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梅
CIS即企业整体形象设计,是平面设计的重要课程,与环境艺术同属于高校艺术设计的两大不同范畴,各自有独立的体系,之间少有交叉。但从设计的实质认知,二者关系甚为密切,后者是前者的分支和扩展,应在前者的界定框架下开展,并且在思维方式上交互相通。鉴于此,合理的环境艺术教学应纳入到CI体系之中。因当下教学理念的局限,存在着环境艺术设计与CI的实质脱节、前期概念与后期方案的脱节,以及空间设计与导向设计的脱节等现象。因此将环艺教学纳入CI是设计实践的驱使,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积极教改,使学生接受更全面的教育,以专业的眼光审视二者的关系,以专业的胸襟接纳学科的融汇。
环艺设计是CI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传达平台,必然以CI为参照严格系统地展开。MI作为核心的理念系统,决定着环境空间的整体风格,赋予设计更强的针对性,使其概念界定更清晰精准。在某种意义上,风格定位的准确与否决定着环艺作品的成败。专题设计之初应全面解读其主题定位,如城市建筑与景观设计应以该城市的整体风貌为主导,确保文化形象的一致性;商业卖场设计,应以凸显品牌风格为前提,使环境展示完全服从品牌理念并保持高度一致,以便准确传达品牌信息,赢得认可。因此,对MI的把握是空间定位的重要依据。
空间组织是方案设计的首要阶段,也是映现CI思想的一个最易被忽视的环节。BI系统中规定有企业工作状态、行为模式及公共关系管理等,这些也应在空间组织中加以诠释,是相对隐性的品牌文化传达方式,但却是实质所在。空间设计即是对行为方式的设定,正确的组织序列能够精准地呈现该企业的工作状态和部门运作关系,甚至起到规范和强调的实效作用。如等级关系严格的企业,空间流程和面积分配等级分明,而推行平等观的企业,空间关系均等,工作方式相对休闲开放。因此环艺教学应倡导在行为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规划空间。[1]
VI是CI系统中最直观的部分,也是环境设计的主要形式来源,多依托于基本要素的突出统一的特征。常被直接采用的包括标志、标准色、标准组合等,这些是品牌文化的核心记忆点。而辅助图形作为视觉形象的应用和补充,在环境中的效果更加灵活,或以装饰符号的形式频繁出现于平面广告、导向系统、空间界面、材料铺装,甚或是灯具、家具和陈设造型等各个范畴,相对含蓄地辅助塑造着空间主题。在设计课程之初,可以引导学生先从VI要素导入,逐步开展后期方案。
在设计程序和思维方式上,CI与环境艺术亦可相通。前者的开发更加体系化。CI系统工程的导入是一个多层次的严谨过程,历经提案、调研、开发设计、实施管理四个阶段,各程序相互衔接,递进发展。环艺设计也遵循着相似的环节推进。高校实践基地及工作室制度的完善,使真实的案例进入课堂,学生可以在工程跟进中感受项目的前期调研、设计定位、方案设计、施工管理的全过程。二者都是由整体定位推出概念继而呈现于视觉符码。此外,CI的创意思维方式对环艺教学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如求异法,在于打破传统的“路径依赖”,以“新、独、特”的差性来标新立异,而环境艺术向来以追求个性、强调差异为准则,因此CI的求异思维可以作为其前期立意的借鉴;问题归纳启示法,完美的CI方案产生于问题的提出和合理解决的过程,称为8W问题法,即When(时间)、Where(地点)、Who(谁)、Whom(为谁)、What(什么)、Why(为什么)、How(怎样做)、How much(费用)。 这是一种条理清晰、逻辑极强的思维方法,是理顺思路、解决症结的科学通道。此法适用于环艺教学的前期策划,使设计定位更加准确完备;头脑风暴法,也称智力激励法,是通过小型会议的形式,诱发集体智慧,相互启发灵感,最终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大型环境专题的教学,建议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头脑风暴式的创意激发,优中择优,确定最佳方案。总之将企业的优异思维带入课堂既能深化方案,又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塑造团队协作意识。鉴于人对信息的获取来自综合的感知,视觉83%,听觉11%,嗅觉3.5%,触觉1.5%,味觉1%[2],CI体系的发展已在视觉系统之后,开发出全方位的综合识别系统,将企业“主题形象”的外延得到质的突破,其研究成果无疑也拓展到环境设计范畴,使之走向更深层次的人性研究领域。
作为CI应用要素的重要部分,环境设计服从于整体定位。CI思路在环艺教学中的贯穿,应分阶段、有计划地逐步开展。
1.前期调研阶段的比较与分析。前期调研是设定品牌概念的先导。以商业空间为例,首先应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对所处地区的代表品牌系统调研与剖析,以创业团队的真实视角,按照CI系统的先期导入法,以求异思维构想全新的品牌。并定位其类型,逐步细化到各项:经营属性与品牌文化定位;商品定位,即确定商品的价位、类型、个性、优势、概念等;消费群体定位,即目标顾客的经济状况、年龄范围、职业分配、教育程度、消费心理等;商界环境调查,即店址周边商圈环境的综合比较;竞争者优劣因素分析。[3]以上调研以表格和问卷的形式汇总,并图文并茂地对调研空间中品牌诠释的环境手法细加整理,在团队小组会议上自述。
2.品牌策划阶段的SWTO权衡与定位。调研后进入到虚拟品牌的确立与策划阶段。各小组应运用“问题归纳启示法”明确核心问题和解决思路,针对SWOT的分析,即对优势、劣势、机会、风险进行全面审慎的思考,整理出一系列可实施的文案策略。经由小组成员的“头脑风暴”“稽核取向”等会议形式确定整体品牌形象,完成书面的MI与DI体系的撰写。这一教学阶段能够促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以积极的态度进入创业者的角色,宏观感受品牌的运作,从而充分认知后期实施的重要性,并形成清晰的环境设计思路。同时,团队式合作可以使学生真实体验企业内部的管理方式和协作意义,增强实战性,缩短教学与就业的差距。
3.VI视觉识别阶段的规范制作。在正式开展环境设计之前,首先完成VI视觉的制作。CI体系的视觉识别信息传递系统,即SCMR程序和模式,包括Source信息源(视觉识别系统)、Code设计符号(基本要素)、Media传播媒体(应用要素)、Receive接受者(消费者或大众认同)四个阶段。受课时所限,VI手册的制作体量可以适当减荷,只要求完整地表达S、C两个板块。至于应用要素则结合本专业的特质,以办公宣传和环境类应用为主,其中环境部分是重中之重,是构成本课程的核心内容。与以往传统教学的单纯化立意不同的是,这一阶段的方案设计更注重对品牌形象在空间中如何应用的探讨和强化,该部分册页的目录内容甚至可以参考工程方案的标书格局,首先是空间环境的概念定位篇,含整体风格、空间流程定位、商品定位、陈设方式、色彩与材质定位等,此后依次为份量充实的CAD图纸篇和3D表现篇。在册页制作过程中,各组成员应达成共识、合理分工、协同完成。
4.方案设计阶段的实质应用。进入方案设计环节后,应适时引导学生完成从企业高管向设计师的角色转换,使之有意识地依托品牌的前期研究全面展开后期空间设计,深刻体会CI在环境设计专题中的实践意义,以MI理念为宗旨设定环境的整体风格,参照BI行为规范组织空间,以VI视觉要素为符号设计形式。符合以下标准:空间划分力求顺畅合理、指向明确,既要合乎人在特定空间中的行为模式,又要参照行为系统规范塑造空间行为;基本要素要醒目、简洁、精致,注意新形式和新材质的开发运用;准确把握品牌色彩,形成环境与企业文化的对位,强化品牌形象,烘托氛围;选择恰当的装饰材料,工艺力求精湛,这是间接反映品牌品质的决定要素之一;家具、陈设、道具造型应与VI规范相协调,共同构成鲜明的主题形象。此外,辅助图形的延展、照明的运用等也是值得探索的艺术手法。此环节是环艺设计的实质阶段,教师要贯穿始终地加以阐释和归纳。各组分三次草案方可最终推定,并经由从小组到提交班级例会,从而发挥学生的参与和互动精神,在反复讨论和修缮中定案。最后由教师针对核心问题统一点评总结,并再次强调二者合并研究的可持续价值,提出更具前瞻意义的观念,引导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延续对该课题的思考。
CI观念为环境艺术的专题设计提供了主导思想和参照依据,CI严谨的流程和富有企业特色的创意思维方式,也对环境设计思维的开发起到重要的启示。将环艺教学纳入CI体系,是高校环境设计教学革新突破的良好契机。
[1]杨金德.CI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225
[2]孙秀梅.CI革命——塑造企业个性与美感的法宝[M].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2006:40
[3]叶菡.连锁店室内空间识别系统设计定位研究[D].中南林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5:6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