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国强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技术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是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良好的体能是每位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身体素质,只有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保证最基本的生存和劳动能力。体育教育作为高职院校培养劳动者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必须服从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为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作强健的身体保证。2000年,教育部先后推出了高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并在部分地区试行。2002年9月,试行范围进一步扩大,我国高等教育也迎来了建国以来最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此背景下,我国学校体育也经历了最为深刻的历史变革,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顺应了这一趋势,在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水平,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不断进行了改革,但发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状况并不乐观,近年来大学生身体素质在不断下降,体育教学改革并没有真正达到预期效果[1]。
目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的授课形式基本上是以90分钟的大课实行授课,由于高职院校多是三年制,授课时间主要是大一和大二阶段,大三学生要赴企业实训,所以学生真正在校学习时间只有短短的两年,在这种情势下,一些高职院校只在大一阶段开设两个学期的体育课,开课是以公开选项课的形式开展,选项教学内容主要是一些易于开展的体育项目,如排球、篮球、足球、田径、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武术等,对于一些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如体育卫生保健、体育锻炼方法、体育竞赛规则、以及体育运动的基本技术原理等则涉猎较少,这也就决定了目前高职体育教学结构单一,内容简洁,在体育教学思想、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评价等方面问题颇多,究其原因,主要是与受高职《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学大纲》的限制有关[2]。现就高职体育教学的几个主要内容加以剖析。
1)指导思想方面。高职《课程标准》强调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为课程目标,而高职《体育教学大纲》则主要以“增强体质”为指导思想,忽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两个重要内容。
2)教学目标方面。高职《课程标准》包括具有递进关系的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使得课程更加具体化,更具操作性;高职《体育教学大纲》则比较笼统,操作性不强,且教材内容、评价内容与目标要求不一致。
3)教学内容方面。高职《课程标准》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5个学习领域。虽然高职《课程标准》把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成5个学习领域,但5个学习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每个领域都不能脱离其它领域独立实现课程目标;高职《体育教学大纲》则是根据运动项目划分具体的学习领域,这种划分方法割裂了每个学习领域之间的联系。
4)教学评价方面。高职《课程标准》建立了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方式上,既注重终结性评价,也注重过程性评价;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自评和互评。在评价的内容上,既包括对学生体能、技能的评价,更注重对学生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努力使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高职《体育教学大纲》则重视对掌握运动技能的程度及体能状况进行评价,使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脱节,并最终导致体育教学实践与教学目标的背离[3]。
1)体育教学观念模糊。近年来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虽然在全方位进行,但多数改革者却只热衷于对体育课程形式的改革,对于体育课程中一些实际的内容考虑甚少,过分追求体育课堂表面上的活跃,而学生的体育运动动机与内心情感没有被真正激活。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传统的教学理念根深蒂固,多数体育部门领导和老师的陈旧教学理念还没顺应时代潮流,并且,一些高校的上级教育主管给体育教师的教改指示也多是喊口号,没有把实践指导做到实处。
2)体育教学目标不明确。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最大弊病是学生在大学中学到的体育内容,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基本用不上,这可能与目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导向性不明确有关,传统的体育教学偏重的是一个技术怎么教,一个动作怎么做,忽略了对学生健身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忽视了对学生健身意识、健身兴趣和健身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学无所获。
3)体育教学内容枯燥。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应该是以通过某些运动技能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这项技能,并通过技能的锻炼,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为主要目的。近年来,国家教育部门对于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做了几次重大改革,虽然改变了以往以竞技体育项目(田径、体操等)为主要教学内容,以技术传授为主要目的教学模式,但并没有真正改观学生的身体健康状态,并没有探索出适合高职院校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最佳教学内容。
4)体育教学方法单一。受传统体育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的多数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方法上仍然摆脱不了固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一,通过调查走访得知,目前一些高职体育教学方法基本还是三点式,一节体育课还是简简单单的分成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与结束部分三个段落,教学方式也多是采用临场讲授法,对于视频教学法、引导法、观察法等教学方式运用较少,教学过程则过分强调统一性,课堂气氛严肃,师生双边关系紧张,无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完成预期效果[4]。
5)体育教学评价不合理。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评价标准单一,多以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为唯一的评测标准,没有考虑学生的发育状况、体质状况、学习态度等差异性因素,没有做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不符合全面素质教育的宗旨。结果高分总是集中在体育基础好的学生手中,而一些体育基础差的学生虽已努力练习,但仍得分低,因而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体育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教师的教学功效,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价,让学生认识自我,能够鼓舞学生向新的目标奋进。
6)体育教学理论研究不深入。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在体育教学理论研究方面虽然产生了大量成果,但总体上我国高职体育教学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系统理论研究不深入,主要表现在对相关学科成果的借鉴、引进,对体育教学改革成果的理论总结、升华,以及对国外学校体育理论的实际应用较少,体育教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不够等。
1)转变体育教学观念。改变传统观念,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体育教学观念要以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要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主旨,联系高职院校的专业定向,以能够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学生终身体育的发展为最终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体育教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使学生学得主动,才能改观传统体育教学观念,使体育教学沿着素质教育的轨道不断前进。
2)制定全面的体育教学目标。高职院校传统的体育教学目标单一,多以学生运动技能的实际掌握程度为最终目标,这种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要突出体育教学的整体性,首先要把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作为确立教学目标的出发点,要因人而异,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情况制定多层次的体育教学目标[5]。
3)充实体育教学内容。高职院校一般把培养学生高素质技能作为教学理念,所以体育教学内容必须符合高职院校特色,在教学内容的制定上要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要充实多样,要选择有助于从事终身体育和提高生存能力的教学内容,在加强学生体育基础知识、技能传授和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尽量让学生掌握那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健身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生体育做准备。
4)优化体育教学方法。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改变过去以“灌”为主的方法体系,要根据不同体育项目的特点,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体育教学要由过去学生“跟着学”转向学生“自主练”,让学生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从“学会体育”转为“会学体育”。同时,要注意体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不搞简单的“一刀切”和“强制命令”,让学生在满足自己兴趣的同时学会运动技能。
5)建立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改变原来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模式,要将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不但要对学生进行体育课上的达标评价,更要重视对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进步幅度和努力求知程度的评价,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切合实际的评价,以评促学,能从评价中得到新的目标与新的动机,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乐趣。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必须要以健康第一与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制定多样的体育教学目标,全面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并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学生自觉从事体育运动的兴趣与意识,并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基础,要根据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加强学生专业所需要的身心素质的训练,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与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劳兼备的高素质劳动者。
[1]周志华.对高职院校体育现状及改革的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0):23-25.
[2]彭国强,项贤林.新中国60年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演变及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3):205-208.
[3]姜生成.对我院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56-58.
[4]杨文革.从我院体育教学现状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学刊,2001(3):14-16.
[5]彭国强,项贤林.新世纪国际体育教学研究热点问题分析[J].体育学刊,2009(5):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