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尔《谈谈方法》的解读

2013-08-15 00:45黄凌云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0期
关键词:笛卡尔谈谈良知

黄凌云

长期以来,笛卡尔一直被人们尊为近代哲学的奠基人,他的墓碑上写着:“笛卡尔,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第一个为人类争取并保证理性的人。”黑格尔评价他:“笛卡尔事实上是近代哲学的真正创始人,因为近代哲学以思维为原则,他的 ‘方法’(méthode)和‘我思’(cogito)概念最大的意义在于,开始了对世界的清楚描绘,使现在的我们可能对世界有一幅清楚的图画”。笛卡尔的哲学成为近现代哲学精神的体现和象征,被后来的哲学家们继承和发扬。在法语中,“笛卡尔(DesCartes)”已经成了“清楚明晰的”(clair、distinct)的代名词。

要想全面了解笛卡尔,了解他所关心的问题,就要从他的书中寻找答案,充分把握他的时代背景,熟悉写作风格,理清思想的来龙去脉,还要以前人的解读为桥梁。我选择的切入点是《谈谈方法》这本书,朗佩特(LaurenceLampert)和肯宁顿(RichardKenningdon)的解读是公认的代表作,本文力图在他们的解读基础上来探索《谈谈方法》,深入理解笛卡尔在书中所表达的思想内涵。

一、《谈谈方法》在笛卡尔作品中的位置

笛卡尔的著作比较少,他告诉布尔曼(FrancisBurman),自己的著作有一个完整的结构,是成体系的。笛卡尔早期作品有用拉丁文写成的《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RegulaeadDirectionemIngenii)。这部著作只是粗略的提纲,笛卡尔本来打算写36条指导心灵探求真理的原则,可惜未写完,遗稿只剩下18条,第19至21条只有纲领没有详细阐述。这是笛卡尔的第一篇哲学论文,本来没有打算发表,其中,笛卡尔的基本思想都在这部著作的前三个规划中初步勾画了出来,后来基本上被揉入《谈谈方法》中,它比方法谈早10年。其中大部分内容写于1626-1628年笛卡尔旅居巴黎期间,也被认为是他个人的备忘录。这部作品在笛卡尔逝世后才发表,收入1701年阿姆斯特丹版《笛卡尔遗著集》。

《谈谈方法》全名译为《谈谈正确运用自己的理性在各门学问里寻求真理的方法》,简称为《谈谈方法》,或习惯称为方法谈。这是笛卡尔公开发表的第一部哲学著作,后面所附的三篇论文作为笛卡尔新方法的具体应用,他认为它们足以证明自己的方法非常有效。其中被称作方法谈的,原是全书的序言,笛卡尔用这篇序言回溯自己的思想历程,说明自己的写作意图,着重论述自己的方法论思想(参考皮埃尔,《时代》,前揭,页364)。

由于《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和《谈谈方法》所阐述的规则和方法大体相同,二者一起并视为笛卡尔方法论的两大论著。不过,方法谈更为详尽深入。方法谈作为笛卡尔哲学的开篇之作,直接影响到我们对笛卡尔思想的理解,我们能否全面深刻地把握笛卡尔的其他作品和他的思想体系,关键在于这部小书。

二、《谈谈方法》的解读

(一)笛卡尔的“理性”和笛卡尔式“怀疑”

方法谈是从下面这句话开始的:“良知,是人间分配得最均匀的东西。因为人人都认为自己具有非常充分的良知,就连那些在其他一切方面全都极难满足的人,也从来不会觉得自己的良知不够,要想再多得一点。那种正确判断、辨别真假的能力,也就是我们成为良知或理性的那种东西,本来就是人人均等的”(DM,页 3)。

根据王太庆的说法,这种良知(lebonsens)是一种良好的官能,不同于中国人所理解的分辨善恶的能力,而是指分辨真假的能力,是理性的知识论意义上的,而不是伦理学意义上的。哲学家追求最多的就是这种良知(理性),是心灵的品质,是区分真与假的能力。哲学家们认为,任何人的这种能力都是平等的(即良知的平等主义)。笛卡尔初期也这么认为,在他看来,意见之所以分歧,不是因为谁的理性多点谁的理性少点,而是因为我们运用思想的途径不同,所考察的对象不是一回事(DM,页3);还因为“拿理性或良知来说,既然它是唯一使我们成为人、使我们异于禽兽的东西,我很愿意相信它在每个人身上都是不折不扣的,很愿意在这一方面赞成哲学家们的意见,就是:同属的各个个体只是所具有的偶性可以或多或少,它们的形式或本性并不能多点少点”(DM,页4)。

笛卡尔先是追随哲学家们所持的这个标准观点,声言自己也努力地想提高自己天生的智慧、想象力和记忆力,以便“学会分清真假,在行动中心明眼亮”(DM,页 3,9)。 但是,当笛卡尔在用哲学家的眼光看世人从事的各种活动或事业时,却发现没有一样东西不是可疑的,而且,哲学经过千百年的争论至今也没有一个确定的结论(DM,页8)。那么哲学家们的观点未必都是正确的。笛卡尔发现,自己自幼以来所受的教育却告诉自己,“世界上根本没有一种学说真正可靠”(DM,页6)。笛卡尔不相信有可靠的知识,“我们所听信的大都是成规惯例,并不是什么确切的知识”(DM,页14),他认为,从前的哲学从感官知觉开始,又缺少一个清除占据着心灵的那些偏见的方法,从前的哲学必然误入歧途。

从拉弗莱舍(laFlèche)学校毕业后,笛卡尔就完全抛开了书本的研究,下定决心开始在自己的内心或在世界这本大书里寻找学问(DM,页9)。笛卡尔懂得了不能一味听从那些成规惯例并坚信不疑,这样“我就摆脱了许多错误的看法,免得我们天然的灵明(lalumièrenaturelle,指良知)受到蒙蔽,不能听从理性……我花了几年工夫像这样研究世界这本大书、努力取得若干经验之后,终于下定决心同时也研究我自己,集中精力来选择我应当遵循的道路”(DM,页10)。

笛卡尔首先就公开宣称,公认的良知平等主义观点是错误的。长期以来,人的知识受到一种错误的信念和自身欲望的限制,要使哲学获得牢固的基础,就必须怀疑能够怀疑的一切事物。然而,怀疑并不能建构哲学的新的基础。这一点上,笛卡尔声明,自己跟怀疑主义者是不一样的,怀疑论者是为了怀疑而怀疑,笛卡尔要做的是“使自己得到确信的根据,把沙子和浮土挖掉,找出磐石和硬土”(DM,页23)。我们称之为笛卡尔式怀疑。笛卡尔完全抛弃了过去未经理性指引潜入内心的一切意见之后(DM,页15),他发现,数学的推理确切明了,基础足够牢固结实,很适合在它上面建造起宏伟的大厦来。因此,宏伟的知识大厦,就必须要求一切知识都具有同数学一样准确明晰、可以证明的确定性。为了达到建立可靠的科学和知识体系的目的,还需要能够获得知识的可靠的方法。方法意味着确定而容易遵循的规则,教人遵照研究对象的本来次序和方式,解决其他各门学问里的难题,达到对于所有事物的真实解答,得到尽可能完整的知识。

(二)笛卡尔的“哲学之树”

为了找到可靠的方法来认识一切可能被认识的事物,必须找到哲学的确定性,新科学需要认识论,认识论需要形而上学,笛卡尔必须有意识地对知识的本质进行深刻地思考。

笛卡尔在1647年出版拉丁文《哲学原理》的法文译本时,加上了一篇代序,这也是他写给《原理》的发文译者的信,他还示意说,可以把这封信拿来当序用。在这篇序言里,笛卡尔描绘了一棵“哲学之树”:“因此,哲学好像一棵树,树根是形而上学,树干是物理学,从树干上生出的树枝是其他一切学问,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种,即医学、机械学和道德学,道德学我认为是最高的、最完全的学问,它以其他学问的全部知识为前提,是最高等的智慧。可是,我们并不是从树根上,也不是从树干上,只是从树枝的末梢上摘取果实的,所以我们认识哲学的主要用途要靠认识它的部分的用途,我们只能学习后者”(DM,页 70)。

从这段话我们发现笛卡尔的几个观点,真正的哲学要在许多现实问题上发现真理 (即从树枝的末梢上摘取果实)的时候才能加以研究(DM,页70),通过这些“部分的用途”来认识“哲学的主要用途”,用可靠的方法找到对生活有用的一切清楚而分明的知识。如果按照怀疑艺术进行思考,就要求读者培养仅仅赞成清晰而明确观念的意志,抑或拒绝那些凭感觉获得的令人困惑的观念。通过这种艺术实践,我们将会变得习惯于赞成清晰而明确的观念,这就是笛卡尔整个方法的简要本质。

物理学论证。笛卡尔提到自己曾经写过的、但由于某些顾虑而被迫没有发表的书(其思想与伽利略实际上是不谋而合的),即《论世界,或论光》(DM,页 34,脚注),他说这部书的论述对象是各种物质性的东西的本性(DM,页34),提出了一种自然的宇宙观,作为圣经中上帝创世说的对视。寇次(Cotes,牛顿《原理》的最早英文版的编订者)谈到,笛卡尔在《论世界,或论光》中的这个漩涡形成论是开启无神论的大门。笛卡尔小心翼翼地发展出一个宇宙演化论。

笛卡尔带着极大热情描述一个自然现象:怎样用火猛烧把灰烬烧成玻璃(DM,页37)。他认为“这种从灰烬到玻璃的转化我觉得跟自然界发生的其他各种变化一样奇妙,所以我特别乐意描述它”(DM,页37)。这是一个代表性事件,证明了事物可以从低级转化为高级,从无用转化为有用,从不完满转化为完满。对于一个致力于获得幸福生活的知识的哲学家来说,这种转化具有特殊的价值:一旦掌握了自然规律,就可能培养出制造这些奇迹的能力。

笛卡尔认为,最一般的自然法则可以借助理性从最基本的形而上学原则中推导出来,这些原则靠着理性建立起来。在寻找隐藏在所有这些自然现象背后的统一原理的过程中,自然界的活动变得更为清晰。理解自然不再是一个发现某种超自然的线索来解释上帝精神、解释神秘现象,而是找到支配物质的基本结构。按照圣经的说法,这个世界上的奇迹是超越于我们的理解之上的,但笛卡尔却试图把所有知识包含到一个统一体系或科学之中,而且这个体系仅仅以少数简单的原理为基础。以期让确定的知识成为可能。

笛卡尔说过,“对事物始因的追寻自然而然地把人带入了神学领域。一切必定有其始有其终,而我们不能掌握始与终。我们只可能抓住事物的中间,这就是科学的领域。”(转引自弗雷德里斯,《时代》,前揭,页 117)。

这个物理学论证也让我们看到了哲学之树的隐喻,我们需要通过摘取“树枝”上的果实进入“树干”的物理学,再进入“树根”,来认识“哲学的基本用途”,回到形而上学。笛卡尔告诉布尔曼,哪些是自己的作品中最重要的东西。别忘了,与布尔曼的对话是在笛卡尔完成了所有作品之后。笛卡尔承认他对宇宙的思想是他最大的快乐源泉 (Lampert,Nietzscheand ModernTimes,P164)。笛卡尔对自己的宇宙论思想给予了很高评价,他声称,不会把它和自己的任何其他思想论题做交换;还告诫,不要在《沉思集》上花费太多时间,恰恰是这些物理学的研究才是最值得人们追求的。我们可以看到,笛卡尔思想的革命性和颠覆性。

三、为哲学立法

在方法谈的开篇,笛卡尔就先阐述了这个一向被人称为笛卡尔式怀疑的方法和该方法的基本原则。他的光荣就在于宣布了科学方法的纲领,不仅是从事研究的工具,同时也是一种心智的训练,有助于从偏见和感觉的影响下获得解放。研究当代怀疑主义和宗教的早期历史的重要史学家玻伯金(RichardH.Popkin)说,“现代宗教反对派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即使不是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笛卡尔方法论和笛卡尔关于真正的哲学和科学的知识的运用”(转引自Lampert,Nietzsche andModernTimes,P162,注14)。至此,可以结束对方法谈这篇序言的解读。我们发现,整篇序言就像一个引导过程,引导读者完全打开笛卡尔的思想世界,摘取哲学之果,借助于科学的进步能给人们带来无限好处的诺言,他建立了进步的观念:好的东西在于将来,而这并不是传统、自然或上帝的功劳。

方法谈勾勒出了笛卡尔的整个哲学工程,读者逐渐地明白这部作品的伟大和作者的奇特,一个把我们的自然提升到完美的最高程度的普遍的科学计划。他说,他的一系列作品解释了关于最根本事物的正确顺序的哲学:“真正的哲学,它的第一部分是形而上学,包括知识的本原,其中就说明神的主要属性,我们灵魂的非物质性,以及我们心中的那些清楚的、简单的见解。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在发现了物质性东西的真正本原之后,就一般地考察宇宙是怎样构成的,接着又特殊地考察这个地球的本性是什么,考察通常出现在地球周围的一切形体,如气、水、火、磁石以及其他各种矿物是怎么一回事。这以后也需要特殊地考察各种植物、动物、尤其是人的本性,这样才能发现那些对人有益的其他学问(DM,页70)”。笛卡尔改变了我们关于世界的概念,也让他成为世人争相研究的对象,成为哲学史上不可替代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师。

[1]黑格尔,贺麟,王太庆译.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63

[2]笛卡尔,王太庆译.谈谈方法(DiscourseonMethod)[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LaurenceLampert.NietzscheandModernTimes[M].YaleUniversityPress,1995

[4]肯宁顿,刘小枫,陈少明主编.笛卡尔的精灵:经典与解释系列之30[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5]JohnCottinham.Descartes'ConversationwithBurman,TranslatedwithIntroductionandCommentary[M].Oxford:ClarendonPress,1976

[6]皮埃尔·弗雷德里斯,管震湖译.勒内·笛卡尔先生在他的时代[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猜你喜欢
笛卡尔谈谈良知
谈谈胆固醇
Chapter 11 A clear conscience第11章 良知未泯
笛卡尔的解释
谈谈降压药的不良反应
笛卡尔浮沉子
良知
谢林与黑格尔论笛卡尔——以《近代哲学史》和《哲学史讲演录》为例
从广义笛卡尔积解关系代数除法
“良知”的义务
良知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