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马克思主义实践思维方式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

2013-08-15 00:45高乔楠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7期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文精神马克思主义

高乔楠

任何有价值的理论都必须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也是如此。过去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发展,总是注重对原理、基本规律、观点方面的把握,而忽视了思维方式层面上的理解。在新时代的发展中,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价值,要推动实践观的发展,我们必须紧贴现实生活,从对现实问题的反思中,提升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认识,并以此作为动力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时代的发展。

一、实践思维

实践思维对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来说不能简单地用一句“重要组成部分”来概括,原因在于实践思维对实践观来说有着方法论上的意义,马克思恩格斯正是运用实践的思维方式创立了科学实践观。在新时期如何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如何保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实问题的重大指导作用,正确把握实践思维方式是关键所在。

何谓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人们认识事物、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比较稳定的逻辑框架,它是由中心概念或概念体系、认识框架与思维对象的中介性要素等所构成,反映了特定社会背景下人们思考问题的程式和方法。”[1]实践思维方式是指人们从实践的高度去把握、描述和解释世界的思考方式和认识方式。实践思维以实践概念为中心,立足于现实实践而关注现实世界的问题。实践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朴素辩证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从特点上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辩证的思维方式。实践思维方式克服了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孤立、片面、静止和非矛盾等缺点,强调用动态的、全面的、互相联系的观点去看待客观事物和人的活动,在事物普遍联系、矛盾发展中去把握事物。实践思维方式是一种动态思维方式,它要求人们用动态眼光去看待事物,并认为事物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过程,这有别于抽象的、僵化的思维方式。实践思维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全面的思维方式,它认为思考问题既不能单纯地从主体出发,也不能仅仅从客体方面出发,而应当结合两者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出发,这就填补了传统的单向思维和实体思维的缺陷,为人们开辟了一个看待问题的全新视角。

2.批判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和基本功能就是它的批判性,实践思维同样也具有批判性的特点。实践思维的批判性不是在于简单的否定,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反思,在于反思自我、充实自我。在这里重点要指出的是,实践思维的批判性同时也具有现实性的特点,现实性的意义在于,实践思维的批判不是把视角放在遥远的天国,进行抽象理论的重复解释,它不同于抽象的“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实践思维针对的是现实生活,它立足于现实的实践来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3.历史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思维方式。首先,实践思维方式要求我们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把握事物;其次,实践思维方式又具有价值性特点,它不是针对抽象的理论问题,而是针对现实问题。实践思维有具体的对象与一定的目标,因而具有价值规范性。实践思维的历史性与价值性是辩证统一,相互作用、相互规范的。

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整体水平跃上了新的台阶,综合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然而,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一系列以前从未遇到的问题也摆在了我们面前。

1.生态环境的恶化。我们生活在物质与环境资源丰富的地球上,这些资源延续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但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在社会发展中盲目地“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只强调自身利益的追求、目的的实现,忽视了人类改造自然这一实践活动的合规律性,从而导致一系列的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如过度地滥垦滥伐、滥用自然资源,引起水土流失、森林资源减少、土地沙漠化等。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自然资源日渐枯竭这些问题都在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关于人类对自然的改造,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人类不能以“统治者”的角色自居,“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2]517

2.科学技术的异化。随着现代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实践方式都深受科技实践的影响,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了超乎想象的变化,它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运用转变了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丰富了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人们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巨大便利的同时,科技实践的消极因素也在扩大着自己的作用。高科技人工智能的运用使得人们看似解放了自己的肢体,随之而来的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却加大了人们的精神压力,人们随着机器不停地旋转。一些科学技术的不当运用,也会使得科学技术凌驾于人之上,人逐渐丧失自我,仅仅成为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从而,科技实践产生了异化,科学技术不再简单的服务于人,人类逐渐地受制于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生活。

3.人文精神的缺失。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地解放与发展,人们以往受压抑的物质需求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然而就在人们享受着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造就了另一番景象——人们对金钱、物质财富表现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迷恋。这种崇拜与追逐使得人文精神缺失、道德信仰滑坡,人类的实践活动变成一种纯粹谋利性活动,如对动植物的滥杀滥采,导致珍稀生物物种的加速灭绝、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不合理、无限制地开发,带来生态环境的恶化;任意排放有害物质,不加任何处理、不进行任何限制,造成对于大气、湖海、土壤,甚至人类自身健康的危害。可见,这种纯粹谋利性活动正是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最根本原因。

面对这一系列的环境与社会问题,我们必须反思当代人类的实践活动,纠正错误的实践观念,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

三、以实践思维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

反观当代人类的实践活动,我们不难发现,单一的主客对立的思维方式是导致当代人类所面临的问题的主要原因。单一的主客对立的思维方式永远是单摆于主客体之间的,然而现实并不是这样的,“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生活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3]733可见,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都处于其他存在物的内在关系中,单一的主客对立的思维方式并不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现实的社会发展要求我们要用全面的联系的实践思维方式来进行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不会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不会造成人文精神的缺失、道德价值的滑坡。

辩证的实践思维方式,要求我们用全面、动态的眼光看待问题,要求我们应追求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要求我们的实践活动必须有利于人类长久生存和永续发展。这在实践活动中具体表现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必须遵循物质尺度与人的尺度、科学尺度与价值尺度相统一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人的和衷共济、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1.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古至今,人与自然一直都是人类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以往我们仅仅关注人类如何更好地改造自然界、征服自然,把“天然自然”完全打造为“人化自然”,为人类服务。然而实践思维方式则要求辩证的、全面的、动态地看问题,人们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必须坚持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原则。一方面,我们承认人类依赖于自然界,从自然界中获取维持自身生存的必需品,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没有自然界就无从谈起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2]518;另一方面,我们又要看到人类又不等同于动植物简单地依赖于自然,因为人不仅仅是一个自然存在物,还是一个社会存在物。人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其社会性,所以人类要对自然进行改造,而不是消极地、被动地接受自然地支配。因此,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我们首先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以自然法则、自然规律为前提,在此前提下,人类规范自己的环境态度及行为,创造性地改造自然。在改造自然过程中,我们要“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3]177,在保障自然资源质量和持续供应能力的前提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4]39。

2.针对科技的异化与人文精神的缺失。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两大助推力,科学技术的探索与进步帮助着人类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文精神的构建能够从内在基底关注人的需求与发展,从而达到对人与社会发展的终极关怀。因此,在人类的社会发展中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将两者并重,才能引导人类改造社会实践活动的正确方向。

由此可见,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不断地探索、创新科学技术,提高人类实践活动的质量,拓展人类实践活动的范围。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长足发展,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强调人类实践活动中人文精神的构建。人自身的发展并不只是包括物质财富的增长,人类自由全面的发展不仅需要物质保障更需要精神支柱,人文精神也是一种无法取代的社会精神财富,它是经济和社会能够保持健康,具有蓬勃向上生机的力量。所以说,在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不可分割的,我们坚持辩证的实践思维方式就是既看到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促进人文精神更健康、更丰富,有利于社会发展过程理性化;又不能忽视人文精神为科技创新提供的精神氛围和环境,同时也是约束科技团体、科学技术负面影响的重要力量。

综上而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批判性的实践思维方式要求我们要反思人类自身的实践观念,纠正人类对利益理解的狭隘性和对利益追求的近视性。对于眼前利益的追求、局部利益的满足,不仅不利于人类自身全面的发展,更不利于社会可持续的、和谐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必须坚持人类实践活动的科学性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思维方式为指导,反思当代人类的实践活动,深入分析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探寻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新和谐,这既是当下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又是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的迫切需要。

[1]周德新:论实践思维方式及意义[J].广西社会科学,2003,(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科学技术人文精神马克思主义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