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云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未来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在自己的工作领域里,立足于本职岗位、凝心聚力,做好高职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构建和谐校园做出贡献。
思想道德教育是为了培养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精神,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热爱祖国,奉献人民,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良好行为习惯,并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促进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在十八大报告第六部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提到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随着高校的扩招,每年的硕士研究生、本科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高职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有的高职生在心理上显得萎靡不振;有的高职生缺乏职业理想、好高骛远,就业时往往“高不成、低不就”,造成就业困难;有的高职生在(顶岗)实习中,不懂得遵守职业纪律,上班迟到早退,言谈举止缺乏职业素养;有的高职生在宿舍生活中因从小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与人相处,同学间交往处处碰壁;还有的高职生对学习缺乏正确认识,学习功利化。另外,社会上的一些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也对高职生产生了负面影响。高职教师要积极响应十八大号召,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高职生思想道德教育,努力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作为高职教师,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不断改革创新,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2.要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帮学生树立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
树立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集中地代表了我国各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共同利益和愿望。
在平时的工作中,老师应把什么是真善美、假恶丑,高职生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等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利用合适的时机向学生说明,社会上极个别人的道德失范现象不能代表社会的主流,要看到社会上多敬业奉献、诚实守信、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各种时代楷模在各地不断涌现。例如,“航空报国英模”罗阳,撞倒老人后“赖着不走”的“仁义哥”王冬,撞车留条道歉的扬州“诚信中学生”徐砺寒,有数次见义勇为并自愿死后捐献遗体的重庆公交司机聂恩,有一个人一把锄头扛起一个家的13岁女孩吴林香等等。我们要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相信党能带领全国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人生需要有一个明确目标,有了这个目标的指引,人就会有一种使命感,大学生活就会过得充实且富有成效。高职生面对就业压力显得萎靡不振的现象,教师要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硕士研究生、本科大学毕业生相比,高职生在理论水平上虽相对有所欠缺,但由于在学校期间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接受了较好的职业技能培训,凭借自身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过硬的专业技能,高职生更受企业的欢迎。而且,只要高职生能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我,适当选择自己的就业目标,愿意从最基层干起,与硕士研究生、本科大学毕业生相比,他们更容易成为就业市场上的“抢手货”。因此,高职生要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勤学好学、学精学专,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争取在就业的双向选择中被优先录用。
3.加强师德建设。“师德”是教师的道德修养,是教师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是教师思想素质的直接反映。教师要用自己的才德、学识、言传和身教去启迪、感化、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教师的师德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胡锦涛总书记曾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下面谈谈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如何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要求。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勤恳敬业,乐于奉献。教师要用严谨的工作作风影响学生,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有的教师因为公事、私事经常调课、停课,或经常晚上、周六、周日补课,导致学生意见较大。老师重品行、作表率,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平时认真维护学校正常良好的教学秩序,那么,学生在日常集体生活的细节中就会体会到老师的高尚品德。
关爱学生。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公平对待学生。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学生多来源于粤西粤东边远山区,学习成绩参差不齐。由于离家较远,家庭经济较困难,很多学生只有寒暑假才回家。因此,班主任、辅导员平时要多从生活上、学习上关心学生,平时多下学生宿舍,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发现学生的心理精神问题及时疏导。老师平时多关心爱护学生,同时也教育学生之间要互相关爱。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就感受到来自老师、同学的温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成了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感恩社会,共同构建和谐校园、共同创建美好的家园。
志存高远。教育工作是一项常教常新的工作,终身学习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教师平时要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笔者所在的系里,年轻女教师比较多,很多女教师周课时多、备课量大,她们同时兼顾着老师、妻子、妈妈等社会角色。自从学校从中等师范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以后,老师们一方面要教好书,另一方面还要兼顾着学习进修,考研、读博、考资格证等。老师在平时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把自己积极向上的探索过程和经验与学生分享,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感受到老师积极良好的人格魅力。老师们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良好榜样作用对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也会产生深远影响,学生会明白,要以刻苦学习为荣,以不思上进为耻,做人要对工作、家庭、社会负责任,人要树立远大理想,要勇于进取。
4.给学生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教师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通过平时的思想交流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才是道德行为,培养他们正确的认识能力和识别能力,有助于他们良好道德的养成。对于在(顶岗)实习中不懂得遵守职业纪律,上班迟到早退、言谈举止缺乏职业素养,或在宿舍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同学间交往处处碰壁的学生,老师要让他们明白,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承担和扮演着各种社会角色,要学会协调个人和他人、个人和集体的各种关系,并遵守社会上公认的道德规范。同时,老师鼓励学生间多进行有益的交往,在与他人不断交往的各种道德情景中,学生就会形成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乃至世界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不断成熟。
5.树立榜样的示范作用。良好的校风、教风、班风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作风。所以高职院校要加强自身的内涵建设,做到管理为教学服务、为一线服务。在领导层面,学校领导要以身作则,平时多深入教学一线和学生宿舍等,了解师生的需要,多为学生排忧解难,维护学生的利益;在纪律方面,各系要严格执行考勤制度、考试纪律和违纪处理规定;在宿舍管理上,要教育学生严守宿舍管理规定,教育学生要按时作息。同时,学校、各系要完善学风建设激励机制,健全评优评奖制度,定期开展对学生的表彰表扬活动,树立学习模范,以榜样的力量促进学风的转变与提高。
6.加强学生思想预警机制建设。学生思想、心理出现异常状况,要及时了解,给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高职院校里学生人比较多,如何及时掌握住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动态?笔者的经验是要加强学生思想预警机制的建设。以笔者所在的系为例,我系共有在校生1338人,分为3个年级,共有27个班。为了及时了解这些学生的思想状况,系里建立了1个安全维稳工作领导小组(又名心理辅导站,由学校心理辅导中心统一领导),组长(站长)由各系负责学生工作的系领导担任,副组长(副站长)由1名辅导员担任,组员是各班主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系心理互助组(由系学生会干部担任),组员由1名班心理委员、每宿舍1个心理联络员组成。如果学生出现异常状况,各环节及时通报。安全维稳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开展活动,对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陈亚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M].人民出版社,2007
[3]夏伟东.思想道德修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孟悌清.思想道德修养[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
[5]王珣,王颖.教师新师德六项修炼[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浦卫忠,周敏.高校师德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7]安云凤,吴来苏.高校师德教育与修养[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