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晓菁
生活与艺术,是古今中外文人墨客最常探讨的话题。前者现实,后者纯粹。作家往往有一颗艺术的心,纯粹而理想,尽管身处泥淖,却仍然仰望星空。抛开生活纷纷扰扰的琐事,不顾社会舆论或褒或贬的声音,只求心中的一汪清泉,一片净土。奥斯卡·王尔德就是这样一位作家,从他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唯美主义的追求。他唯一的长篇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全面体现了他的唯美主义思想。文中主要有三个人物,分别是追求完美的艺术家巴兹尔,圆滑世故的亨利勋爵以及年轻貌美的道连。这三个人物身上承载了王尔德所倡导的唯美主义的追求。
艺术是一面镜子,但它又是一面不同于历史文本的镜子,它不应该无论美丑善恶都显示给读者,而应显示读者愿意看到、并且体现纯粹艺术性的那部分,也就是有关真理、理想、想象的部分。(张介明,2005)。在艺术叙事的大框架中,《道连·格雷的画像》体现了唯美主义的纯粹艺术,对真理进行界定、对理想和想象进行划分,在小说叙事的框架中,《道连·格雷的画像》不仅体现了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追求,更是折射出社会现实的真正的艺术。
《道连·格雷的画像》是王尔德的代表作,也是他所倡导的唯美主义的优秀作品。小说是围绕一位年轻人,以及一幅精妙的画像展开的。年轻貌美的道连·格雷,激发了画家巴兹尔的创作灵感,使他创作出了最高水平的画作。对于道连·格雷这个单纯的不谙世事的小伙子,巴兹尔和他的昔日同窗亨利勋爵有不同的打算。画家巴兹尔是一名有才华有头脑的艺术家,他认为道连·格雷的美貌以及纯洁的高尚的灵魂,是他的艺术崇拜,为了留住这种美,他与道连·格雷做朋友,希望他成为一个正人君子。而亨利勋爵是一个世故圆滑的贵族,把享乐当做生活的中心,并且乐此不疲地向身边的人介绍他的享乐主义观点,对于道连·格雷这个白纸一样的年轻人,他自然不会轻易放过,因为这个年轻人身上具有他羡慕妒忌的东西——青春。亨利总是见缝插针,向道连推销青春易逝,容颜易老,要及时行乐这种观点。对于道连·格雷的堕落,他不但不加规劝反而告诉道连,人活着就是为了满足肉体上的欲望。
主人公道连起初简单纯洁,可是他听从了亨利勋爵给他传授的道理。在时间面前,任何人都会老,年轻貌美这笔财富终有一天会消失殆尽。巴兹尔栩栩如生的画像就是一种讽刺,画像永远年轻,而自己却会慢慢老去。道连·格雷在画像前许了个愿,希望画像代替他变丑变老,自己则可以永远年轻,哪怕以灵魂来做交换。他的愿望实现了。从他抛弃了演员贝西尔的那一刻起,他的灵魂不再纯洁,画像也被玷污,但是道连·格雷本人仍是美貌动人。此后,在欲望的驱使以及亨利勋爵的劝诱下,道连·格雷一步步走向堕落,代替他慢慢变老变丑的只有那幅画像。画家巴兹尔终于发现了道连的秘密,想帮他洗清罪孽重获新生。道连没有给巴兹尔这个机会,他亲手杀了为他作画的人,并且销毁了尸体。终于有一天,道连·格雷站在面目狰狞的肖像面前,希望毁掉这个记录着他丑恶灵魂的载体。他把刀刺向了画像,自己却倒在了画像面前,面貌变得狰狞恐怖,而画像又恢复了原来的美丽。
小说中有三个主要人物,画家巴兹尔、亨利勋爵、以及道连·格雷。这三个人分别代表了王尔德的不同美学追求。王尔德有过这样的表白“巴兹尔·霍尔华德是我心中的我;亨利勋爵是世人眼里的我;道连是我想要——也许,在别的时代——成为的我。 ”(雷雯,2008)。
画家巴兹尔是王尔德眼中艺术家形象最好的化身。巴兹尔是个清高的艺术家,不与世俗同流,他追求灵魂的高尚。此外他也是一个有才华的人,他有着独到的艺术眼光,可以发现美。在一个忙乱的聚会中,他有幸结识道连·格雷。道连·格雷为他的创作生涯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人变化,犹如“在思想的白昼里梦寻着形式”。他创作出了绘画生涯最高水平的画作——道连·格雷的画像。在巴兹尔眼中,道连·格雷的美在于他的灵魂,画家把他的艺术追求倾注到这幅画像中,他笔下的道连·格雷不但貌美动人,更有着神一般的人格。为了把这种崇高的艺术追求保持的更长久,他总是愿意保护着道连·格雷,不想让他沾染上社会中的陈杂。尽管道连·格雷对他的过分限制很不满意,但是画家巴兹尔总是关注着道连·格雷。当他发现外化在画像上的灵魂已经变得不可救药时,他想帮助道连·格雷进行救赎,结果却被道连所杀。
画家巴兹尔身上表达出了王尔德的美学追求,即“艺术家是各种美的东西的创造者”。在画家的眼里这幅肖像是他创作生涯的最高成就。不但亨利勋爵认为这幅肖像极其逼真,就连道连·格雷本人都好像第一次认识自己,为自己的美貌所折服。在作者王尔德笔下,画家巴兹尔是一名不折不扣的艺术家,正是画家巴兹尔创造出了一个道连·格雷,创造出了一种美的东西。此外,王尔德认为,“一切艺术既具有表层意义,又具有象征意义。潜入表层底下的人得自己承担风险,读出象征意义的人也得自己承担风险。”巴兹尔作画时,不仅照着道连作油画、炭笔画和素描,更是倾注了许多自己的情感因素在画里。他把自己的偶像崇拜融入到了画中的道连身上。所以,他是一个读得出肖像之中所含有的象征意义的人。他也为这份象征意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为了维护这份崇高美,巴兹尔在道连不谙世事的时候极力保护着他,在道连误入歧途的时候对他进行规劝,在道连无可救药的时候帮他进行祈祷。然而,道连的顽固与偏执使得这位才华横溢的画家最终成为了自己艺术追求的殉道者。
在小说中,亨利勋爵绝非善类,但是他的出现是必然的,因为他身上也承载了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追求。亨利勋爵身处上层社会,并且毕业于剑桥大学,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绅士,这代表着唯美主义中必备的构成条件,即生活光鲜亮丽,有艺术修养,他们比市井俗人要高贵许多。在唯美主义中,生活模仿艺术,而非艺术在反映生活。然而这种看似理应高洁的理想最终将唯美主义导入了一种物欲横流、醉生梦死的颓废倾向。
王尔德有这样一种观点:“享乐是人生唯一的目标。”亨利勋爵无疑就是这句话的最好证明者。他认为 “只有感观才能拯救灵魂,就像只有灵魂才能拯救感官一样”。他劝导道连拥有青春的时候,就要享受它,并不断寻找新的感受。亨利勋爵让涉世未深的道连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他就像伊甸园中的蛇一样,诱惑了道连·格雷。蛇对亚当和夏娃说,上帝不允许你们吃智慧树上的果子,只是怕你们变聪明。事实证明的确如此。亨利勋爵的说服力来源于他所说的一切,和那条臭名昭著的蛇一样——只不过是简单的真实而已。(马希武、马燕,2006)。
在不同时期,亨利勋爵给予道连·格雷不同的“帮助”。面对画家巴兹尔的质问,亨利勋爵轻描淡写地说,道连的堕落并不是由他造成的,而是道连受自己的欲望指引的。
王尔德曾经这样说过:“你不应该说那是你生命中最浪漫的经历,倒应该说那是你生命中第一次的浪漫经历。”这种观点也体现在了亨利勋爵的身上。当道连获知女演员西贝尔因为他的无情无义而自杀的时候,面对手足无措的道连,亨利勋爵没有劝他负起相应的责任,却为他的错误找出托词与借口,让道连认为他不应该如此迷恋西贝尔,应该尽快忘了她,去关注一个新的演员,这样才能保持生活中总有新鲜的美好的事物。
艺术家们坚信他们唯一的信仰就是艺术,他们肩负着对艺术的责任。道连·格雷是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也是整部书中最有魅力的角色。他有着天赐的青春与容颜,他一出场,就令众人为他的美貌所倾倒。画家巴兹尔为他做了一幅肖像,由于亨利勋爵的劝诱,以及自己内心欲望的膨胀,当他认识到他自己不会青春永驻,而年轻时的肖像将永不老去时,他愿意与华丽的肖像交换不老的容颜,即便付出出卖自己灵魂的代价。道连·格雷就像歌德笔下的浮士德,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与恶魔靡非斯特立下契约,只为寻求所谓的快乐。在途中,浮士德听信了恶魔的摆布,原来存有的美德被恶魔破坏的丧失殆尽,最终死去。(马希武、马燕,2006)。
在真实的社会中,王尔德是有身份和地位的贵族,他要在当时英国上流社会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免不了要有跟当时的权贵一样的行为与习惯。但是这些世俗的功利的风气或多或少会让这位风流倜傥的才子所不齿。王尔德对于唯美主义的追求,只有在小说里,只有在他笔下的人物身上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也许道连·格雷不仅是其理论的实践者,更是王尔德内心中最渴望成为的那个人。王尔德说过 “我能抵制一切,除了诱惑”、“摆脱诱惑的唯一途径就是向他屈服”。小说中道连·格雷听从了亨利勋爵的享乐主义观点,摒弃伦理道德,无限制地纵容放大自己的欲望。除了他自己,只有代表艺术美的画像知道他的灵魂变得越来越丑恶。他第一次违背道德,狠心抛弃了演员西贝尔的时候,画像就代替他在嘴角处显现出了一抹邪恶。此后,道连·格雷的淫欲,贪婪,冷酷等等由欲望牵引出来的,都会在画像上体现出来。人,注定要为其欲望付出代价。
“一切艺术既具有表层意义,又具有象征意义。潜入表层底下的人得自己承担风险,读出象征意义的人也得自己承担风险。”这句话在前文也有提到。如果说画家巴兹尔是读出象征含义的人,那么道连·格雷就是只读出了表层意义的人。面对一个精美绝伦的艺术品,道连只读懂了他心中留住美的欲望,却没有读懂画中美的精神,以及画家对美的追求。一个人的一生像一条河一样,奔流不息,绝不会止步于某个风景秀丽之所。他嫉妒停留在纸上的美好,却忽视了生命的流动。因为他的狭隘,他亲手毁掉了他的一生。也许当他中刀倒在画像前的那一刻,才明白只有他自己能为他的错误承担风险,付出代价。
王尔德认为“艺术有独立的生命,正如思想有独立的生活一样”。作为一幅画像,竟能和人类交换绝世的美貌,为人类承载灵魂的重量。在理性的眼里,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但是,在艺术作品里,它实现了,而且还成为了现实。这就是艺术家的艺术。艺术不但具有现实所具有的形体与灵魂,更是超越现实,以理想的形式存在。这便解释了故事的结局处,道连·格雷以恐怖骇人的形象死去,而画像依旧那么年轻,那么英俊。
在《道连·格雷的画像》这部小说中,作者奥斯卡·王尔德以天马行空的想象,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华丽的语言描写,以及带有哲理色彩的辞藻,揭露了当时英国上流社会精神空虚与道德沉沦的现象,书中人物感情错综复杂,交织着善与恶,美与丑,形象地表明了作者自己的人生观、道德观和艺术观。(孙国瑾,2001)。这部小说中,王尔德把他毕生追求的“艺术至上”的理论,融入到了书中人物身上,这部作品向世人揭示出,艺术与现实是相辅相成的。艺术的美,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蕴含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而破坏了艺术,生活也就不复存在。
[1]爱尔兰,王尔德.道连·格雷的画像[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雷雯.道连·格雷的画像里的唯美主义[N].文学教育,2008.9[3]孙国瑾.王尔德与唯美主义[N].山东社会科学,2001
[4]马希武,马燕.《道连·格雷的画像》之神话——原型批评解读[N].时代文学(双月版),2006
[5]张介明.从《道连·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J].外国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