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年轻人误读历史——元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与电视剧《赵氏孤儿案》之比较

2013-08-15 00:47
长治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屠岸贾程婴元杂剧

秦 卿

(山西师范大学 戏曲文物研究所,山西 临汾 041000)

赵氏遭屠,程婴救孤之事首见于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后世不断的将其加工创作。纪君祥《赵氏孤儿大报仇》,将其以戏曲形式呈现于观众。近几年,电影电视剧等现代媒体也纷纷创作改编。在分析“赵氏孤儿”的不同时代的改编时,很多人认为,现代的影视创作是对人性的真实反映,程婴换子救孤,最后之死不再为了报知遇之恩,而是由于各种机缘巧合。徐文认为元杂剧中的程婴形象是“将人的意义局限于作为实现先验伦理原则的工具”[1],刘瑞娟也认为“元杂剧好像有一种脸谱化、单一化的倾向,而电影《赵氏孤儿》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调整……电影《赵氏孤儿》实现了人性真实的回归。”[2]不同的社会条件与社会思想的改变,自然会体现在作品上。我们无法回到过去,无法揣测古人,只能依史论事。周贻白认为“纪君祥《赵氏孤儿》一剧虽为传写古事,或另具用心,至少他借历史题材发挥他的理想,赵宋既为赵氏孤儿的后裔,则以之代表汉族,意极明显。”[3]朱建中也认为“我们可以说纪君祥用这个在宋代,尤其是在南宋有独特意义的故事创作《赵氏孤儿》杂剧,表达自己在元初的现实情怀,确有抒发民族情绪、激励民族意识、弘扬爱国热情的重大意义。”[4]社会环境对于作品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同时,戏曲在元代作为一种休闲娱乐的活动,也可以认为是其大团圆结局的一个因素,而电视剧《赵氏孤儿案》则更多的是在这个物质的社会向我们传达古人的义与节,来呼唤正义与人情。

元杂剧与电视剧在很多方面有一些不同,首先通过这些不同点来找到他们各自的特点。

一、还原真实的历史

(一)人物形象的变化

1、程婴转变为一个义、智、勇、情的全者。元杂剧中,程婴除了“义”,也有“情”,如在屠岸贾杀害婴儿时,“程婴做惊疼科”

[梅花酒]呀。见孩儿卧血泊。那一个哭哭号号。这一个怨怨焦焦。连我也战战摇摇。直恁般歹做作。只除是没天道。呀。想孩儿离褥草。到今日恰十朝。刀下处怎耽饶。空生长枉劬劳。还说甚要防老。

还有就是通过公孙杵臼的眼来写程婴失子之痛。

[收江南]呀。兀的不是家富小儿骄。[程婴掩泪科][正末唱]见程婴心似热油浇。泪珠儿不敢对人抛。背地里揾了。没来由割舍的亲生骨肉吃三刀[5]。

程婴虽然出计策要献自己的孩子来救赵孤,但当亲眼目睹孩子被杀害时,也是悲不可制。电视剧中,程婴在用自己孩子替赵孤一死时,充满了犹豫,可是最后仍选择了“义”,含泪摔子时悲痛与愤怒交织在一起,几近迷狂,而他的妻子也应亲眼目睹了这一幕而疯掉。电视剧中最后他在赵孤复仇成功后,对屠岸贾说道“低头嗅一下是我儿的体香”,充满了一个父亲的温情。程婴形象最大不同在于,电视剧增添了他“智”的方面。赵朔屡次遇险都应他而破解,他被屠岸贾视为对手,在关键时刻救了韩厥,并在后来的复仇路上一步步帮赵氏孤儿报仇成功。他识破屠岸贾的奸计,带全家藏身屠岸贾府上,在十九年后赵孤长大成人,通过暗示公主,草儿说书等事件,乱了屠岸贾阵脚,使赵孤明身世,并让韩厥在晋灵公危难无援时,承认赵氏孤儿身份,使其光明正大的成为赵氏血脉。程婴除了有《赵氏孤儿大报仇》中的勇敢、义气和亲情,他的智慧在电视剧《赵氏孤儿案》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阐释,他不只是一个义士,更是一个谋士。

2、韩厥、公孙杵臼身份的不同。

在赵氏孤儿这个故事中,韩厥与公孙杵臼是两个很重要的人物。纪君祥在处理这两个人物时,并没有全部依照《史记·赵世家》。《史记·赵世家》中公孙杵臼为“赵朔客”,在赵朔被灭门之后,决心一死以酬恩,后与程婴救赵孤而死,韩厥也与赵朔交情甚好,最后他推举赵孤入朝复仇。纪君祥则将公孙杵臼设计为一个与赵朔同朝为官的年迈人,韩厥是“佐于屠岸贾麾下”的一名将军,但他有着强烈的是非观,“怎有这屠岸贾贼臣。他则把忠孝的公卿损”,“我韩厥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儿。怎肯做这般勾当!”在放程婴带孤儿离去时,他决心一死,嘱托到“你又忠我可也又信。你若肯舍残生我也愿把这头来刎”“你。你。你要殷勤。照觑晨昏。他须是赵氏门中一命根。直等待他年长进。才说与从前话本。是必教报仇人”。“可不道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6]从他的唱词里,透露着刚直不阿的气度,为国忠心尽责。而电视剧《赵氏孤儿案》则是主要依据《史记》来塑造这两个形象,在程婴与公孙杵臼抱着婴儿无处安身时投奔韩厥,韩厥因为刚被怀疑谋刺国君,拒绝收容他们,但是最后在掌兵权之后,在赵孤报仇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公孙杵臼在电视剧中的人物处理依照《史记》,仍为赵朔的门客,并且是一个武功高强的刺客,忠心为主,至死不悔。

3、另外,还有一些人物的充实。如庄姬公主并未自尽,而是一直等到母子相认;楚国大将石言的危难时相助;这也与电视剧的篇幅较长,故事自然需要一些补充与虚构,而元杂剧只有四折一楔子有关。

(二)故事结局的差异

《史记·赵世家》、《赵氏孤儿大报仇》中程婴皆是以死作结,司马迁是称赞这种忠义之举的,所谓“士为知己者死”。荆轲,侯赢等皆为知遇之人死而无悔。《赵氏孤儿案》也承接了这种结局,而原因却并非是为成全自己的义,程婴在决心将自己的亲子换赵孤时,曾含泪许诺,“待事成,定将陪吾儿”,加之对于妻子的愧疚,在妻子病逝时也服毒自尽,程婴的死是成全了一个“情”字,生为尽“义”,死为诠“情”,电视剧中程婴的形象几近完美。虽以死作结却是含泪微笑,了无遗憾。而元杂剧的结局则是大团圆,赵氏孤儿复仇成功,程婴多年的辛苦也有了回报。戏剧的娱乐性在此可见一斑,盖百姓无法承受忠义之士最后以死作结。

二、有所差异的原因

《赵氏孤儿大报仇》与《赵氏孤儿案》的诸多不同,首先与社会的发展与历史背景密不可分。元代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统治时期,一些汉人耻于受制于他们眼中的“蛮夷”。因此元代有诗“却许邦昌为纪信,浑將秦桧作程婴。甘心江左成东晋,长使英雄气不平。”[7]“谁识程婴杵臼心,万里关河空感慨。两京歌舞莫追寻,遗民已尽遗风远,遗事何人共细吟。”[8]《元史》中没有关于对程婴公孙杵臼祭祀的记载,而宋代史书中则记载了很多为程婴公孙杵臼韩厥建庙封号的事件。仅举几例,“仁宗屡丧皇嗣,处厚上言:‘臣尝读史记,考赵氏废兴本末,当屠岸贾之难,程婴、公孙杵臼尽死以全赵孤。宋有天下,二人忠义未见褒表,宜访其墓域,建为其祠。’……访得两墓于峰,封侯立庙。”[9]“绍兴二十二年二月,建祚德庙于临安府,进封程婴为强济公,公孙杵臼为英略公,韩厥为启佑公,升为中祀。”[10]宋代皇帝子嗣少,也会寄希望于通过祭拜程婴公孙杵臼墓,来子嗣延绵。对于宋代赵氏政权,程婴也是他们的恩人,所以在宋代会频繁的对程婴公孙杵臼韩厥三人进封。而元代是推翻赵家的天下建立的政权,更让汉人无法容忍的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纪君祥《赵氏孤儿大报仇》也许就有了存赵孤既是保汉室和中原文化的思想。当南宋最后一位年幼皇帝被陆秀夫背着投海而死,十万军民相继追随赴死,遗民的心情我们无法真切的理解,纪君祥到底投入了多少自己的心血,都不可考。但是至少他是对程婴是赞赏的。

其次,《赵氏孤儿大报仇》作为元杂剧,它继承了元杂剧大团圆的结局。元杂剧一般在剧场演出,观众主要为百姓,它作为一种娱乐方式,结局大都为大团圆,来减轻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与苦痛,让精神有所寄托。“惩恶扬善”是它的主旨。而电视剧《赵氏孤儿案》则是现代社会对爱与义缺失的召唤,正如该片的导演闫建刚所说“我要以镜头为文字,让大家尽可能正确地读一下这段历史,理解历史中的那些人物。我是以一种非常真诚的态度来对待这段历史的,希望能从中解读出对今天有意义的东西。”[11]

综上所述,不同的时代,同样的一则故事,诠释了不同的思想与目的。古人的义气与情义是每个时代都应该颂扬的。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的《赵氏孤儿大报仇》与《赵氏孤儿案》的创作与成功,说明了在大众百姓心中“义”是每个人心中的追求。

[1]徐文.“赵氏孤儿”故事之迁变及其蕴涵的集体心态[J].集宁师专学报,2010,(6):12.

[2]刘瑞娟.人性真实的回归——元杂剧《赵氏孤儿》和电影《赵氏孤儿》的比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116.

[3]周贻白.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56.

[4]许建中.“赵氏孤儿”故事在宋代独特的意义[J].文学遗产,2000,(6):120.

[5][6]明臧晋叔.元曲选:卷四[M].北京:中华书局,1958.1481,1489.

[7][8]清顾嗣立.元诗选初集:卷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429.871.

[9]元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七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3484.

[10]佚名.宋史全文:卷二十二下[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198.

[11]肖莹.阎建钢:不能让年轻人误读历史[J].环球人物,2013,(8):45.

猜你喜欢
屠岸贾程婴元杂剧
《赵氏孤儿》
恢弘震撼的北昆《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的改编与创新——从元杂剧到电影
元杂剧勃兴之演剧根源探论
英语世界元杂剧家地位的定量分析
门 客
跨文化交流对元杂剧的影响
简析电影《赵氏孤儿》体现的悲剧性
赵氏孤儿