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足娥,李 彤,张林微
学科竞赛是考查学生某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比赛,它是面向大学生的群体性竞技活动,是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志之一[1]。自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我国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如何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很重要的一点取决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近年来,全国各高等学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何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创新型应用人才,是各高校积极探讨的问题。学科竞赛作为高等院校实践性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第二课堂中的地位不容忽视,且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实验教学的改革,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推动作用[2]。能否构建一个既体现高校办学特色,又合乎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事关高校生存和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1.构建外语听说实践平台。以全国性赛事及区域性赛事为主线,以常规性听说活动为支撑,搭建外语听说实践平台,锻炼学生的的听说能力。近年来,广西科技大学参加的定时性外语竞技大赛主要有: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联合主办的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主办、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与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合办的全国性英语演讲大赛;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广西高校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主办的“外研杯”广西高校大学生英语戏剧节以及筹划中的每年9月举行的桂中片区英语风采大赛。围绕这四大赛事,创造形式多样的英语听说实践机会。组建英语听说培训基地,在全校范围内选拔英语口语优秀人才以及英语演讲爱好者,充分利用语言实验室、外语资料室,自主学习中心等有利资源,由外语专业教师指导,给以定时定量的听说培训,既给学生提供实践的空间,又为四大赛事储备人才。强化英语协会的效能,扩大英语角的作用,加强对英语协会的管理,为协会配备外语专业指导教师,扩大英语协会在全校范围内的影响,使英语协会成为外语第二堂课活动指导中心的得力助手。英语角将扩大各项活动的影响力度,争取专业教师、外教、留学生以及校外英语爱好者的参与,使英语角成为校内外广大英语爱好者实践的平台。创建校园英语广播电台,在英语听说培训基地选拔英语节目主持人,在全校范围内招募英语电台管理人员,组建一支有良好英语基础、充满激情和创造力的英语节目主持和编辑队伍,充分利用校广播电台播放英语节目。校园电台可辟英语过级考试辅导、外教热线问答、英语歌曲欣赏、诗歌朗诵、名著选读、名片精彩对话、文体娱乐等节目,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英语学习者的需要;组建影视兴趣小组(归属英语协会),利用语言实验室多媒体设备,定期播放英文影视作品,创造英语文化氛围,提升文化素养。
2.构建外语读写实践平台。扎实的基本功是各大赛事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石。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读写环境,近年来,学校图书馆和外语学院图书资料室都有意识地扩充和完善图书资料室,增订适合大学生阅读的外文报刊杂志、外文小说读物等,同时改革外语学院图书资料室管理体制,由英语协会协助管理日常事务,由兴趣小组负责图书室的开放和书籍的借阅,让学生自己当家作主,在管理中了解图书,在了解中激发阅读的兴趣,在兴趣的指引下扩大阅读面,扎实语言基本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是相辅相成的,在注重学生语言输入的同时,适时引导学生培养语言输出的能力。
3.构建外语口笔译实践平台。广西翻译协会和广西高校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已于2009年成功主办首届“东方正龙杯”广西英语翻译大赛。为了储备参赛人才,适应当今经济全球化以及北部湾经济发展条件下对口笔译人才的需求,特组建“英语口笔译实践基地”。此基地包括校内、校外两个方面。校内基地已经尝试的实践活动有调研和搜集校园各公共场所英语或双语标识语,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英语或双语规范大行动;校外实践基地的实践活动有组织英语口笔译拔尖人才志愿参加东盟博览会、世界F1摩托艇大赛、国际奇石节、小丑节等口、笔译工作,此外,还实施英语公益行动,实践基地组织全校英语爱好者实施柳州市公共场所英语或双语标识语规范行动,一方面给学生提供英语实践的机会,同时营造良好的社会效应。
4.构建语言综合能力实践平台。丰富外语学院自主学习中心资源,扩大自主学习中心规模,科学合理地开放和管理自主学习中心,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利用自主学习中心,进行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综合技能的训练。
1.更新观念,明确目标。要想改革卓有成效,必先树立正确的思想。笔者近年来一直全方位参与学科竞赛的组织和指导,深感学科竞赛方面存在的一些顽疾。如学科竞赛在某种程度上游离于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环节之外,教师对学科竞赛的指导演变为对部分参赛学生的额外辅导,忽视了学科竞赛为专业服务的导向作用,导致学生参与目的不够明确等[3]。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将学科竞赛内容向大学生实践教学转化的思想,使学科竞赛的内容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从而丰富及完善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切实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4]。
2.把学科竞赛纳入实践教学体系。学科竞赛的成果可以作为实践教学学分的依据。通过培养方案的平台,高屋建瓴地操作学科竞赛,让学科竞赛深入到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时保证了学科竞赛的有效性和延续性。
3.加强领导,完善机构。首先,建立了一支精良稳定的外语学科竞赛指导教师队伍。外语学院成立了外语学科竞赛指导中心。中心组成员都是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学科竞赛指导经验的专任教师。中心组指导教师对每学年的各项赛事既分工又合作,保证各项赛事的有效开展。其次,设置了一系列激励措施。变教师对学科竞赛的无偿指导为有偿指导,指导教师的指导报酬将依照被指导学生的参赛成绩而定。同时,学校把各类学科竞赛工作纳入教改和教学基础建设的整体中予以考虑,在职称评定、评奖评优、岗位评定等方面对指导教师予以倾斜。
语言能力和自主能力提高的程度具有难以量化的特点,可以通过学生主观反馈和社会客观效应来评测其效果。每学期末指导中心负责各平台构建的指导教师会召集成员代表开一次座谈会,或向大部分成员发放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对各实践平台的感受。学生整体反映各平台为他们的言语实践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为其展示课内所学文化知识提供了舞台,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外语和运用外语的能力。
[1]蒋西明,邓明,徐云.构建学科竞赛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
[2]张铁强.构建学科赛事平台,全面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1).
[3]陈天虹,文献民,葛龙威等.依托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以大学生结构竞赛为例[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8(2).
[4]张瑞成,陈至坤,王福斌.学科竞赛内容向大学生实践教学转化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