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晟
研究生教育是学生继接受本科教育之后可以继续深造更高层次的教育阶段,研究生同本科生相比年龄与心智方面更加成熟,但由于教育环境的改变、学习方式自由度大大增加、应对学业、就业、婚恋压力陡增等因素使得研究生群体仍会有不少的心理问题产生。研究生新生阶段一般是指研究生入学后半年左右的时间,这是大学生快速转型成为研究生、适应研究生学习生活的关键时期。因此,关注研究生新生,帮助其角色顺利过渡成为必然。
在研究生新生阶段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人际交往方面如何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我国在研究生阶段实行导师制,这与以往的班级授课制有着很大的不同。一位导师可能只带几名学生,相对于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而言更具有直面性和对话性。这无疑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表达自己思想的渴望,但由于导师自身承担的教学任务或科研课题等原因,与新生交流可能不会很频繁,多数时间还是靠学生自习。这样就与新生理想中“师傅带徒弟”、“可以从导师那里学习到很多专业知识”的期待产生落差。有学者在对某师范大学的400名研究生新生进行调查后发现,有22.68%的学生认为“如果有导师能够‘盯着’,自己的学习干劲可能会更大”[1]。
一所高校的研究生群体多数是由我国不同地区高校应届生、往届生及部分本外校保送生组成。首先,由于学生在本科时期学习环境与专业方向、水平各不相同,来到同一所高校读研必然在与师生交流中产生或多或少的障碍,难免会使得部分学生产生“有太多东西需要学,感觉跟不上”的自卑心理,且当某专业新生之中存在往届生或者保送生时,他们的经验和学识可能较其他学生更为丰富,在平时的上课或者学术交流活动上更容易受到导师们的青睐,也容易招致一些学生的嫉妒与不满;其次经过了大学四年的历练,新生们大多个性较强,在研究生阶段目的性更为明确,大家都在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使得同学之间交流匮乏。
研究生的一间宿舍可能是由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舍友之间因专业方向不同导致在学术上可能无法交流;舍友间因上课时间或导师任务安排不同导致作息时间也不一致;新生的性格、生活习惯、爱好等方面可能与其他舍友相冲突,这些都可能会引起新生无法适应宿舍生活,与舍友产生矛盾。
总体来说,由于研究生阶段大多只有2-3年的时间,多数新生一方面考虑到时间紧学业任务多,而忽视了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或者干脆能忍就忍,拖着不解决;另一方面由于对环境陌生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多数新生遇到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时更多的是埋在心里。其实这样的观念是错误的,人际关系的应对相比起学习甚至更为重要,作为社会性动物的人来说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况且在研究生阶段学生更应学会表达与接收思想,利用交流增进信息量,可以说不会与人沟通就如同死水一潭。因此,人际交往出现障碍会极大地影响研究生新生的正常学习生活。
心智模式的转变是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在其著作《第五项修炼》中提出的一条法则,该书针对当代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生命周期缩短的现象,通过分析其组织内部存在的问题寻找唤回生命力的方法——构建学习型组织。转变心智模式与自我超越、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五项管理法则共同作用,从组织中的个人到群体,从下至上打通信息闭塞环节,使得整个组织逐步成长为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型组织,从而保持组织长久活力[2]。
心智模式的转变法则主要阐释了人们无法达到自己满意的目标主要是因为新任务的变化与人们长期未变化的思维模式相冲突,由于这种传统思维模式的禁锢使得人们畏于创新,彼得圣吉强调通过改变这种思维定势来打破信息桎梏,使人们了解彼此真实的想法从而达到诚实平等共处。对于个人的人际交往来说,改变心智模式可以消除成见,在沟通时不会因为彼此的意见不和而产生冲突,也不会因为过于求同存异而放弃自己的观点;在更高的层次上,转变心智模式能够使个人快速适应新环境,而且能够在新环境中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这些对于研究生新生来说都是需要及时掌握的。借助于该理念针对上述问题给出如下建议。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解释道:“心智模式的问题不在于其正确或错误……问题的出现是在心智模式变为隐性的时候,即当它们存在于我们的意识水平之下的时候……由于没有意识到我们的心智模式,所以我们无法检查它;由于得不到检查,所以这些模式也就无法改变。”对于导师的角色,大部分新生都会因导师只带着自己或少数几个学生,而存在着“导师就该天天都指导我”的依赖心理。导师有任务要求还好,没有要求就觉得学习无目的无方向。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新生对于教师的“未断奶”心理,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导师不会也不可能整天围着某个学生转,导师需要做的只是在学生的整体思维方向和脉络上把关,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新生需要打破这种原有的对导师“理所当然”的依赖模式,通过与导师交流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后便需要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探索。
彼得·圣吉在心智模式转变中提到了一种普遍影响组织内部人员沟通的障碍——“跳跃性推断”,是在我们还没有深入了解一个人之前,听闻到的关于这个人的各种片面描述会让我们下意识的认为他确实是这样一种人,而忽略了这些信息是否属实。对于新生来说,首先需要选准自己的定位,每个新生的专业水平不同这是肯定的,然而研究生更多需要的是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严谨的研究计划与探索创新精神。每个人在学术研究都会有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所以不要刻意地根据专业知识水平或者曾获得的荣誉来判断身边的同学谁更优秀,能够进入研究生深造的机会都是大家用自己的勤奋与毅力换来的,可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生活后会发现自己其实并不落后于别人,自己眼中的“优等生”在某一些方面也并不是那么“出众”。研究生之间的沟通很重要,不能因为人人都忙各自的而放弃交流,相反,新生之间应该利用彼此空闲时间多在一起探讨问题,例如:可以利用网络工具组建讨论小组,不要仅仅将讨论组作为学校发布通知信息的方式,新生应充分利用其交换思想心得或者经验,共同促进。新生交流群体也不必仅仅局限于本专业,应扩大交流范围,这不仅利于促进新生们扩大朋友圈,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研究中遇到问题,可以借鉴更多其它专业的优势和获得更广的信息搜集渠道。
彼得·圣吉指出在人与人交流时往往存在“左手栏现象”——人们表达出的想法往往与真实想法不符,然而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分歧无法解决并且越发加深。同理,到了宿舍,新生之间往往不好意思指出舍友的一些习惯或者爱好影响了自己的正常生活,久而久之这种不满情绪的持续堆积,可能会导致冲突的爆发或者舍友之间的长期冷战。对此情况最好的方法就是“防患于未然”——及时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例如宿舍可以不定期举行“宿舍会谈”:首先大家都应该有着开诚布公的态度,必须抱着促进整个宿舍和谐气氛的愿望进行汇谈;其次,每个人都应该参与讨论,本着宿舍所有人的利益为出发点判断某人某事是否合理;最后,对待舍友应该有着宽容的胸怀,谅解舍友的行为并积极改正自己存在的缺点。
[1]王本玲.硕士研究生新生入学适应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24
[2]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17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