的特点。在这首作品中,到处可以感受到作曲家充满活力、朝气蓬勃,甚至是充满童心的精神世界。

二、普罗科菲耶夫《d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曲式结构分析

普罗科菲耶夫第二奏鸣曲 (作品第14号),共有四个乐章。第一个乐章是标准的奏鸣曲式,d小调,不太快的快板;第二乐章谐瘧曲式三部曲式,a小调,清晰的快板;第三乐章行板是三部曲式,升g小调,行板;第四乐章是回旋奏鸣曲式,d小调,活泼的快板。

第一乐章是标准的d小调。

呈示部(第1—102小节)。 主部主题(第1—31小节)一开始就音响不凡,在d自然小调的切分节奏上行到第8小节时,突然“闯进”有意模糊d小调调性、在全音增和弦和八分音符及三连音交替的特性节奏基础上的插入音调,然后这一音调经过半音上行,逐渐融入到主部主题中。这一反传统的奇特笔法,初次显露了作曲家幽默大胆的个性,经过一段流畅的连接部(第32—63小节)以后,转入歌唱性的副部主题(第64—84小节)。它的旋律显然带有某种东方色彩—使用了带两个增二度的调式,这类音调在普罗科菲耶夫其他作品中并不多见,显然与当时作曲家在高加索地区生活,接受当地民间音调的影响有关。结束部(第85—102小节)由三个六小节组成,其音调是来自怪诞的、谐瘧的、拆开的连接部的再现。

展开部(第103—204小节)。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03—126小节)主要是将以和声变奏的副部主题和结束部主题进行展开;第二部分(127—204小节)则是在低音的固定音型之上,中间是主部主题的插入音调,最高声音部则是节奏上加以扩大的副部主题,这样构成了三层次的非常富于空间感的复杂音响,从中我们第一次听到了普罗科菲耶夫独有的突进与富有冲击力的效果。

再现部(第205—294小节)。 刚开始,普罗科菲耶夫使用了呈示主部主题倒影的陈述手法,它有一种阴沉的大管音色。右手清澈透明,高雅的、闪烁的十六分音符的伴奏达到了一种艺术效果。总体来说,再现部遵循了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发展的原则,同时准确地保持了组织结构,这里没有非常复杂的作曲逻辑。

尾声(第295—313小节)。 从295小节开始,是对作品一开始就勾画出的激昂的冲突的解决.其中使用了呈示部中没有中间插部的主部主题,使作品具有生气,急剧和活泼乐观的因素。

第二乐章是谐瘧曲式三部曲,a小调,清晰的快板。

第一段(第1—26小节)是用简单的三段体(8+8+10小节)构成的。基本主题采用托卡塔,中间声部大多作平行三度进行,音响不太和谐但不尖锐,富有诙谐的情趣。

第二段(第27—57小节)是典型的古典音乐的“中段”,它是根据一个短小的动机不断发展的展开性插部。其中由d小调转为D大调的转调,色彩新颖,效果独特。与谐瘧曲第一部分的区别在于此处有四小节分解八度的小前奏。这一段也是按一般三段体构成的(4小节前奏+9+8+10小节)。

第三段(第58—83小节)是第一段主题的再现。

第三乐章行板是三部曲式,升g小调,行板。

第一段(第1—22小节)。主题本身带有摇篮曲题材的特点——平稳的八分音符节奏,加上中间声部平稳的线条化进行,表现了与前后第二、第四乐章的冲动与突进截然相反的安静,甚至有点“懒洋洋”的情绪。第18小节以后,伴奏声部由和谐的和弦,转为连续向下平行的增四、减五度音程时,开始染上了某种阴暗的色彩。

第二段(第23—33小节)。从23小节开始两个结构(8+4)组成,并把我们带入梦境、幻想和几个虚幻的情节之中。拍子变成7/8拍,未标调号,实际是同主音的c小调与C大调的叠置。

第三段(第31—52小节)。主题再现部分,在保持旋律与和声基础的情况下改变了伴奏声部的主题,这赋予曲式结构以完整和统一的感觉。

尾声(第53—60小节)。出现了中段的因素,但所有的材料都提高了八度,用PPP,Leggiero的力度标记强调要造成一种轻盈和透明的印象。

第四乐章是回旋奏鸣曲式,d小调,活泼的快板。

呈示部(第1—132小节)。从引子(第1—17小节)开始,就采用三连音的快速流动和极具冲击力的音调,赋予整个乐章激动不安的特性。由于采用了6/8拍,主部主题(第18—34小节)听起来几乎是一首塔兰泰拉舞曲。而这一节奏在连接部(第35—50小节)中加以延伸,表现得更为鲜明。建立在主三部和弦及增六和弦交替反复基础上的副部 (第51—97小节),则更具有狂放不羁的性格,结束部(第98—132小节)继续了连接部的活泼。

展开部(第134—238小节)。一开始意外地出现了第一乐章副部抒情性的主题以及这一主题的加快速度的展开 (第134—161小节),以此作为这一乐章的“新材料”的插部。接着是展开部另外两部分的发展(第162—209小节),它们是从整个奏鸣曲各个部分的主题压缩而来的——同时在统一的激荡的热潮中把终曲主部同第二乐章谐瘧曲及终曲的第一插部结合起来。变化万千的万花筒式的主题使人想起狂欢节假面具的无穷变幻。从第210小节开始又把我们带回到塔兰泰拉的节奏中(第210—238小节),主部的伴奏变成了主要的旋律和带有几个明显的模进的句子(从210、218、226小节)及连接整个发展部的升C上的sf(突强)

再现部(第239—353小节)。 它的结构很规范,作者保存了在再现部中古典乐派调式思维的观念,所有的主题都统一在基础调d小调之中。

三、普罗科菲耶夫《d小调第二钢琴曲奏鸣曲》音乐风格分析

在普罗科菲耶夫各个时期的作品中,分四种因素混合或交替出现,只是侧重面不同。那就是以摈弃晚期浪漫派的夸大表现和过分雕饰,提倡明快、清晰、简洁风格为主的新古典主义;植根于俄罗斯民族传统的抒情性;玩世不恭式的音乐幽默性以及富有活力节奏的托卡塔式的动力性。这些风格特点,在他的奏鸣曲中得到了鲜明体现。普罗科菲耶夫第二奏鸣曲(作品第14号),是作曲家少年时代奏鸣曲中最后一部作品,其中保留了很多古典音乐的陈述方法,也体现了很多现代的创作手法。

作者在这首奏鸣曲中保存了下列古典音乐的规格:1)统一的调性;2)主调和声的发展;3)准确、有节奏的节拍律动和它有规律的重音;4)把音乐语言划分成几个相对简短结构的原则,即类似于几个富于表情的组织,它们组成了统一的结构,也就是简短语言式的呼吸,好似莫扎特的乐句结构。它的古典性还表现在结果之间的联系:1)比例合适的乐章;2)在清晰的主题分界处起着很大的曲式结构作用的终止保障了曲式结构的封闭性;3)古典式的思维表现在突出主部和副部的调性从属性和准确地把主要调性保持在再现部中;4)把模进作为形式构成的方法来应用。

当然,通过这首奏鸣曲,我们也能看到普罗科菲耶夫在音乐风格方面的创新。他的钢琴语言广泛继承了19世纪钢琴音乐传统与民间音乐的表现手法,再加上野性有力的表现,从而形成了他新颖的个性化风格。他的表达方式与传统俄罗斯钢琴学派多有冲突,诸如大量的nonlegato(断奏)的触键、大跳音程、独特尖锐的节奏、相距甚远的两个声部平行等等。和声语言上的冒险拓展了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势力范围。

[1]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176

[2]孙维权,巢志珏.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1,2

[3]尼·克雷然诺夫斯基.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奏鸣曲的系统分析和对演奏者的建议[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95,(02):26

[4]李宁.普罗科菲耶夫d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分析及演奏[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2,(3):13

[5]拉里萨·丹柯.普罗科菲耶夫[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59

猜你喜欢
普罗科菲耶夫主部音调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奏鸣曲式的连接部特点研究
论门德尔松《无词歌》中奏鸣曲式结构的“返祖”与创新
听力障碍幼儿音调异常矫治的实施建议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音乐表现探究
鲁托斯拉夫斯基《第三交响曲》之背景结构解析
越南女教师肌紧张性发声障碍对完成音调靶点基频的影响
乐器的音调是如何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